财政政策的效应论文
财政政策效应Effects of fiscal policy,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政策是高效还是低效,一般可用政策成本与政策效益的对比分析来进行评价。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效应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财政政策的效应论文篇1
谈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和“挤出效应”
摘要: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杠之一近年来受到人们关注。由于传统的 经济 学教材对财政政策“挤出效应” 理论 的大范围普及,客观上形成了人们对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理论一定程度上的忽视。有鉴于此,本文对财政政策的这两大效应理论作出了对比 分析 和论证,探讨了二者不同的形成机理,指出当前我国应当创造有利条件发挥好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的功能,同时,应尽可能避免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给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 影响 。
关键词:挤出效应;挤进效应;财政政策
当前,财政政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杠之一。由于现行经济学教材对IS-LM模型理论的大规模普及,人们对财政政策的副作用“挤出效应”似乎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而相比之下,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正面效应———“挤进效应”则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本文对财政政策的两大效应理论的含义及其形成机理重新作出分析和甄别,并结合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财政政策挤进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含义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帕金先生提出的挤进效应的概念为 现代 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 问题 的新视角。
根据帕金的阐述,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比如,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引起私人投资成本的下降,产生 企业 的外在经济效应,因此,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再如,政府用财政资金为居民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可以形成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打消谨慎消费的念头,从而引起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等一系列扩张性经济行为。
相比之下,挤出效应则有着迥然不同的形成机理。如果说挤进效应是由于政府支出行为的正的外部性导致的,那么,挤出效应则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是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的。一般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对利率很敏感,因此,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导致私人部门的投资积极性降低,投资量会减少。在IS-LM模型中,表现为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在LM曲线位置相对不变时,均衡点会向右上方移动,于是整个 社会 金融 市场的利率水平提高了,根据投资函数的定义,私人投资就会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不是通过以利率为中介变量来实现的。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只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采用,这时,利率水平往往已经很低,私人投资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企业投资量的主要因素已经不仅仅是利率水平的高低,而更多的是来自总需求方面的因素,或者说,由于总需求不旺,形成企业部门的产品积压,进而产生私人部门的悲观性预期,此时,政府如若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增加总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两部分),虽然有可能伴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产生潜在挤出效应的可能,但是随着需求的增大,企业外部的隐成本下降了,外在经济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利润空间,这样即使在利率提高或者说企业筹资成本提高时,企业也会增加自主性投资的,这是形成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的功能,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必须要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为企业的生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无疑对财政支出的方向定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当财政政策在“瓶颈”产业上有所作为时,能够较好地发挥挤进效应的功能。比如在电力销售价格被限定时,电力供应可能会产生短缺,如果政府支出旨在改善电力能源的供给结构,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增加投资,否则,电力短缺将引起电价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也因此上升,投资就会减少。
二、影响挤进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因素
1.影响挤进效应的因素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一般随着市场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同样数量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能力,在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会有很大差异,这与政府实际支出乘数的大小是有关系的。事实上,政府实际支出乘数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衡量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我们知道,假定一个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理论上政府支出乘数应为1 (1-b)。那么,实际支出乘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显然,与该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b有关系,一般我国东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故支出乘数就大;而西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小,或者说边际储蓄倾向较大,故支出乘数就比较小,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支出乘数的产生过程来看。政府投资引起居民(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而居民收入增加又引起消费的增加,形成第一轮挤进效应,消费的增加又引起另一部分生产或销售者的收入的增加,进而又引起消费的第二轮增加,也就是形成了第二轮挤进效应,……这样一直到第n轮。理论上,n应该是趋向于无穷大的,但实际上,如果市场容量不够大,市场不发达,那么这个链条就不可能无限制地派生下去,于是总的挤进效应就远远达不到1 (1-b)这样一个倍数关系所能反映的程度。故实际支出乘数就比较小,因而总的挤进效应是比较小的。
另外,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还随着财政资金的来源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税收;二是公债。按照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的公债和税收这两种形式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同的。但实际上,理论界对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存有争议的。比如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来源于公债的支出政策就比较有效,而来源于税收的支出政策可能会加剧经济的萧条。这说明资金来源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对经济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再比如,二者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也不一样。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税收会导致社会总体福利的净损失,而公债在经济萧条时,只要不对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是不会导致经济效率下降的。这是因为,在经济萧条时,私人投资(主要是直接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不敏感,利率变化充其量只能影响到间接投资(证券投资)的规模,而对私人直接投资的影响不大。所以,在经济萧条时,公债资金的挤进效应比较大,税收资金的挤进效应则相对比较小。
2. 影响 挤出效应的因素
根据IS-LM模型的 理论 ,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三、挤进效应和挤出效应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实际上反映了政府支出与民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 发展 与共生共荣的关系,而挤出效应则表现了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实际净效应应取决于这两种相反方向的效应的对比。如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大于挤进效应,则说明现行的财政政策必须要加以适当调整,如果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则表明当前的财政政策可以继续延续。
为使财政政策能够产生更多的挤进效应和更少的挤出效应,当前我国在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 :
1.财政政策必须能够适应宏观 经济 形势的变化
当私人投资对利率较为敏感时,或者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当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时,政府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方向,适当收缩建设性财政支出的范围。因为私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决定了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比较大,挤进效应比较小,而此时建设性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相当程度的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公共财政支出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而当私人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或经济处于萧条和衰退阶段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比较小,而挤进效应则相对比较大。因此,在我国 目前 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的地位时,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防止经济过热和有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此时,一般来说,从资金来源上看,来源于税收的财政支出政策比较好,而来源于公债的财政支出规模必须要加以适当限制。
2.财政支出要同时兼顾“软”、“硬”环境的改善
财政支出既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即传统的能源、原材料、 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也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改造,大力兴办 教育 、医疗、卫生等行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直接投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挤进效应的作用。事实上,从以往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东西部地区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人力资本素质等“软件”设施的差异上,如果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瓶颈约束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那么,这些地区的物质资源的优势必然也难以发挥,政府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最终也难以彻底实现。为此,今后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应在教育、医疗和 社会 保障等方面要有大的作为,财政政策促使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将促使人力资本获得合理定向流动的条件和可能,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的区际分布
既然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随着市场的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当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一般来说,财政资金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产出效率(挤进效应)要显著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政策更能体现政府政策的公平性,有鉴于此,我国当前财政资金的使用在东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 农村 地区等要注意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同时要坚持确保重点的原则。
4.全面正确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事实上,我们以上对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挤进效应的 分析 ,只是从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快慢的角度来衡量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效果的,很显然,这种衡量是不全面、不公正的。因为市场经济具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的内在冲动,以致于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政府的政策不能推波助澜,而应该在讲究效率的同时,更多地体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平稳性。在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因此,在当前,我国也不宜仅仅用挤进效应或挤出效应的大小来衡量财政政策的得失,而应该服从大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结合其他方面的量化指标如环境指标、公平指标等,来全面综合地审视和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具体政策实践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
参考 文献 :
〔1〕迈克尔·帕金,梁小民译。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崔到陵。谈李嘉图等价定理〔N〕。经济学消息报,2002-6-28.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下页带来更多的财政政策的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