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资本主义>

有关资本论文范文

秋梅分享

  资本充足率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本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资本论文篇1

  浅析知识资本与企业成败

  2013年9月,微软以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昔日的手机巨头,如今工厂关门、总部出售,直到被微软收购,短短几年时间的巨变,不得不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思考。与打败诺基亚的最大对手苹果相比,诺基亚缺少的究竟是什么?从公司要素资本的角度出发,是否可以在寻找苹果与诺基亚的区别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思路呢?笔者主要就苹果与诺基亚的案例进行要素资本的知识资本分析。

  一、案例简介

  (一)诺基亚发展简介 诺基亚是从纸浆生产和造纸业务的企业发展至通信设备产业的。90年代初,诺基亚果断地将与电信无关的橡胶、电缆等非核心业务剥离,将战略重点转移到通信设备商生产上; 1998年,诺基亚生产出第一亿部移动电话,成为世界最大移动电话生产商,并保持了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2002年,诺基亚通过最初的塞班S60系统将手机带入了智能手机的新世界,并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一直保持着智能手机市场的优势。直到2007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拥有触摸屏以及表现优秀的操作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定义。2008年,谷歌公司发布智能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触屏智能手机瞬间成为市场主流。诺基亚开始在3G时代中,在智能手机的大战中节节败退,甚至到2012年第一季度以19.1%总体市场份额被三星的22%超越。而在手机获利表现和能力上更是比占据手机市场最大利润的苹果差之甚远,最终于2013年9月被微软收购。

  (二)苹果公司发展简介 苹果公司以电脑起家,并以首款个人电脑Apple Ⅰ获得成功,随后几年稳步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苹果从1986年到1996年的十年间并没有很好的发展。从1997年乔布斯重掌苹果公司后,苹果公司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并不断地为这些电子产品做全新的定义。iMac的上市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iPod以其精美的外观,独特和人性化的操作方式以及巨大的容量,为MP3播放器带来全新思路;划时代意义的iPhone的推出,重新定义了移动电话的功能;iPad的发布,填补了电脑与手机间的空白。产品的成功不仅为其树立了品牌的形象,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更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2010年5月,苹果公司以2220亿美元的市值超越了微软,2011年8月苹果公司再创纪录,超越埃克森美孚公司,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作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企业,苹果的利润率也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iPhone作为智能手机的全新定义,集移动电话、宽屏iPod和上网装置于一身,并通过多点触摸技术以及丰富的应用程序迅速得到世界的认可,开创了触摸屏智能手机的新局面。

  诞生-发展-辉煌-衰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但在整个链条中,会出现暂时的衰落倒退,这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能否突破该阶段成为企业是否拥有新一轮发展甚至辉煌的重要因素。诺基亚目前正处于企业生命链条的衰落阶段,剥掉手机业务的诺基亚能否重写辉煌;苹果如今仍处于世界顶端,这种辉煌还能延续多久。是什么因素在其中起到作用?诺基亚与苹果的区别在哪儿?

  二、文献回顾

  (一)诺基亚衰落的原因分析 对于诺基亚的衰落人们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易明(2011)从商业模式的视角指出诺基亚失败的根源。具体从协作网络的方式、战略中心、产品创新、收益方式、客户关系等几个不同的商业模式选择角度,指出相对于诺基亚,苹果的成功源于其对于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设计的创新尤其是革命性的创新,更通过App store实现消费者、软件开发者和苹果的三赢,其面对消费者采用的创造需求的方式更是保证了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曾凡沛(2012)以诺基亚兴衰两个历史阶段为时间线,阐述其兴旺的关键和衰退的根源,认为诺基亚的兴盛是由于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采用FD模式的强大营销渠道。而诺基亚衰败的根源在于产品守旧缺乏创新、过于臃肿的管理机构、落后的营销模式以及营销渠道的崩盘。王永伟等人(2012)以苹果和诺基亚为案例进行分析,阐述组织惯例更新在新技术导入的情况下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组织惯例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诺基亚衰落和苹果兴起过程中组织惯例更新的作用。作者提出假设,新技术条件下,组织惯例更新成功的企业可以提升竞争力;而未能有效实现组织惯例更新的企业,其原有的组织惯例会阻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正是由于在2G向3G升级的时代中,苹果和诺基亚实施组织惯例更新的进程不一样,导致在竞争中诺基亚被苹果赶超。对于诺基亚而言,新技术在融入诺基亚公司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新的组织惯例,而固有的组织惯例阻碍了由新技术引起的企业结构变化,从而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竞争力。

  可将诺基亚衰落的原因总结为:追求规模;成本控制的思维扼杀了该有的创新;过分看重自身优势而不愿冒险错失先机;对消费者心理深入分析不足,客户体验的忽略,把握市场风向标不准;市场定位的迷失,经营策略和营销策略不当;塞班系统的局限性;观念的保守等。但笔者认为,尽管商业模式的选择会导致结果的不一样,是阻碍诺基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问题的根源。而产品缺乏创新及管理机构臃肿等也只是诺基亚失败的表面原因,并不是其根源。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创新可以理解为技术的保证,营销渠道模式的优劣是其对信息掌握的力度,臃肿的管理机构源于其公司治理结构的落后,这都应归结为企业知识制度的层面。也就是说,诺基亚前期的成功是由于技术资本和信息资本的发达,而后期的衰落是因为技术资本的寿命周期限制、信息资本的不确定性以及知识资本的落后所致。其中,知识资本经营不足导致了最终的衰败。组织惯例更新则从一定的角度阐明了诺基亚衰落的根源,但从企业生产要素层面上探讨问题时,组织惯例的更新更深层次是企业知识资本的运用程度。

  (二)苹果成功的原因分析 葛逸尘和归希煜(2009)认为竞争策略运用的恰当是苹果成功的原因,即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对消费者附加值的增多以较高价格获得较多利润,产品和服务的有效组合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使得苹果获得巨大利润。刘林青等(2010)将硬件、软件和服务三位一体地服务主导逻辑的模式归结为苹果成功原因。郭旭升(2012)从表现出发,认为苹果公司通过理解用户体验、聚焦战略压缩产品线、领先行业技术前沿的科技创新、加强品牌建设实现成功。在谈到苹果的成功时,多数学者都会用创新来表达,认为苹果成功的最大根源在于创新。邱海燕(2012)认为苹果的成功源于创新,而创新的重点又体现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王春香(2013)将苹果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开放的创新平台、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以及对全球最优资源的整合。其中,认为苹果成功的原因在于创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战略联盟等实现其成功是主流观点。笔者认为,学界对于苹果成功的主流观点是:技术创新造就良好的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将苹果的成功变为可能,从要素资本的角度出发,技术资本是关键,知识资本是支撑。   三、案例分析

  企业要素资本理论是根据生产要素理论发展而来的,生产要素理论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生产要素形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此外,在新经济条件下,不断地发展产生新的生产要素。罗福凯(2010)提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产力要素除了传统的人力、货币和机器外,还应该包括技术、知识和信息。六个生产要素经过资本化转化为企业要素资本,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为企业带来的核心竞争能力有限,人力资本因其概念过于广泛,实践指导作用方面具有局限性。从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分析组织(或企业)发展时,由于要素资本理论的概念清晰、针对性强,能够连续保证组织(或企业)的竞争地位,因此,笔者从要素资本理论出发,就诺基亚和苹果的差别进行分析。

  (一)对信息的把握是成功的前提 作为企业生产要素之一的信息包括网络信息、纸质信息、电子产品信息、信息组织等各种对企业有用的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消息。在数字生活时代,信息掌握的及时有效能为企业带来发展的先机,要求企业对于市场要有相当的敏锐度和把握力,这就需要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2G时代,诺基亚很好地掌握了市场,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它知道消费者对手机更看重的是是否实用、信号是否良好、价格是否能接受,对此,诺基亚都做到很好地完成并在强调个性方面也做到了先消费者一步设计。但是美国顶级传媒与娱乐公司的首席顾问沃尔夫认为:21世纪中叶,企业要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在个性化时代就更加考虑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未来的商业模式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研究客户群体的资料和流行趋势,揣摩消费者的心态。而诺基亚在此应对上表现迟钝,在数字生活时代,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诺基亚重视的抗摔、耐用良好的语音信号,而是需要设计更优秀、体验更出色的手机。诺基亚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但其市场调研仅处于用户级市场调研,并没有收集到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导致对市场信息变化把握不足。而乔布斯对消费者的把握恰好体现于此,他将人们对手机的抱怨收集起来,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从消费者不喜欢的地方出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意想不到的功能,从而实现苹果在手机业务上的成功。可见,对信息及时有效的把握正是苹果成功的前提,也是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竞争中失利的前奏。

  (二)技术创新的实现是成功的保障 索洛提出,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不是资本的累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及收益模式的变化,使得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成为其成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同样,在手机市场的竞争中,技术创新的实现成为最重要的保障。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是移动互联时期革命性创新的典型代表,并且这种革命性创新是全方位的。苹果收购了P.A.Semi以及Intrinsity,自主研发了适合Ipad使用的微处理器并独立开发了操作系统IOS。苹果的创新技术打造了优秀的产品,以iPhone为例,率先应用了多点触屏、重力感应器、光线传感器、三轴陀螺等超过200项专利与技术。苹果更是通过建立App Store开放式平台,将商品直接带给客户。通过开设苹果专卖店,让潜在消费者能够亲身体验苹果产品和服务,增加品牌忠诚度。事实上,诺基亚也并非缺乏技术能力,相反,诺基亚非常重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并且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研发费用一度是苹果的4倍。1996年,诺基亚推出智能手机的概念机,比iPhone早了10年;2004年,诺基亚研究出触屏的智能手机;2007年,诺基亚推出Ovi,比苹果的Appstore早了1年。那么为什么苹果依靠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巅峰,而诺基亚拥有如此丰富的技术却走向衰败?一方面说明,技术创新的实现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创新并不是万能的,仍然有其他根源的因素在起作用。

  (三)知识理念运用合理是成功的根源 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知识是最难理解、也是人们表述最为混乱的。根据企业要素资本理论,知识是人们认知和识别自然与社会的信仰、理念和思想意志,即信念和思想意志。企业的知识表现为企业文化、理念制度甚至党政工团资产等。企业文化、理念制度的不合理或者说不能实现更新,是导致诺基亚失败的根源所在。无论是诺基亚还是苹果都注重消费者的需求,诺基亚的团队热衷于市场调查,观察大量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了解这种需求变化可能带来的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变化,试图为企业发现创造价值的新节点。而苹果的设计理念不是迎合需求而是创造需求。顾客的需求总是潜在的,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激发顾客的需求。这就是两个企业所体现的文化理念的不同。在面对消费者的需求时,诺基亚选择了就消费者可以理解的范畴的意愿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产品的变革。一位开发塞班系统的程序员曾提到,由于塞班系统的最大优势是节能,这使得好的游戏无法在平台上开发,而游戏恰恰是苹果商店里卖得最好的应用。在塞班系统一家独大时,消费者根本想象不到会有更丰富的游戏可以在手机上运行,因此诺基亚遵从硬件至上的理念对于塞班系统并没有进行更大的创新,它认为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仍然停留在保持一贯的完美硬件要求,忽略了消费者对手机软件的更大需求。相反,苹果看重了消费者对手机软件的需求,并通过iPhone+App store模式实现。

  同时,诺基亚也有很好的技术。高科技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技术层面的东西难分伯仲,此时就引起文化的竞争。2004年,诺基亚的研究人员就已经研发出触屏的智能手机,但诺基亚高层认为智能手机尚不成气候,会形成高风险高投资,故而不敢冒险而为,导致错失先机。诺基亚企业文化受到芬兰人的踏实性格影响,在市场份额做大之后,显露出自满的情绪,再加上保守的性格,在重大决策上犹豫不决,从而错失先机。诺基亚有成熟的企业制度和体制,这也导致了其对于成本控制严格的理念,在权衡投资成本与潜在获益间过于谨慎。苹果公司用一种“海盗”式的创新精神,凭着打造最完美产品的理念和勇于冒险的精神开创出全新的蓝海。   从诺基亚和苹果的案例可知,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掌握多么完整的信息网络,如果没有使其得以实现利益转化的企业文化的支持和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就是纸上谈兵。所以知识资本的科学运营是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在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根源。

  四、结论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非物质资本的价值显得日益重要。技术、知识和信息等新兴生产要素对企业的关键性作用已经超越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从企业的生产要素角度出发,通过对诺基亚和苹果公司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信息要素和技术要素在手机市场的竞争中起到前提和关键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合理的文化理念等知识的运用和制度的保障,技术层面所应带来的好处将得不到实现,尤其是不能实现利益的转化。技术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更多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建立要素资本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价其要素资本,寻找符合该企业特点的要素资本的配置。知识资本在整体资本中应该占有适当的比例,并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因此,应重视知识资本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使知识资本理论逐步纳入到公司治理的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1]王永伟、马洁、吴湘繁、刘胜算:《新技术导入、组织管理更新、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诺基亚、苹果案例对比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1期。

  [2]邱海燕:《苹果公司创新成功的因素及启示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3]罗福凯、永胜:《技术资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资本选择》,《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4]易明:《当诺基亚遇见苹果》,《企业管理》2011年第12期。

  [5]曾凡沛:《试论企业成败的关键——以诺基亚为例》,《中国商贸》2012年第5期。

  [6]葛逸尘、归希煜:《苹果公司的差异化组合竞争》,《当代经济》2009年第5期。

  [7]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8]郭旭升:《关于苹果公司成功的几点启示》,《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9]王春香:《苹果公司成功的奥秘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2年第3期。

  有关资本论文篇2

  浅析企业道德资本建设

  [摘 要]企业道德资本作为企业伦理价值符号,其运作体现在企业整体运行的制度管理、生产管理、文化管理、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企业道德资本是研究企业伦理的重要视角,强调这一研究视角,才能不断挖掘出企业道德性资源,孕育道德资本化的成果,真正衍生出对于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确保企业发展的伦理价值,也有助于把企业构建成道德的诞生地和家园。

  [关键词]企业;道德资本;和谐社会;建设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人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无形资本的作用。无形资本包括“道德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知识资本”等。近年来道德资本概念和理论成为伦理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应用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分析的重要视角。

  企业作为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应积极发挥社会组织角色作用,承担社会责任,重塑社会道德关系,使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权利,还要对国家的未来抱有更多责任。这种观点的延伸,便是当今世界所普遍关注的企业“道德资本”。面对企业“道德资本”这一无形资产,企业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固定困境中,即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责任、道德的选择,这是在“经济人”和“道德人”不能共存的思维下形成的困境。在新的环境下,企业必须面对社会责任的各种问题,以公德、诚信为基础,重新打造企业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合格的企业公民,取信于人心,立足于社会。事实证明,企业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也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更加注重企业的道德性因素不仅不会影响收益的减少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收益,但企业道德的资本性发挥有个时间性问题,而不存在是否可能性的问题。利益与道德是相互兼容的而不是对立的因素。二者良性互动与发挥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实际收益,因此,在我国企业起步乃至腾飞的今天,如果只是单纯的注重利益而忽视责任与道德,那将会受到“理性规律”①的惩罚。考察中外学者对道德资本在企业中作用的论述不难发现大都持“道德资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为企业成长提供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的观点。我国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不论抢占地方、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如没有道德资本的支撑,目标都将是难以实现的。

  如上所述,道德资本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在研究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重视道德资本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企业进行长期全面系统的道德资本的开掘与积累。

  二、道德资本概述

  关于道德资本的研究,目前国内理论界主要是从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经济伦理学基本思想,探求道德作为一种无形资本的合理依据,剖析道德资本在市场和企业中的现实运作形态,构建道德资本的生发和发展机制,完善道德资本论的理论体系等,基本上还处在初步研究尝试阶段。在国外并没有形成独立显著的道德资本理论研究,但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资本思想在市场运行和企业发展中得到了体现,通过多维度来加以研究道德资本,研究主要体现在伦理回归、经济与伦理的契合、企业管理、企业领导人的道德资本研究等。

  (一)关于道德资本概念的界定

  道德资本是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道德资本思想是从资本的角度来审视道德,即从道德的资本特性来挖掘道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道德资本思想的主要代表学者是王小锡,他对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概括为:“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伦理道德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精神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才有可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去,没有进取精神,缺乏道德觉悟,人的行为的着眼点就只能是基本生存需求,其行为的指向性就必然是短视的和短期的,人就会对工作和事业缺乏感情和兴趣,也就谈不上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是生产力,而且是‘动力’生产力”[1]。 他认为“所谓道德资本,从内涵上,它是指投入经济运行过程,以传统的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为主要手段,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从而实现经济物品保值、增殖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号。”[2]道德资本作为投入经济运行过程并能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的一切伦理道德资源,既包括有形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和制度条例,又包括无形的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民风民俗等。[3]道德资本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宏观社会层面的社会资本、中观企业层面的无形资本和微观个体层面的人力资本。道德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有其独有的特性、功能和运作形式。还有学者认为道德资本不仅是促进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人文动力,而且是一种社会理性精神,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4]我们认为道德资本就是在理性精神指导下建构的有助于经济与道德契合的人文理念。

  (二)道德资本的特征

  关于道德资本的特性,王小锡认为有两个大的方面:就是道德资本的寄生性和独立性。道德资本的寄生性是指不能完全游离于有形资本及其运作而独立存在和正常运营。他在进一步分析和说明寄生性时说到,道德资本经营的直接目的是促成有形资本的增值,有赖于有形资本的投入和有形资本的运行过程。这就是说道德资本其实始终伴随着有形资本,离开有形资本来谈道德资本是不现实的;在独立性方面,他认为道德资本之所以具有独立性,是由于它具有与传统资本有别的某些特殊性,诸如道德资本投入的广泛性,运作具有的优化性、规范性和引导性,价值实现的多维性、长期性和持久性。[5]

  我们认为道德资本具有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寄生性和相对独立性;广泛性和时代差异性;超前性和长期系统性;优化性和制约导向性;希缺性和普遍公共性等。这里不难发现道德资本和社会资本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6],其实道德资本就是一种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的子项。

  (三)道德资本的功能和作用

  学者王小锡论述关于道德资本的功能和作用时是把道德资本置于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考察的,[7] 他认为“就经济运行过程来看,道德是而且必然会是投入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本”。[8]关于道德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学者们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的:

  一是大都认为道德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本。有代表性的如郑泽黎认为“道德作为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一样,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比有形资本更优越的是,道德这种无形资本给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时不必支付成本,能够在零成本甚至负成本的状况下给企业带来效益。”[9]

  二是认为道德资本对企业创新具有强劲的推动力。有人认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道德资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企业创新的合理方向,提供企业创新所需的精神生产力,为企业创新成果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10]

  三是认为道德资本对企业营销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认为“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营销的成败并非只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伦理问题,营销过程的伦理投入将成为道德资本,这对营销活动产生作用和影响。”[11]

  四是道德资本可提升企业竞争力。道德资本是道德资本性的集成,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企业竞争取胜的硬道理。

  五是道德资本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人文环境;有利于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还有利于打造企业“品牌”。[12]

  关于道德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功能学者们并不是单方面来考察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既对内也对外。所以,理解道德资本的作用与功能必须嵌入到企业这个实体当中来,功能与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全方位的考察既是学理上的要求,更是实践的需要,如象对道德资本考察维度的提升。上升到和谐社会的层面,更具有宏观性,达到一种宏观与微观的契合。关于道德资本与和谐社会的研究具有更大意义上的指导性,无论是企业本身发展所涉及到的内部要素还是所面对的可变性极强的外部环境。

  三、企业道德资本缺失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

  从企业生产起点到完成交易,其中各个环节都将涉及到道德资本这一无形资本,更进一步的说道德资本运作体现在企业整体运行的制度管理、生产管理、文化管理、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正处在极度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道德资本缺失比较严重,这与现代企业制度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很不相符。为此我们来考察企业道德资本的缺失及其成因显得尤为必要。

  (一)企业道德资本缺失的表现

  1.企业漠视其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的一个标志更是一种义务,但遗憾的是,在国家法制和监督体系还不是非常健全的情况下,尽管很多人倡导、推崇“道德资本”,但是因为道德资本运作需要付出高昂经济代价和成本损耗,所以,更多企业还是宁愿选择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淡化自己的社会责任。如象矿难、环境污染、假奶粉、苏丹红、豆腐渣工程等等触目惊心的字眼使人们对“企业道德”、“企业责任”提出置疑。有学者认为,一个企业大致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纯粹挣钱、追求规模与“企业公民”时期。我国的绝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第一阶段,一部分企业进入第二阶段。为了自我利益而甘愿将企业凝聚力、企业源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道德建设、企业形象建设等无形资产都放在了次要的地位。有的企业资本模式已堕落成了“黑色资本”、“野蛮资本”、“诈骗资本”、“歧视资本”等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而形成的非良性资本了。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漠视,严重忽视道德资本的积累与发挥。钢铁大王卡内基在多年以前就有这样一句名言:“有钱人应该要感谢社会大众,是他们给你带来财富、地位。”但当下所表现的不论与国外企业还是现实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著名学者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最主要的道德基础就是“责任感”,当下企业忽视社会责任就是这种“责任感”的迷失。我们认为这种迷失将会一定程度上消解人类文明的程度,不仅仅只是对企业不利,而是会悄无声息的扩展到整个社会、制度、文化和心理层面。

  2.企业诚信极度缺乏。 “诚信”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称之为“帝王条款”,也是任何社会中经济主体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道德资本,关于诚信与信用的意义,有一句著名的话,即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反复强调的那句“信用就是金钱”。企业缺乏诚信主要表现在:企业员工诚信素质较低;企业浪费、低效现象严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品牌侵权严重。[13]致使企业和社会存在严重的信用危机。

  企业诚信以及信任制度的缺乏极大的提高了交易成本,其实也就是浪费国民财富。由于市场经济个体一味谋利而形成的欺诈违约偷窃等机会主义行为,必然导致大量的人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当下一些企业利用一些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获取利益,很大程度上破坏或消解了诚信制度,形成高额的交易费用。事实上,这种费用发展到现代已经远非人们所能想象。诺思在1995年10月北京大学的演讲时指出,1970年交易费用占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45%;张五常教授认为交易费用占香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80%;沃利斯和诺思估计交易费用应为GNP的50%左右,[14]也就是说这种交易费用已占到人类创造的财富的一半。这便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已成为我国企业与经济发展的瓶颈。极有可能导致正如德尼?古莱所言的“反发展”。[15]

  3.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疲软。当前企业大都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而严重忽视了企业伦理文化的建设与培育,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一是企业管理缺乏良好的道德维系与支撑;二是致使员工缺乏职业道德;三是存在雇用不公平与歧视现象[16]。这样一来无形中影响企业的决策、运作,对外交往存在严重的“缺德性”,企业的人力资本建设缺乏道德性,进而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缺乏道德支撑,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南开大学企业研究管理中心做了一项关于“企业道德伦理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企业伦理道德状况一般和较差分别占到了43.98%、39.81%[17],这充分说明企业伦理道德状况令人堪忧。好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产生认同感、凝聚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心理契约,使道德人力资本产生积极的群体效应。[18]看来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是不“经济”的更是不“道德”的。

  (二)企业道德资本缺失的成因探析

  1.基本诱因。由于利益驱动的基本诱因,物欲的膨胀,使经济伦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巨大利益面前很多企业为了捞得“第一桶金”而铤而走险,也恰恰是钻了相关约束机制不健全的空子,利益这个所谓的企业“金律”更加具有了诱惑力。“搭便车”等投机行为的得逞更加具有了效仿性,势必使伦理道德的约束力遭到了践踏,使企业在道德资本方面的考量几乎为零。难道是利益惹得祸,其实不然,当然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影响着这一局面的似乎“合理”的出现。

  2.制度因素。单纯的经济运行如果没有相关制度的规制,将是很难想象会出现怎样的局面,但这一局面已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由于我国在制度和法制建设方面的滞后,主要表现在“法律的建设难以得到人们普遍的道德共识;立法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强;法律的执行难度大”[19];政府有时不规范的操作。这致使经济伦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表现在企业伦理方面就是道德约束力成倍的降低与被消解。当涉及到社会分配等方面不公平时,企业等经济实体也会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参与到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之中来保全自己的利益不受损,进而产生“例外”原则,致使企业在经济资本上的竞争更具有特殊性,即与资源的占有者同谋,就是在不良的社会资本框架中博弈,这样一来政府失信、权利寻租、官员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就不难解释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本有的制度便很快失效了或形同虚设,加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更是雪上加霜。哪还有道德资本的生存之地,主要是制度环境的失败而影响到企业的这一权宜之计的上演。这也不难发现制度有多么的重要!

  3.历史因素。主要就是所谓启蒙和“”思维的影响。正如汪荣有先生认为的在“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加鉴别的胡乱批判和后来革命运动以阶级代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仁”、“义”、“忠”、“孝”、“恻隐之心”、“推己及人”等范畴,斗争哲学在“”中几乎代替了一系列的传统道德观念。[20]就是在这种混乱中中国人形成了惯性极强的“”思维,也是在这种思维下迎来了商品经济浪潮的冲洗,所以在所谓的启蒙思想和“”思维映射下的企业伦理观念表现出极强的排斥力。企业道德资本的建构或多或少的在这里搁浅了或者说受到的软性的阻碍。

  4.现实因素。我国处于极度的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现期,“道德规范的缺位和市场道德的秩序的混乱等现实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伦理规范作用出现真空。”[21]这种急速的转型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社会精神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从而出现价值理念的断裂,这种前所未有的冲击致使企业缺乏道德理念上的约束。再者是企业面临道德选择困境,即“经济人”、“道德人”的选择,这也与学界对“斯密问题”曲解有很大的关系,单纯的认为“经济人”与“道德人”不能共存,笔者认为这犯了一个及其严重的学理性错误。这一惯性影响到了企业的道德选择与企业道德资本的培育与积累。当下也存在企业遵守道德原则成本高违反成本低的怪现象,企业的道德选择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和谐社会视野下企业道德资本建设的路径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通过提高人们的素质,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企业道德资本建设的目的在于在企业领域建立经济与正义、人道相一致的合理的企业伦理秩序,使企业和企业主体既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资本建设是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内在规律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缓和、化解企业领域基本矛盾的有力手段和精神武器。[22]因此,企业道德资本对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健全相关机制

  1.教育规范机制。完善相关的教育机制,这是进一步改善企业道德伦理环境的强有力保障措施,也是进一步匡正企业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第一,形成教育合力,积极发挥企业组织、政府培训机构、社区等资源对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进行道德教育。第二,要在教育内容的生动化、具体化和经常化上下功夫。第三,要着力培育几种意识:信誉、竞争、产权、环保和民族等几种意识。[23]

  2.激励惩罚机制。惩恶扬善,建立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那些在具体实践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践行对内对外道德义务突出的企业给予物质、荣誉和政策等方面的奖励。对那些铤而走险,对企业道德无视的企业坚决给予处罚,限制其发展,限期改正,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企业要通过合法的手段将其清除出市场,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此项机制得以实施必须诉求于政府,行业协会和相关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性组织(NPO)的通力协作才行,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还应加强企业道德风险的外部治理并构筑企业道德风险的屏障。充分发挥行政监管、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力量,及时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预警信息,起到外部化解道德风险的补救措施。

  3.创新发展机制。企业道德资本建设不是个固步自封的封闭体系,必须坚持企业伦理的传承与发展,发展与创新结合起来的建设原则。第一,创新企业伦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社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第二,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积极汲取一切古今中外有利于企业道德资本建设的合理思想,以宽广的胸怀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

  (二)完善相关制度设置

  1.制定与国际社会相一致的企业法律与规范制度,为企业道德资本的建立提供合理的外部压力。

  “亚当?斯密早就指出,任何市场经济只有在共享的道德观(信守契约、履行支付承诺、尊重市场伙伴)的基础上才能正常运行。即使是作为自由经济政策最强有力支持者之一的弗里德曼也从来不否认,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逐只有在遵循一定道德价值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其所希望的效率”,[24]这其实就是为规范企业道德行为提供一种制度上的压力。尽快出台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诸如《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企业道德奖惩条例》、《反垄断法》、《企业信用纲要》等法规。完善相关组织机设计构为企业道德资本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组织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新的伦理体系下,协调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二是设立专门的伦理机构和伦理主管”[25]。

  2.实现企业规章制度的伦理化,构建以人为本伦理理念支撑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制度是员工应遵守的基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它关乎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建构科学的企业制度,当然科学的企业制度包括企业制度的伦理化,这就要求企业制度的建构要本着“以人为本,使人成人”的原则建构,充分彰显人的尊严和制度的伦理性。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的标尺。同时要重视“企业社会工作”建设,为制度伦理化、员工权益保护等提供支撑。[26]

  (三)塑造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元气”[27],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的总和。[28]塑造现代企业文化必须回归到中外社会思想深处挖掘有用思想,并结合当前形势的需要打造这一企业“文化命脉”,企业文化蕴涵着深刻的道德性,这种道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又具有资本性,其神秘力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的塑造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围环境的支持,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不断的培育出优秀的企业道德资本,企业道德资本又会反哺企业文化,这是一种宏观上的结构关系,更是一种微观上的互动关系。

  (四)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养

  在这里特别提出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养问题,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决策者阶层,对企业还是员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所以研究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者素质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结构,包括他的道德认识能力、行为选择能力、道德调控能力、道德评判能力等,德才兼备的管理者不仅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而且还应有较高的道德素质。[29]具体提升管理者道德素养的办法有: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二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提升其道德情操;四是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现代人 ”②。

  道德资本对企业伦理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更好的发挥道德资本的功能;更加注重道德资本的作用;更好的培育企业道德资本。这有助于塑造具有伦理意蕴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也有助于培育企业和谐精神,进而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注 释]

  ①这里提出所谓的“理性规律”和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有相似性,就是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和道德规律等“自然秩序”,它既包括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包括道德行为的自发操纵力量。

  ②在此姑且把具有现代化特性的人称之为“现代人”。关于人的现代化可参见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的论述。详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0.

  [参考文献]

  [1]王小锡.中国经济伦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130.

  [2]王小锡.道德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3]李玉琴.试论道德资本的经济功能[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3):87-89.

  [4]杨文兵.论道德资本的供给与需求[J].经济师,2004,(6).

  [5]王小锡.道德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21.

  [6]杨永燕.社会资本与西部发展――来自社会学的思考[J].开发研究(综合版),2004,(3).

  [7]王小锡.道德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40.

  [8]王小锡.论道德资本[J]江苏社会科学,2000,(3).

  [9]郑泽黎.道德资本力略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6,(4).

  [10]__祥.道德资本与企业创新[J].伦理学研究,2007,(1).

  [11]郭建新.道德资本与企业营销[J]学海,2001,(4).

  [12]晏月平.论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资本[J]思想战线,2007,(5).

  [13]杨光华.企业道德建设论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44.

  [1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8、40.

  [15][美]德尼?古莱.高?、温平、李继红译.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39.

  [16]刘红叶.企业伦理概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09.

  [17]叶成刚.企业伦理与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8.

  [18]石修俊、何申英.道德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效益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9]汪荣有.当代中国经济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2.

  [20]汪荣有.当代中国经济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3.

  [21]汪荣有.当代中国经济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4.

  [22]张国宏.构建和谐社会对加强企业伦理建设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理人,2006,(21).

  [23]杨光华.企业道德建设论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1-48.

  [24][德]霍尔斯特?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转引自刘红叶.企业伦理概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14.

  [25]陈汉文,许梦秋,宋培林.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86.

  [26]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23.

  [27]叶成刚.企业伦理与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80.

  [28]刘红叶.企业伦理概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37.

  [29]唐能赋.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能力结构刍议[J].道德与文明,1996(2).

猜你喜欢:

1.有关资本运营的论文

2.有关企业资本运营论文

3.有关资本结构优化论文

4.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

5.关于资本市场的论文2000字

    307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