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哲学论文>美学>

文化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续夷坚志》中的动物故事论文

谢桦分享

  在《续夷坚志》中,有许多故事是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的。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文化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续夷坚志》中的动物故事相关美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文化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续夷坚志》中的动物故事

  《续夷坚志》是元初伟大诗人元好问创作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凡四卷,二百零八篇,书名承南宋洪迈《夷坚志》而来。《续夷坚志》的内容丰富复杂,题材广泛新奇,有战争实况、宗教信仰、精灵鬼魅、山川异物、朋友情义,这部小说全面公正的以小说保存历史,将儒释道三教融入其中,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全部艺术理解,在文言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其中的动物故事相较于其他的志怪小说而说更加独具特色,值得去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续夷坚志》中动物故事及类型

  动物故事,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故事中的主要形象是各种被人格化了的动物。在这些动物形象身上,同时又具有动物本身的特点。人类在民间文学中表现动物的故事历程是渊源久远。早在原始社会生活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先民的观念中,人和动物还没有截然分开。人们常常以人类自身的思想行为去揣摩动物,想象动物的生活及其性格与心理,对自然界中的动物给以人格化,形成最早的动物故事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故事所涉及的动物的范围日益扩大,并常常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表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对于动物的理解和认识。在《续夷坚志》这本志怪小说里就有二十四篇动物故事。

  1.人变动物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就有人变动物故事,如著名的“精卫填海”故事。佛教传入后,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观对民间影响甚大,其大旨即众生因自己所造之“业”,根据善恶不同,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道里如车轮般,转生不息。其中的人、畜生二道也可互相转生。人造“恶业”,下世可能转生为畜生。此类故事在各类笔记体小说中也是十分常见。

  恩州刘马三,以钩距致富。尝用诡计取邻舍袁春田。春诉于官,马三出契券为质,竟夺之。春不能平,日为乡天言:“渠诋欺如此,已将为异类矣!”马三亦自誓云:“我果诈取汝田,当如所言也!”泰和二年,马三以病死。袁春家犬乳数子,中一小花狗,腹毛纯白,有朱书“我是恩州刘马三”七字。马三素多怨家,竞欲出钱买之。寻为州刺史所取。阖郡皆知。马氏子孙不胜其辱,购而藏于家[1]21。《马三诋欺报》

  遂平斗城镇高监,初到斗城,就富民高氏求相绍继。高氏农民淳质,堕其术中,所借钱麦积数百缗。后百方诋欺,一钱不偿。未几,高监死;生一赤犊,腹下白毛成字云:“还债人高都监。”时武州人吴成可罢??丞,闲居此镇,作《牛报文》[1]36。《高监偿债》

  刘马三用诡计强占邻人田产,以诋欺受到转生为犬的报应,实在是恶人咎由自取,然而这只是通过小说描绘出的善良人们的愿望,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希望那些诋欺成性者,以刘马三为戒。高监因为省钱欺骗善良的农民,结果到死后也得变为牛犊去偿还生前的欠债。这就是佛教中的因果轮回与报应的现实体现吧。这两则故事也同时告诫要行善积德,切莫因为一时利益而蒙蔽了双眼,恶人终究会得到惩罚。

  2.石中动物

  石头外表坚硬无比,表面粗糙,历经千万年而沉寂在地下不会腐朽,关于石头的传说也是十分多的,比如远古时期女娲炼石补天,《山海经?中山经》载有“帝台之石”,这种帝台之石是能“祷百神者也”的石头,而且“服之使人不蛊”[2]183。

  金门羽客李炼师,和顺人。尝为章庙所召,提点天长观。平生灵异,如金盂出水之类甚多,至八十一事。图于邢州神霄宫壁间。门人王守中欲刻碑以传,召匠者攻石,石中得一龟,日在几案间驯狎。如是百日,风过失所在[1]36。《石中龟》

  “古代人把各种石头视为是力量、生命、富饶、永恒、信义、幸运的象征,在各种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环境下,石头的原始信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2]183”。石头信仰,石头异象在中国的笔记体小说中是十分常见的。正是因为石头所代表的的永恒和坚硬,才使石中的动物可以永久保存。同时龟竟然能在密闭的石缝中长期“冬眠”而不死,也为生物学者提供了研究课题。

  3.动物异象

  异象一般指的是人类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神秘自然现象,异象的产生是有多重原因的,可能属于偶然的自然现象,也可能是环境变化的影响,亦或者是人为的操作与干预,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目前无法探知的,异象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存在的,在《续夷坚志》中同样也存在动物异象。

  壬寅岁,济源水中鱼飞起,鸟鹊啄食之即堕,人取食,无他异。甲辰冬,安贤镇西南之马陵,平旦无风云,忽空中堕鱼七、八头,不知所来,又比济源者差小。陶朱种鱼法,池中著鳖,不尔则飞去[1]25。《济水鱼飞》

  癸卯初,有熊数十万,从内乡、硖石入西南山,衔枚并进。行既远,掌皆出血,有羸劣而死者,群熊自食之。州县有文移传报。予于彰德见之[1]6。《群熊》

  《济水鱼飞》中鱼跳出水面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因为鱼儿喜欢戏水,它跳出水面是为了好玩;二是为了躲避敌害,使要吃它的鱼不能抓到它;三是生理上的变化,如许多鱼到了快要生殖的时候,身体里面就产生一些能刺激神经的东西,使鱼处在兴奋状态中,因而特别喜欢跳出水面[3]。而在文中鱼会飞起来可能是由于“鸟鹊啄食”的缘故吧。群熊的大规模迁徙,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是由于食物链的断绝和水源短缺等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由于生态的破坏造成了“群熊自食之”,说明当时河南平原的环境可能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导致了当地动物迁徙。

  二、《续夷坚志》中动物故事的内涵与价值

  1.艺术辩证法的内在运用

  艺术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在艺术创作上的具休运用,它对艺术作品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艺术辩证法的丰富和深刻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艺术成就的高低”[4]。一般说来,古代笔记小说故事是不大重视艺术辩证法的,这同它本身较为简短,又并非出自作者精心创作或不是有意作小说等原因有直接关系。但元好问将艺术辩证法成功融入善与恶相反的两端,如《高监偿债》这则动物故事中,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凸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在故事中,将高监描写的阴险、狡诈、用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恶人,而将被骗的那个农民描述为“高氏农民淳质“,极力凸显那个农民的善良、淳朴,两个人在相互对比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下,增加了故事的表达效果。

  2.因果报应的异化宗教思想

  在《续夷坚志》中,有许多故事是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的。佛家有三报之说,东晋慧远《三报论》中说:“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5]232”所谓六道轮回,即是生报的结果。但生报、后报都是虚无缥缈的,人们不一定相信。这个故事便来个眼见为实的报应,更增其说服力。在《续夷坚志》的人变动物故事中,大部分都是属于后报,如《马三诋欺报》和《高监偿债》都是马三和高监死后经过了,六道轮回投胎转生为动物的,人的变形超越了时空限制。

  3.生态和谐观念的精神内化

  在《续夷坚志》的动物故事中,许多都是反映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正是因为人类过度的滥伐森林、滥垦草场,过度捕捞和过分使用土地,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量。但是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只考虑自己的生存,全部努力都在于向自然界索取得更多,以便不断改善自己和生活,常常是以损害自然界生存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生存。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将他自己朴素的生态和谐观念内化在故事之中,从中可以反映出元代人们就注意到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元好问的《续夷坚志》中,动物故事形式短小,结构单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是把人的思想行为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使之浑然一体,并赋以生动的趣味在动物故事中,对有关动物的形体、习性特点等大多作出准确、生动、形象、具体的描写。即使是带有明显教训寓意的作品也都与动物本身的特点十分贴切自然生活,与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主题和谐统一。而且在其中充分运用了多重艺术表现手法,将文化生态美学观念都在其中得以展现,是金代文坛思想的一个折射,同时也体现了元好问晚年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

    33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