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护理学毕业论文免费
护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护理学包含了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奥鹏护理学毕业论文免费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奥鹏护理学毕业论文免费篇1
试谈186例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
踝关节骨折是指胫腓骨远端内外踝骨折,是人体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1],由于踝关节承受全身重量,需要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如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治疗与护理,会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而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不仅取决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也取决于手术后的科学护理。本科2010年5月~2015年5月针对18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62例,女22例,年龄16~66岁。致伤原因:运动伤98例,高处坠落伤52例,机械伤34伤。左侧65例,右侧98例,双侧21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心理护理
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2],责任护士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并满足其心理需求,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就医环境。告知患者麻醉及手术方式,介绍同病房成功病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护理。
1.2.1.2加强疼痛护理,给予患肢制动,防止再度损伤。患者主诉疼痛时要给予重视,加强观察,按医嘱应用止痛药物,及时评估用药后的效果。指导患者可通过听轻音乐、看报、聊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1.2.1.3限制踝关节活动,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支具内垫内衬,防止局部受压。协助患者2h翻身,变换体位,以免局部长期受压,发生压疮。
1.2.1.4合理冷敷
给予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能够缓解水肿。早期对患者患部进行冰敷,4次/d,15~20min/次,使局部组织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微小血管出血,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液渗出,以达到减轻早期肿胀的目的[3]。冰敷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和患肢感觉等情况。加压包扎能促使渗出物、瘀血挤散到周围正常组织中,扩大了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减少关节粘连及软骨变性等一系列病理变化[4]。患肢肿胀,如出现大的水泡可用碘伏消毒后,在水泡最低位用一次性针注射器抽吸;小的水泡可用酒精敷在患部,待踝部肿胀明显消退后再行手术治疗,否则伤口易发生感染,致皮肤坏死;还需观察、记录肿胀消退的情况。
1.2.1.5完善辅助检查
根据医嘱,进行各项术前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如有阳性结果及特殊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进行复查。
1.2.1.6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12h禁食水,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的技巧,有效避免术后因排便姿势不适而发生的便秘、尿潴留等。术晨术区进行备皮(备皮范围:术区切口上下20~25cm)充分清洁手术皮肤和毛发,保证皮肤完好。术前晚保证患者睡眠充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1.2.2术后护理
1.2.2.1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去枕平卧,禁食、禁饮6h,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禁止主被动吸烟,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减少陪护。
1.2.2.2患肢抬高30cm,保暖,忌用热水袋,防止烫伤。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运动、感觉及足趾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患者踝部肿胀减轻后,观察石膏有无松动,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潮湿污染。
1.2.2.3切口护理
保持术区敷料清洁,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术区敷料包扎是否过紧及切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如渗血多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换药。密切观察患足皮温、颜色及感觉变化,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情况。如有感觉异常或迟钝及时通知医生。鼓励患者床上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2.4疼痛护理
根据语言描述法评估患者疼痛情况[5],定时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疼痛评分≥4分,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并评估用药后的效果,做好记录。
1.2.2.5饮食护理
加强饮食营养,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清淡易消化食物,如:鸡蛋、虾皮、瘦肉、蔬菜、水果、豆类、牛奶等。多饮水,2000~3000ml/d,以防便秘。
1.2.2.6心理护理
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活动受限,可引起患者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恐惧、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可以严重影响治疗和护理,直接导致治疗及康复失败。因此,心理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治疗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重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情绪变化,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讲解同病房成功病例,鼓励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经验,相互鼓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护理。
1.2.3出院指导
术后切口换药良好1周后出院,12~14d拆线。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观察术区切口情况,有异常及时就诊。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使用拐杖,家属陪同患者进行步态练习,以防出现跛行。教会并指导患者有计划的进行锻炼,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少到多,保持患者心情舒畅,鼓励患者多晒太阳,合理调配饮食,定期复查。
1.2.4康复训练
协助患者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发生。早期患者卧床时可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足趾间关节活动、股四头肌等长练习,每个动作5s/次,10~20次/组,活动的幅度及量以患者感觉累时停止,次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活动幅度及量;术后2周,患足拆线,仍不能负重,可进行非负重趾屈伸和踝屈伸静力性收缩练习。术后第3~5周,对于踝关节骨折固定牢稳的患者进行一定强度踝内翻肌及踝外翻肌收缩练习等。6周后骨折愈合,拆掉石膏或支具,可进行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练习,逐步进行下地行走训练。加强正确步态训练,从而逐渐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
二、结果
经精心护理,18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住院时间7~42d。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满意。
三、小结
通过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加强心理护理、注重疼痛护理、限制踝关节活动、合理冷敷、完善术前检查、术后观察术区伤口情况、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满意。
总之,踝关节骨折给予术前、术后相应的护理干预能促进伤口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奥鹏护理学毕业论文免费篇2
谈临床输液反应的因素分析和护理学
临床上输液反应较为常见。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出现输液反应180例,笔者将反应病例进行分类整理,并依据本院反应余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结果,结合相关报道,对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性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临床输液反应180例中,男性110例,女性70例,62.5%的病例是10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人。
1.2输液反应较多的科室:全院20多个临床科室,几乎各科均有输液反应的报告。其中,血液净化中心20例,急诊科34例,ICU病房18例,儿科20例,呼吸科22例,肿瘤科20例,中医科10例。这七个科室出现输液反应共144例,占总数的80.0%(144/180)。
1.3病种情况:临床输液反应的180例中,属感染性疾病164例,占91.1%(164/180)。非感染性疾病16例,占8.9%(16/180)。其中肺部疾患58例,腹部疾患24例,肝胆疾患22例,上感、重感冒20例,以上四项共124例,占总数的68.9%(124/180)。出现输液反应最多的五种病分别是:肺肿瘤30例、支气管炎16例、上感16例、急性胰腺炎10例、肺部感染、急性胃肠炎各8例。
1.4输液反应的月份:l月8例,2月2例,3月8例,4月12例,5月26例,6月30例,7月20例,8月24例,9月30例,10月2例,11月16例,12月2例。5~10月的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共146例,占总数的81.1%(146/180)。其余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34例,占总数的18.9%(34/180)。
2反应余液细菌内毒素检查
两年来本院共作输液反应余液细菌内毒素检查138例,结果94例阴性(占71.0%),14例阳性,26例存在干扰。
3讨论
3.1药物因素
3.1.1大输液的质量一般不会出现整批的热源污染,但很难避免在搬运、贮存、使用过程中的碰撞而产生细小裂纹,或者因瓶封口不严而漏气,造成微生物污染。本组14例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余液中,经详细检视,发现4例瓶口有裂纹,2例松盖。这6例均为漏气后微生物污染所致。所以,临床使用大输液加药前,护士首先要认真检查输液有无松盖、异物或裂纹。
3.1.2药物配伍因素:临床输液过程中,药物配伍量大,品种多。药物与合格的大输液配伍后,有可能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还可能引起热源迭加、微粒迭加[1-2],使输液的质量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引起输液反应。本组14例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余液中的8例,是加药后热源迭加的结果。本院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结果还表明:至少有71.0%的输液反应的余液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
所以,笔者认为,热源迭加不是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180例输液反应中,加有中药注射剂的62例,加抗生素粉针剂的50例,二者(共112例)占反应总例数的62.2%(112/180),以文献[3]报道的62%相近。中药注射剂及粉针剂与输液配伍后,由于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去除有较大差异,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值的改变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大量不溶性微粒[4-5]。它们与输液配伍后由于不溶性微粒增多而致输液反应的概率最大。
所以,药物配伍后微粒迭加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
3.2病情因素:从本院的统计数据可看出,临床输液反应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临床输液反应病例中绝大部分(91.1%)是感染性患者。感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在人体内增殖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内毒素。肺肿瘤、支气管肺炎、上感(包括重感冒合并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肝炎、肺部感染、急性胃肠炎等症的患者,病情较急,其体内致病微生物增殖快,血中内源性内毒素的量也必定大。正常人能耐受的液体热源量,到了这类患者身上,由于液体与患者血中内源性热源的迭加可能使内毒素量超标,从而更容易引发输液反应。
3.3体质因素:10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是人群中体质较差、免疫力较低的群体,这类患者出现输液反应的概率也相当高。所以,临床输液反应与个人体质有关。
3.4气候因素容易出现输液反应的月份是5~10月,这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的概率(81.1%)比另外6个月(18.9%)大得多。这是因为5、6、7月由冷变暖,正是梅雨时节、春夏之交,空气潮湿;8、9月份是炎夏酷暑,气温高,微生物繁殖快;10月由暖转冷,昼夜温差大。这些月份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冷暖交替。人体难于适应,人的耐受能力也下降。而另外6个月的天气较为稳定,变化不大。
3.5操作因素:目前采用封闭式输液,出多少药液就要进多少空气。若由于进气针过滤装置不良或使用短针头,经过药液的洗涤,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随之带进药液而造成污染。操作前若不注意消毒手;配药时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加药的注射器连续使用造成二次污染;配药室、输液室空气洁净度不合要求;碘配、酒精的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等都可能使输液造成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
另外,我国药典2000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h),即每千克人体在每小时对内毒素能耐受的量为5Eu。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弱或敏感患者也可能引发输液反应。
3.6科室因素:急诊科患者一般病情急、受气候因素影响大;儿科患者身体素质差、免疫力低下;中医科使用中药注射剂品种多、数量大;呼吸科收治大量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患者。结合以上各点,这七个科室容易出现输液反应,是有科学依据的。
3.7防范措施
3.7.1加强对大输液生产、医疗、护理、器械等各环节的监控和质量管理,确保各部门的工作质量[6-9]。
3.7.2建议为容易出现输液反应科室的输液室安装10万级空气净化和空调设备,使之保持恒温恒压,给患者一个相对稳定的输液环境;配置超净工作台作配药用,护理人员严格按无菌操作配药,减小气候变化、不洁空气和操作因素对输液的不良影响[10-14]。
3.7.3儿童、老人、感染性疾病患者输液时,要尽量减慢输入速度。
3.7.4使用带5μm终端过滤器的合格的一次性输液器,保证过滤效果,减少不溶性微粒对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