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毛概论文参考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毛概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毛概论文参考篇一
《论林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面对我国日益严峻森林资源管理和林业发展,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1概述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林业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森林虽然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经过几十年粗放式开采,使得森林资源变得脆弱,敏感。因此加强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变得迫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笔者认为要搞好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2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人类无序的砍伐,开发林业资源,使当代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要解决当代社会物质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所以林业的任务任道而重远。因此林业开发因遵循公平性,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对林业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林业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林业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3持续性原则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
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历史与现实表明,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决策与管理的不当造成的。因此,提高决策与管理能力就构成了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和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
4共同性原则
各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林业工程技术发展要做到“三个坚持”:首先,遵循中国的国情、森林状况、总体规划、重点出发的基础上的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的客观规律;第二,坚持了全面的方式预防,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三,生态建设产业,产业发展生态很快就会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5.结束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3个方面,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毛概论文参考篇二
《论林业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林业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一些必须及时妥善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从林业经济建设与可持续的角度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林业经济建设;问题;发展方向
林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林业已经处于一种较尴尬的地位,其先天的不足及在历史进程中对它的不合理作用、养护和建设不足的弊端已鲜明地表现出来。林业状况的相对滞后,无疑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林业资源相对短缺我国的林业是落后的,如果与良性的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森林资源的要求相比,差别更大。总体看来,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服务功能低下。
1.2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片面追求灭荒速度及数量,忽视了对林木培育目标及市场前景分析和判断,树种、林种趋同化现象严重;对提高林木质量特别是种苗及抚育工作重视不够;林木管理跟不上,火、病虫害等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经济效果差。
1.3开发与建设相对不平衡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观念的落后,在以往,我国林业很大程度上说,主要是以用林为主,而造林、护林、养林、的工作相对滞后,造成森林资源大量被破坏,而后续工作跟不上。我国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量较大,但成林率及郁闭度较低,不足以发挥巨大的森林作用,生态功能相当低,这种开发与建设的不平衡,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林业的继续发展。
1.4林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研发能力差。中国林业企业在生产技术和装备上普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十多年甚至数十年。首先是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我们还不能设计生产,主要是引进国外生产设备。所以中国林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始终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
1.5冲国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中国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过小,生产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及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也较大,发展很不平衡。林业企业还普遍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致使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另外,我国林业还存在着资金投入滞后、林业资源利用不充分,机械作业程度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逐步的、确定的解决和完善,那么林业想得到快速发展是很困难的,林业对于国民经济应作出的贡献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2林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2.1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何时代,林业都是对国民经济建没、人文文化的建设服务的,林业资源是必须要加以利用的。但在利用的同时,必须加以保护和建设,对原生林的利用要合理有序,对次生林要以护为主,稳妥利用,讲效率还要讲效应,要注意生态,平衡好用与造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从决策和政策理念上,在整体观、系统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进一步要求在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障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3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林业的综合能效。我国林业整体水平低下,除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之外,还长期存在着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严重缺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若仍沿袭原始的种植养护手段,不求新、求变,科技跟不上发展的需要,那么,林业的发展无论如何也快不起来。因此,无论是造林还是用林,科技都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林业才会得到与时俱进的机会。
2.4从科学和实践上,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出发,协调森林生态系统各部门间的关系,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系统研究和调控生态系统整体行为,以提升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中最难的工作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森林恢复的科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5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施,需要由森林恢复中单一目标的建设向系统多功能多效益综合调控转变,以及森林管理过程由森林收获管理向森林培育全过程控制和循环利用方式转变,还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和消费模式不断转型的需求,尤其是经济模式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等等。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带来社会经济和投资回报,减少贫困,加强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平等和可持续生计。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竞争性土地利用的一种可行选择。
2.6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施,必须注重区域差异,包括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还包括地域文化体系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调,创造适应各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策、管理与技术系统,改善和恢复森林,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7儒要积极参与森林管理,参与各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联合国森林论坛、森林合作伙伴关系成员之间的信息和经验共享,以提高国家直至经营单位的森林管理水平。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
2.8长线与短线的结合,走林业产业的道路。长线着眼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短线着眼于林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只有两者相得益彰、长短互补,才能协调人与林、人与环境的关系。林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是提高林业产出的有效手段,将思维跳出林业就是种树、护树、砍树、卖树的狭隘思维模式,大力发展与林有关的多种经济形式,诸如发展林区旅游经济、特色林业经济等,使林业作业和经营形式多样化。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毛概论文参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