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管理学论文>旅游管理>

有关本科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斯娃分享

  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本科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本科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我国城市休闲旅游发展态势与深度开发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城市休闲旅游的内涵、特点以及发展城市体闲旅游的必要性,探讨了城市休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指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应如何发展城市休闲旅游。

  关键词:城市;休闲旅游;发展态势

  城市休闲旅游的内涵和特点(一)城市休闲旅游的内涵休闲旅游关注旅游者从旅途中获得的精神感受,主要指旅游者通过度假、娱乐等活动来提升自我知识水平、保持身心健康等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由于休闲旅游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满足了旅游者在释放精神压力、参与娱乐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需求,逐渐成为当前旅游市场一种主流的发展趋势,备受学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在旅游活动中通常具有客源地、目的地和集散地的作用,而且也是一些旅游资源和产品、旅游基础设施的所在地。城市休闲旅游,即以城市为基础,依靠城市的特有资源和优势来发展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展的趋势。

  (二)城市休闲旅游的特点

  一是休闲。这是休闲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本质区别。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不能够使身体得到放松,提高身体素质,还使平日紧张的精神得到解压,获得心理的享受。旅游者不仅重视旅游的结果,更重在旅游过程中的收获和体悟。二是提素质。休闲旅游还可以让旅游者在旅游中体验不同的文化,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沟通中,开阔视野,获得知识方面的拓宽。另外,休闲旅游能够引导人们在和人文自然资源的接触中,获得心灵上的解放提升思想层次,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素质。

  三是具有可持续性。旅游者在休闲旅游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应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传统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保持旅游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休闲旅游也提倡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的必要性

  分析(一)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需要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的趋势,其不仅要求在休闲旅游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这符合社会和谐目标的要求。休闲旅游的价值取向便是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获得身心的双重放松,使主观需求与客观环境相协调,这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在思想层次方面有了提升。休闲旅游活动中要关注休闲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休闲旅游中的旅游者不是孤立的个体,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其与活动组织者、旅伴、当地居民等主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关联。

  因此,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同样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对于这些关系的处理,能够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产生影响。

  休闲本身便是人自身要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产物,是休闲旅游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为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创造了条件。由此,人在休闲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地状况的关注不再居主导位置,更关注自身在精神层面的收获。

  (二)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在客观条件即闲B~B-,]-问增多及可自由支配收入增长等逐渐成熟之后,休闲旅游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为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带动其迅速壮大。在趋势的影响下,人们的旅游倾向也从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转移到休闲旅游。因此,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应健全完善休闲旅游相关基础设施。

  (三)形成经济新增长极的需要

  休闲旅游中的旅游者因为抱着休闲的目的进行旅游活动,所以如果对一个目的地城市具有浓厚的兴趣的话,就会具有持续的热情。这样,旅游者往往会在旅游地停留并进行持续的消费。休闲旅游的带动性较强,其发展能够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并且还能对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具有辐射作用。因此,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其需要重视休闲旅游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应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中心,将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休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

  问题(一)市场定位不明确我国休闲旅游的开发实践较晚,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投资和有序的规划,限制了休闲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休闲与度假旅游市场供给对于其目标顾客的购买能力方面而言,显得相对过剩。休闲旅游大部分将一些高端的消费群体作为El标顾客,而忽视了中低消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很好的统筹资源配置,使真正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得不到满足。

  市场定位不明确,城市休闲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便会受阻。

  (二)旅游功能定位单一

  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追求的并不是某一方面的满足,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价值诉求,在基本的释放精神和身体的压力之外,更希望获得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升,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城市休闲旅游在其旅游功能定位方面需要能够综合考虑休闲旅游者的多样需求。然而,现实的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中,很多休闲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在思想认识方面不成熟,对休闲旅游的整体发展缺乏相应的规划,旅游产品形式不仅单一而且开发层次较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而且后续的拉动效应较弱。(三)产品质量有侍提升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在市场定位和旅游功能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整体质量水平不高,比如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缺乏新意,往往一个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效应,模仿者众多,很多城市没有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旅游产品注重娱乐性,在旅游产品内涵的提升方面欠缺,没有走出传统观光旅游的套路,对于休闲旅游者的新的消费需求缺乏深入的挖掘,在参与性和体验性方面缺乏新意。

  我国城市休闲旅游发展态势

  分析(一)客源市场大众化和多元化人们由于对休闲生活的误解,在很长~段时间里认为外出旅游等休闲活动是奢侈浪费的表现,只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收八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当然,如果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话,再谈旅游消费,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然而,现在的情势已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们自身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而且在社会整体服务系统不断健全、旅游市场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丰富闲暇生活的要求变得相对迫切。因此,人们现在对休闲旅游有了全新的认识,将其作为业余生活的~部分随着大多数人的认同,休闲旅游的大众化倾向日益明显。另外,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休闲旅游也逐渐热衷,并成为其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逐渐多元化。

  (二)国内旅游将成主流

  人们进行休闲旅游,主要的目的是度假、休闲,但是由于受到假期及消费能力等限制,休闲旅游者不会像传统的观光旅游一样把精力和时间放在途中的景观欣赏上,而是会选择不仅具有优美的景观,而且配套服务设施健全的旅游地,以保证旅游的整体质量。我国的旅游市场开发是面向世界的,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传统对于外国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整体来看,外国游客在我国旅游市场客源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在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我国人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高涨,推动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且在休闲旅游逐渐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下,国内旅游将成为我国休闲旅游的主流。

  (三)家庭旅游是主耍形式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当前也成为我国休闲旅游的主要形式。在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之后,人们对增进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提高家庭精神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而旅游作为一项休闲活动,已被很多家庭列为每年的活动计划。

  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增多,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并将休闲作为孩子增长见识、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寒暑假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休闲旅游活动增多。同时,家庭成员问由于个人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家庭旅游需要集中考虑整体的需求,以实现家庭放松休闲的需求,因此,在旅游地的选择方面,一般会选择国内旅游,既不会使家庭成员在体力上有过多耗费,也能保证旅游的质量。

  (四)目的地多为城市郊区和周边城市由上述休闲旅游发展态势可以知道,人们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多为城市郊区和周边城市。对于大多数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旅游的旅游者来说,他们一般会选择乘坐火车、汽车或者自驾汽车就能够到达的旅游地。这些旅游地一般是在经济发达、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较高、生活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周边,其交通较为便利,自然环境和风光优美,旅游者出行较为便捷,比如一些城市周边的休闲度假区和城郊的农家乐等。这些旅游地的客源一般较为稳定且消费水平较高,是休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休闲旅游

  深度开发路径(一)准确定位客源市场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拓宽国际客源是必然趋势,但是也要看到,国内游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具有的拉动作用。因此,应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休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针对性的定位,因为不同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内容及其形式的要求都不同。而且在家庭消费成主要形式的形势下,要对家庭旅游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优化产品结构

  我国休闲旅游产品在设计上不需要盲目追求高端消费,而是要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以中档为主,同时,兼顾一部分高端和低端旅游者的需求。同时,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开发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层次和年龄段旅游者的产品,不仅要有以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的休闲旅游产品,也要不断开发和完善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等休闲产品。

  (三)实施品牌化经营

  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应坚持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提升,这样才能形成显著的产业特点,并在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能够为走向国际,参与国际旅游产业竞争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休闲旅游经营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

  加强区域问旅游合作可以将相关区域内的资源和设施做到共享,优化配置资源,在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同时,实现多方共赢。因此,区域间要认清各自的资源区位优势和劣势,与相应的区域进行联合,制定共同发展的规划策略,推进区域休闲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

  (五)重视环境保护

  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持,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如果在休闲旅游发展中不重视保护环境,将阻碍其良性发展,也会使其失去发展的基础。因此,休闲旅游在发展中要和城市的相关发展规划相联系,在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特色产品的同时,也要协调同其他各方的关系,做到不盲目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1.陈雪钧.对我国都市休闲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金丽,刘隽.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及人文关怀的结构性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oo4(10)

  3.唐跃工.城市群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U】.商业时代,2009(36)

  4.刘群红.发展我国休闲旅游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U1.求实,2000.8

  5.张雅静.科学发展观视阂下的休闲旅游【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董昭江.休闲旅游的动机分析U】.税务与经济,2008(1)

  7.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有关本科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四川I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升级途径。【结果】由于四川民族地区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而其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因此四川I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分为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两种类型。【建议】在松潘一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森林、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关键词: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四川民族地区

  【研究意义】四川I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l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60%。随着四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牧)民增收、产业替代、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区分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避免乡村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优化旅游资源组合、转变发展方式有重要意义。

  【前人研究进展】李左人(2006)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更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四川城郊乡村旅游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持续发展。蔡军等(2010)阐述了灾后重建给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探讨了在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黄维兵等(20l1)分析了城乡统筹背景下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快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企业化制度建设、建立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开展针对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资本运营服务,以升级更新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夏爱萍和马朝洪(2011)通过分析和研究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现状及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契机,得出要实现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形成现代化规模经营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必须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化的原则下,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方式,流转林地,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景观培育,实现产业联合和多元发展。

  【本研究切入点】四JII城郊乡村旅游掩盖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殊性,且对当地农(牧)户较为分散的生产条件、民族文化的微观农牧业基础及区位等研究不足,在人口较为稀疏的四川民族地区城郊乡村游是否可行,有待进行区位条件上的考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寻找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1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四川民族地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该地区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的地貌屏障,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是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错带,是具有血缘、地缘联系的民族交融地区(艾南山,2007)。其总人口650余万人,面积3O.5万km,地广人稀,城镇化水平低。近年来,四川I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模式也不断丰富和完善。2008年4月,四JlI省发布《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规划布局了一批“藏家乐”、“羌家乐”、“彝家乐”和特色家庭旅馆,启动建设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2010~2011年,凉山州西昌市、甘孜州丹巴县、阿坝州汶Jif县和茂县先后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荣誉称号。

  可以认为2008年4月是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开端,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扶贫、以工代赈等相关政策和政府的分解目标管理措施促进乡村旅游深入发展,而开始的地点就在凉山州。2007年凉山州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8,fL元,接待游客人次是2005年的4倍,旅游总收入是2005年的3倍多;2008年凉山州西昌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00万元;2009年凉山州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

  其中,凉山州西昌市将“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的载体,推出高枧荷色、川兴蜜桃、黄水烟草、西乡葡萄、樟木箐樱桃、安哈彝寨、黄联石榴、月华油桃等八大乡村景区,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

  2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区位限制“凉山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为特点,西昌市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四川盆地城市及附近的攀枝花、宜宾、楚雄等城市散客。西昌市是四川民族地区唯一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试点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试点县(市),有可以依托的景区。在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上,西昌市具有较四川其他民族地区更良好的区位条件,能满足家庭游客短程旅游的需求。西昌市所处的安宁河谷具有较四川其他民族地区更良好的农耕条件,且政府主导的优势在西昌市乡村旅游升级发展中作用明显。

  从成都的农家乐模式到北京民俗村模式,我国乡村旅游大多以大城市周围的城郊乡村为实施地,而在四川民族地区,大平原、大城市、快捷交通的地区仅限于安宁河谷。凉山州乡村旅游采取观光采摘为主的农旅结合模式,吸引消费群体的主要是安宁河谷冬季的温暖天气和彝族风情,但类似这种观光采摘、民俗表演的农旅结合模式在甘孜、凉山(安宁河谷除外)、阿坝三州大部分地区均受地貌、气候与土地利用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顺利开展。

  从表1可以看出,凉山州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均大于其他两州,年降水量、月均温变化、最低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均有利于农耕人口和城镇集中分布。虽然凉山州城镇化率在全省排倒数第二位,但规模上明显大于其他两州,其交通线、耕地与人口集中分布在安宁河谷,因此,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较适合凉山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凉山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另外优势在于农业人口集中在海拔2700m以下的地区,游客不会出现高原反应。

  川西高原海拔均3500~4900m,正常情况下,即使以海拔27001\"1\'1为营地,海拔2700~3500133_也会成为有老人、儿童的家庭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的屏障,使得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布局选点比安宁河谷更复杂。而海拔2700~3500m的屏障带大致沿阿坝、红原、松潘、康定、木里、盐源、乡城一线,略呈J字形(简称松潘一木里线),西高东低,景观上为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因此,凉山州农旅结合模式在甘孜、阿坝两州并不适合。

  3区位分析

  3.1乡村旅游的区位类型基于吸引物的定义,北京市乡村旅游游客的目的主次顺序是:吃农家饭(23.2%)、欣赏风景(22.8%)、农产品采摘(14.9%)、欣赏乡村(10.7%)和住农家屋(10.3%)(王兵等,2006)。这种乡村旅游是以城市居民个人短时间的消费为主要特征,可称为“城郊型乡村旅游”。陶玉霞(2009)认为,乡村旅游需要提高到生态旅游层次,以资源开发为导向,这种乡村旅游可称为“原野型乡村旅游”,旅游只是区域内的次要活动。即城郊型乡村旅游是指以中心城镇居民为客源,利用城郊便利交通和较低的地租条件开展的短程旅游;原野型乡村旅游是指以独特事物吸引游客,受区域内游客接待能力的限制,专程旅游成本较高。安宁河谷内密布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城镇集中,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接近前者。

  3.2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由于四川民族地区山河相间,交通网呈格状,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缺少与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村相似的城郊区位,即短程交通、低价的本地食品和充足的劳动力,该地区难以形成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此外,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峨眉山等2000~30001TI的中山与松潘一木里线山地景观相似,分散了深入民族地区的盆地内游客;虽然象~t)rl石椅羌寨、峨边月儿坪彝族新村距离成都平原城市在60km以内,但其接待能力不强。

  杜能环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区域内农业收益最大的一种布局方式,即肥力均匀的平原,自城市而外为自由农业带一林业带一轮作带一放牧区及高质易运品一荒野,其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依次递减。尽管各带均有收益,但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则交通成本越高。微观上,农户接待城市游客更容易发生的区位是在劳动力较多、土地相对丰富的林业带和轮作带,而牧区和荒原由于缺乏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接待能力较差。

  土地贫瘠、人口稀疏、交通密度低使该地区乡村旅游的供应总量少,旅游成本高,容易被盆地内低成本农家乐分流或替代。借用屏障(、Barrier)与廊道(Corridor)两种性质不同的单元来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进行宏观分析,其空间单元格局如图1所示。屏障1、2、3、4、5的高峰分别是雀儿山、雪宝顶、格聂、大风顶、贡嘎山,多有终年积雪,容易形成单独的景区或自然保护区,脱离农户管理。廊道1、2、3、4是阿坝高原、甘孜高原、安宁河谷、岷江河谷。

  除安宁河谷有较多本地城镇人口外,其他地区只在重要交通线路上才有成都客源,如成都游客经京昆高速公路过屏障4进人廊道4的安宁河谷,或经省道213由廊道3进入廊道1的若尔盖草原。广泛分散的农(牧)户不能为稀缺线路提供大量的农业剩余,因此,四川民族地区更适合低成本农家乐的经营方式。3.3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受降水条件限制,古代小麦就成为游牧民族抢夺农耕民族的过冬食品。这条农牧界线在北方大致沿4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

  在甘肃以南,受横断山区海拔高度的影响,气温降低,耕种受限,农牧界线与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界线近似。从全国来看,农牧界线大致沿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一线,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位于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线西南段以西,农牧交错带约占四川民族地区面积的47%,适宜农、牧、旅兼营。此外,深处内陆的农牧交错区位条件避免了城市化,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同时农牧混合经营使得农户收入相对稳定,保证了该地区农户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川甘青交界是不同尺度的农业气候响应敏感区(一年一熟与高寒无农业交界、农牧业过渡、北亚热带敏感区),单一的农业经营不适合气候敏感区(张丕远,1996)。该地区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等藏族传统饮食特色均需要种植业支持。而实际上,从东北延伸至西南的春小麦区(也适宜青稞生长)为乡村旅游升级提供富余的物资保证。

  在这条线上,理县米亚罗镇八角碉村就将村寨、草原风情、农耕文化同时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理县桃坪羌寨2002年凭借其独特的民族农耕文化成为AAA级旅游景区。此外,甘孜州、阿坝州的高原纯牧区可以开发民族金属饰品、印刷品、唐卡等易运旅游商品,以供应游客。4两种乡村旅游类型的升级发展不同乡村旅游类型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李德明和程久苗(2005)认为,政府主导模式能广泛适应乡村旅游,“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适合观光农业或农事旅游,“旅一工—农一贸”联动模式适合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这些模式主要适合客源市场比较成熟的城郊地区。

  由于一些大城市周围远郊的大田作物和林带景观较靠近城市中心,其乡村生态环境不能成为稀缺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因此对于城郊型乡村旅游,应适当增加供给档次,依托旅游线路和廊道,重点发展松潘一木里线以东的农林地区;对于原野型乡村旅游,应当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空问组合,保持其乡土,重点提高屏障2、3、4、5处的乡民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并在屏障1处修建度假村。

  两种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主要措施见表2。5建议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道路建设、住房改善、环境保护上见效明显,这为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方格状区域格局的存在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景点的季节性限制,四川民族地区升级发展对旅游线路开发、交通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有更高要求。

  与阳朔、迪庆仁安藏村相比,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应建立在农牧交错的区位上,才更能保持乡村性和可持续性。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来看,在松潘一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参考文献:

  艾南山.2007.藏彝走廊的地理——环境谈[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15—16.AiN S.2007.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Geography ofTi—betan—YiCorridor[Jj.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2):l5—16.蔡军,阮娟,陈其兵.2010.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J].四川I农业大学学报

有关本科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3.本科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4.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5.关于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141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