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三农问题论文
当前,“三农”问题已构成制约我国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县三农问题论文,供大家参考。
县三农问题论文范文一:“三农”问题与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农业问题千头万绪,国家说农业为基础,80年代每年都有一号文件。长期以来农业发展过程中问题很尖锐,直到2000年李昌平上书提到三最(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出了三农问题。本文根据所搜集的近期理论界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工保障,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和战略等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进行梳理,理出思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农民工保障 农业科技 县域经济
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提出,2004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必须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他提出了完善支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稳定涉农价格以及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农民问题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城市化进程也在持续加速,尽管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但农地资源数量仍在持续减少,并引发了质量下降、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面临城市扩张的威胁,必须在充分掌握问题现状、发生原因的基础之上,多方寻求有效的农地保护方法与机制。农资涨价使得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缺乏医疗保障导致农民看病难、医疗支出过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而由农民负担其缺口,一些乡镇政府经费短缺产生一些新的乱收费,这些开支很容易就会“掏走”免掉农业税带给农民的实惠;农民进城的门槛太高,户籍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仍在阻挡着他们的脚步;进城的农民工受到一些歧视性政策的限制,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市场竞争加剧,人多地少矛盾凸显;农民失地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经济结构面临新调整,农村经济组织和土地制度亟待深化改革等等。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重要历史任务
今日的新农村建设不过是过去10年中国乡村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而已。当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三农”问题又一次引起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且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而起,并从前人那里获得了经验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而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问题又使这次新乡村建设运动有了新的样式、特征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沿海地区发展的一大亮点。比如,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又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所以,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3.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社会问题就可能变成政治问题,甚至酿成政治危机,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力量,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加速工业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的良策;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1)提高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的意识,并对城市居民及城市管理者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①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思想文化素质,包括文明素养、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素质;②加强法律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及群众关注、反响强烈案件的援助力度,深入开展对典型案件的援助,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认知度和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③要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不能牺牲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经济的发展。实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的工资,使他们有财力支付社会保障的费用,打消他们加入社会保障的顾虑。
(2)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针对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笔者认为,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是目前妨碍城乡统一的制度性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从源头解决。
(3)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和急救助机制。①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工作,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并至少每半年将农民工参保缴费情况在本单位公示一次,接受监督。②以大中城市农民工为重点,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为重点,以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为重点,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的原则,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③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依据农民工从事职业类型、在城市的居住年限、有无固定住所以及劳动关系等状况,分类建立多种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4)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极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针对农民工的少之又少。国务院2003年颁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家开始重视对农民工人权的保护并通过立法表现出来,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也对农民工的相关权益作出了规定。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快制订和劳动法配套的劳动合同法、工资法、监察法等,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使劳动法真正成为劳动者维权的依据。
(5)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无法得到,再让他们参加社会保障、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就显得勉为其难了。如果要在当前的形势下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那么保障农民工能够如期得到他们应得的工资是最现实的。积极推进立法工作,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立法,是尽快建立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的长效机制;必须坚决贯彻、严格执行《劳动法》,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要下大力气整治。
(6)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援助。①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接待窗口,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咨询热线服务。②构建农民工法律援助网络。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与工会、残联、妇联、等法律援助站的联系和协调,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相互通报工作情况,形成运转有序、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4.农业科技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l世纪是信息时代,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并取得突破进展的时代,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技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农业科技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具有智能化、生物化、产业化和企业化的明显特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加紧密结合,人们在21世纪能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力地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总之,三农问题错综复杂,任重而道远,以上仅仅是对所搜索论文关于三农政策论述的一个简单综述。
县三农问题论文范文二:三农问题论文
摘 要: 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8年出台的一号文件无一例外,均聚焦“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自从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仍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只有“三农”问题得以解决,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可能尽快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财政支出 三农 经济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的三农问题
1、 我国三农的整体现状:
三农问题主要归分为三类: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1.1我国农业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现阶段我国还是农业大国,在中国,农民也是在总人口中占最大的比例,再之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个地方的土质不一样,耕种面积也较分散,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所以在每个省的耕种面积有很大差别。我国南北国土横跨幅度大,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各个区域内的土壤和气候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不相同。在我国,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高原上种植青稞。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农业从传统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发展水平的过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数量问题和质量问题,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不够普遍,农业保护支持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也还没有根本改变。
近几年我国农业的情况总的来说是好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大家都能感受到。再之,我国农业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不可盲目自满。良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总量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吃、穿、住、用都有所改善。当然还是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一是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基本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总之,我们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可估计过高,对农民的富裕程度不可估计过高,对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不可估计过高;对我国农业受气候影响的程度不可估计过低。所以要大力发展农业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支出这一块。
1.2我国农村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的不完善,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而且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也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上,农村的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发展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不高,无法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使得大量资源浪费,闲置。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使得经营管理和生产模式落后,没有形成一体化农产品市场。农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阻碍了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在中国的农村,条件是远远及不上城镇的,一方面是财政在城镇的支出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城镇的经济发展的快。但是这些年来在农村有很多方面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教育建设,医疗建设上能体现出来。一般都认为在农村很穷,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国家出台很多的条例来促进农村发展,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方面的财政支出和投入都有所加大,政府积极引进资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结合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发展特色经济。
1.3我国农民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我国已经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接着是如何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发展更加落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很多家庭除了基本的温饱外是买不起其他的商品的,经济负担比较重,那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就更困难。此外,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户口劳动力,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低,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在中国,要想致富农村,就必须得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得改变他们那种传统的思想,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地形结构下,单单只靠种庄稼是不能够致富的,封闭的农村必须走出去,去外界联系,利用自身的特色,发展特色经济。
在中国普遍面临着农民工收入低,特别是在农村耕种的农民,生活水平也比较低,在城市的农民工干的是最底层最幸苦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教育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在农村医疗设施没有城镇的完备。
2. 我国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支持。
从历年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的数据来看,农业财政支出总额一直稳步增长。
3.我国的农业问题与国外的农业问题的比较
在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处于领先地位,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美国政府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发源于美国的精确农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R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的自适应喷水、施肥和撒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我们国家除了我东北平原地区有些地方是采用的机械化,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还是采用的人力耕种,在一些山区都是进行的小面积耕种,既浪费劳力而且效率还不高,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中国的农民收入很低。在一些发达国家都是进行的机械耕种,大面积的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从翻土,播种,到最后的收割都是机械化操作,省了人力还效率很高。
4.解决好农业问题
虽然我们号称农业大国,但是我们依旧应该认清本国农业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竭力发展好本土的农业。以下总结了9点改善发展好农业的措施:
1、要持久深入的分析三农内部的根本性矛盾,力求找出三农内部的政策发力点
2、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
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
3、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 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4、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5、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的时代风尚,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7、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8、认真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让这些不再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
9、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其中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高于上年,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同时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利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方面手段。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扎扎实实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鼓励以县为主,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整合支农资金;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通过合理配置机构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性措施,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总之,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扎实做好财政支持“三农”的各项工作。
总结: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根据条件依法、自愿、有偿进行适当的土地流转;要采取新的思路改进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镇党委、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①《财政支农政策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版
②《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国农业出版2003版
③《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