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护士毕业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及恢复患者健康为中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护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护士毕业论文范文一:疗养院老干部创新护理医学论文

  1、创新护理理念

  理念创新是老干部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护理质量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在日常工作中老干部常见的疾病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老年痴呆等,日常的治疗主要是以口服药为主。创新护理理念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仅限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同时还应关注老干部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2、以“整体疗养”护理法,优化护理质量

  “整体疗养”是为适应老年疗养护理发展,以“疗养员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确立而提出的新型疗养护理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整体疗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念,不是局部治疗,而是从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整体实施全方位的疗养护理,提高疗养效果。

  2.1对疗养员进行保健和老年健康知识教育

  由于“整体疗养”的核心是以“疗养员为中心”,因此,疗养院应经常性地对疗养员开展保健知识和老年健康知识的教育讲座,以丰富、活泼的形势进行讲解,指导和协助疗养员纠正不良嗜好,提高其坚持正确护理措施的自觉性。

  2.2综合应用疗养因子

  疗养因子指在特定休养环境中用于增强体质、预防恢复的保健手段,包括自然、人工、社会心理三类疗养因子。老年人由于体质较弱,在对其疗养护理中,三类疗养因子应配合得当,多种疗养因子交替应用或连续应用等方法,相互协同,以达到提高疗养效果的目的。

  2.3运用“同事支持系统”建立情感关注,提高护理质量

  “同事支持系统”是指相同压力源和健康问题的人群,建立的一种提供情感关注、工具支持和信息提供的社会网络[2]。依据“整体疗养”“以人为本”的疗养理念,在疗养院的护理中应积极营造同事支持的氛围,例如在学习中由一人授课大家听课的模式改为共同参与模式,锻炼疗养员的反应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疗养院应倾注对疗养员的关爱,微笑多点,赞扬多点,使疗养员感觉到被支持,从而提高其护理的积极性,达到优化护理质量的目的。

  3、实施“零缺陷”护理,提高老年人护理效果

  “零缺陷”护理又称无缺点护理,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是事先采取错误防治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护理零投诉的目标,“零缺陷”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过程中的一些“没想到”和“想不到”的意外发生。要达到零缺陷护理,应根据老年的身心实际情况,掌握正确的心理、饮食、运动等疗法展开疗养护理。

  3.1运用“自然疗养因子”配合心理治疗

  老干部大多年龄较大、患病较多,且离退休后的生活环境落差较大,心理上易多疑、焦虑和情绪不安,情绪不安,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中,传统的心理疗养进行硬性心理干预,其效果不是很理想,应根据其特殊性,运用“自然疗养因子”配合心理治疗,即采用温泉、景观、日光浴等自然疗法进行综合性心理治疗,帮助老干部自然树立健康的心态。

  3.2以营养学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饮食疗养

  饮食疗法是疗养的基础措施,对老干部的饮食疗养应做到营养丰富、合理搭配,通过健康科学的饮食,达到好的疗养效果。首先,在饮食的搭配上,由于老干部年龄大、活动量小,其每日摄取的热量约1800~1900kcal[3],因此应以素食为主,选择易消化的食材,注意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以“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为原则,主张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其次,在饮食禁忌上,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老年痴呆等,因而,饮食上提高多食蔬果、鱼类、豆制品,选择芹菜、菠菜、土豆等降血压的食材和木耳、洋葱等改善动脉硬化的食料,对于糖尿病患者提倡高纤维食物,主食量严格控制在每日250~300g,避免脂肪餐。

  3.3运用“水浴体疗操运动”进行运动康复疗养

  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传统的运动疗法没有新意,久而久之容易使老干部失去运动兴趣。因此,可运用“水浴体疗操运动”进行运动康复疗养,即由疗养员带领入选者到浴场制定区域,在体疗医生的指导下完成我院设计的水浴体疗操,全套8节,分别是:浅水站立热身操、浅水坐浴操、摆臂泼水操等。每周5次为一疗程,每次运动40-60min。此法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提高老干部的生活质量。

  4、运用“目标设置论”,把需要转变为动机,实现优质护理的目标

  “目标设置论”源于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理论,它的概念是:目标的设置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目标对照,及时修正,达到目标,设置了目标的人比没设置目标的人工作更出色,业绩更突出。此理论广泛应用于管理和工作绩效领域,但在对老干部的护理工作中同样适用。在护理中,通过设置操作目标,强调目标的明确度和难度,规范护理方法和内容,同时疗养院应提供必要的保证措施,包括相信疗养员、获取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通过设置目标、执行计划、评价等,使各环节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护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可提高疗养员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护士毕业论文范文二: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我院2009.5~2011.4期间,观察320例患儿静脉输液过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88例,输液患儿外渗现象占27.5%.其中婴幼儿59例(67.04%),学龄前期16例(18.18%),少儿期13例(14.78%)。男孩58例,女孩30例;年龄为1月~6岁;包括化疗患儿15例,50%葡萄糖静注8例,10%葡萄糖+10%KCl静脉滴注45例,其他20例;外渗部位为:头皮45例,前臂15例,足背部14例,内踝9例,其他部位5例。其中轻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16例。(轻度:疼痛局限于注射部位,肿胀面积小于2cm;中度:疼痛难忍,肿胀面积约2~4cm;重度:肿胀面积大于4cm,皮肤颜色由苍白转变为暗红色)。

  2.各年龄组患儿的特点及输液外渗的原因

  2.1.患儿因素

  2.1.1.婴幼儿(1~3岁)

  新生儿幼小,反应能力最差,头部静脉丰富,交错成网,管腔内无瓣膜,且血管内压力低,管腔幼稚,影响操作判断。皮下脂肪薄,皮肤松弛,极易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造成血管移动,导致钢针错位,形成外渗。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高,极易导致胶布松动使针头脱出静脉,在本临床资料中,婴幼儿导致输液外渗的现象相对较多,占输液外渗的67.04%。

  2.1.2.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儿童存在怕打针的现象,常常哭闹,害怕注射时疼痛,不配合治疗,当静脉穿刺一次性不能成功时,部分患儿会拒绝输液穿刺,家属很着急,激动的情绪会影响护士的操作。患儿不能很好地合作,造成输液外渗。

  2.2.穿刺部位

  婴幼儿穿刺按常规是定位于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婴幼儿易动,对顺行穿刺有阻力者,采用逆行穿刺。学龄前儿童可在手背或足背上穿刺定位。对特胖、静脉隐匿的患儿可选择内踝部位大静脉,腹泻脱水较严重的患儿,可考虑选择肘窝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婴幼儿患者其本身血管就不易找,又不能很好地合作,穿刺部位不利于护理,造成穿刺时刺破血管。

  2.3.病情特点

  2.3.1严重脱水、营养不良的患儿有110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0例,占9.09%。由于末梢循环较差,血管通透性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增高了外渗反应的发生率,也加重了其不良反应。

  2.3.2有创伤或者其他炎症性病变的患儿207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9例,占9.178%。由于疼痛难忍,加上自控能力差,穿刺部位的活动度较大,因治疗需要,多次输注液体,也易导致液体外渗。

  2.3.3癌症是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癌症患儿3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例,占33.33%。因为反复化疗的原因,癌症患儿的静脉脆弱,穿刺难度较高,易发生血管刺破,液体外渗。

  2.4.药物和治疗因素

  部分刺激性药物易导致液体外渗,如①高渗性液体、阳离子液体:50%葡萄糖、10%葡萄酸钙、20%甘露醇、10%氯化钾等;②高价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等;③高PH值药物:11.2%乳酸钠、5%碳酸氢钠等。如高浓度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在输注速度稍快的情况下,血管压力增加,刺激性也随之增强,血管易发生收缩、痉挛、外渗。

  2.5.护理因素

  2.5.1.护理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大于胶带固定面积,棉签擦拭消毒液以免妨碍视线,导致穿刺错误,避免刺激性药物渗漏,产生无菌性炎症。局部解剖掌握不牢靠,经验不足,对血管不了解。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都是导致外渗的原因。

  2.5.2.套管针型号不符,小儿血管细,尤其是新生儿,留置针的使用,易造成套管针周围血管因扩张受压,导致营养障碍而渗漏坏死,套管针与血管壁的接触摩擦也可增加外渗机会。使用钢针,穿刺时刺破血管对侧,药液沿对侧血管壁外渗。

  2.5.3.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输液速度太快,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可使血液内压骤升,引起药液外渗。

  2.5.4.穿刺技术不过关

  穿刺针头不锐利,“拉锯式”的穿刺静脉,造成静脉局部多个穿刺点,血液从静脉穿刺点漏出,穿破皮下的毛细血管造成出血。

  2.5.5.拔针后处理不当引起的外渗

  拔针时只按压皮肤针眼,血管壁的针眼没有得到按压,就会造成静脉穿刺点出血。拔针后按揉穿刺点,破坏了伤口处的血小板凝集,在正确的按压时间过后,伤口或皮下出血。压迫的时间过短,未达到止血效果。

  2.6.健康宣传

  部分家长由于缺乏护理知识,加之对于患儿的关切和焦急心情,导致过多的搂抱和摇动患儿,或者使用衣物蒙盖患儿头部,碰触到头皮针,或者牵拉输液管,造成针头刺破血管壁而引起液体外渗。

  3.护理干预措施

  3.1.针对儿童年龄及生理特点对护士的技术操作要求

  护士应当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范的穿刺技术,仔细操作,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制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切忌反复穿刺,避免进一步造成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充血水肿等。给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时,护士面带微笑,主动的接触患儿,蹲下亲切的呼唤小朋友,处理好家长患儿和护士的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配合,争取一针见血。选择手背或足背静脉,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输液完毕,应快速拔针,用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出针部位,直至无出血点为止。

  3.2.合理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针对小儿的性格和生理特点,护理人员应首先评估患儿静脉血管的粗细、弹性及位置,尽可能地选择弹性好、直、粗且远离关节活动部位的血管,避开有炎症、瘢痕、硬结、皮肤病或血运差(如足背、内踝等)的部位穿刺。小于2岁的患儿尽量选择头皮静脉,首选颞浅静脉和额前正中静脉,尽量避免眶上静脉,眼周和耳后静脉。2岁以上患儿可选择肢端静脉,避开关节活动处。静脉输液时应选择合适的套管针型号或是头皮钢针,头皮针一般选择4.5~5.5型号,对于住院患儿尽量使用留置针。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减慢输液速度,减小压力,严格避免外渗、外漏。

  3.3.妥善固定

  头皮钢针应当固定妥当,常规作“S”型固定,反折环尽量小,固定胶布数量应视情况而定,在减少固定胶布的情况下起到固定保护钢针的作用。门诊输液,可在小儿手足部位用小夹板固定在功能位,以防止患儿因活动过度,导致针头脱落,引起外渗。

  3.4.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注意事项

  钢针输液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因此在化疗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等刺激性药物时,使用留置针可减轻痛苦,减少因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的不良反应。输液时,药物滴注速度控制在20~40gtt/min,婴幼儿则保持在15~20gtt/min,可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导致的刺激性药物渗漏。

  3.5.加强穿刺部位观察

  钢针固定后,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及四肢末端,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胀和渗漏情况,末梢循环情况也是观察的重点。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一般15~20分钟巡视一次,指导家长正确看护静脉,警惕长时间哭闹的患儿,观察是否因液体外渗所致。在输注化疗药物或刺激性特殊药物时,应在输液卡上作明显标记,加强观察。发现红肿、渗出等,应立即拔出针头,及时更换针头和输液部位,给予局部或全身对症处理。留置针保护膜平均48小时更换一次,留置针一般保留3天~5天,避免反复穿刺。

  3.6.进行正确的拔针宣教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护士在拔针时,一边拔针一边与患者进行交流,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拔针后需按压3~5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要用大拇指顺着血管走向按压针眼和针眼上方2cm处,不能只压皮肤穿刺点。要将手臂抬高,增加静脉回流,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7.提高患儿家长防患意识

  输液前应交代患儿家长注意事项,特别是高危药物应及时说明,保护针头,避免针头位置移动,发现患儿有不适应反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4.输液外渗处理措施

  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或停止输液,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轻度肿胀处理:温度控制在50℃内热敷,注意观察皮肤情况。若出现大片红肿伴疼痛(中度),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红线,可用25%~50%硫酸镁或75%~90%酒精湿敷。重度肿胀,若产生水泡,或组织坏死,立即药物封闭治疗,外敷药物对症治疗。

  4.1.抗肿瘤药物等外渗应采取冷敷,减轻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害。药物外渗面积大者,可回抽药液,减少渗出量。采取局部制动,抬高患肢,并使用50%硫酸镁湿敷。若严重者,可配合理疗,临床恢复效果很好。

  4.2.化疗、高渗、升压药物外渗处理:一旦出现外渗现象,立即封闭治疗,并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总之,小儿静脉穿刺相对于成人有一定的难度,且在临床输液中易发生外渗,针对该现状,为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患儿痛苦,护士应提高自身责任感,熟练操作,增强护患沟通,合理使用血管,提高护理质量,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867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