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

斯娃分享

  21世纪的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正在成为国家影响力的主要标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简单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纲领式的论述了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思想的根本精髓,阐述了其“和谐”理念的内涵,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挖掘升华其思想,做到古为今用,以期为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之支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普遍价值观,可以与西方文化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法制”的普遍价值观相提并论。中国的经典书籍《礼记》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妙与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理念最早的文字表述,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从此中国人民对和谐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不断延续,直至今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就此简单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以期合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加快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构成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水乳交融、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其实儒家仁义观是一种高尚的个人道德情操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用一个为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所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义”与“利”之间的辩论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

  其次,儒家理论强调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被儒家经典理论提倡的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次序。“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社会的平安、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来实现家庭和谐,通过提炼、宣扬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调适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和谐繁荣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儒道两家文化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认为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万物在不断变化,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是“物极必反”,这种思想来自道家的祖师——老子。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方向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使它转向自身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掌握“度”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那么,怎样衡量事物变化发展的“度”·事实上,没有人能划出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的绝对界限,必须依据客观不断变化。例如过去人们认为海南不能发展工业,而现在,我们提倡“生态立省”和“一省两地”战略,就是考虑到海南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发展工业的优势等现实情况,合理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谐观——内心自我的和谐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传入中国以后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文化——禅宗,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影响深远。

  佛家文化的和谐理念首先是关于心境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佛教的平等和谐观教人摆脱苦难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从自我的心理上寻求突破。在这种新的认识体系的指导下,既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又认识到世间一切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圆融与和谐,从而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圆融和谐的基础上,完成精神的终极超越。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了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我们将倍加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和谐理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二: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多层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作用

  【论文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密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构建多层企业文化中,以“忠”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内层的“魂文化”、以“仁”为本构建企业文化中层的“法文化”、以“信”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外层的“形文化”的作用巨大。以“五常”为核心构建同心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内容特别丰富,包括儒家、道家、法家、佛家等较多的文化形态,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今天构建多层企业文化的一个超大宝库。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始于国外,进入中国后便跳出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而融入中国文化体系中,逐步完成了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过程。胡平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需要我们把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实现文化的对接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具有影响力,企业文化能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两者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作用上具有相互性两大方面原因。

  (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功能上的相似性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同属文化的范畴,两者功能上相似性特征明显。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难下一个精确定义,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类别和层次上也不可能划一起,但两者共性较多,特别是在道德规范层面,双方的要求基本一致。2002年的8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商银行哈尔滨雷锋储蓄所,推出了“雷锋形象永相伴,客户需求记在心”的服务理念。雷锋是为大家做好事的典型,储蓄所与储户联系密切,把雷锋精神与工行理念结合起来的创新服务观念,实际上是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就是要为储户着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与儒家提倡的“爱人”(《论语·颜渊》)中对人要爱的要求,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从这个例子,体现了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道德规范上对人的共同要求。

  (二)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彼此作用上的相互性

  外国企业文化进入我国后,能较快融入我国文化体系、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与生存的土壤和与主宰生存土壤的传统文化作用上的相互性密切相关。首先,传统文化能为企业文化生存提供合适土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对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客观存在,浓郁传统文化的土壤,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这些为企业文化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企业文化发展可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必要的成分。在数千年占据着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深刻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制约着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像儒家提倡的“仁”等观念思想,对企业文化发展可以起到较大影响。再者,企业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漫长历史中积淀的丰富内容要有效的途径传承下去,需要较多的途径,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多层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系统,要构建好这具有多层次结构及关联错综复杂的系统,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多层结构

  企业文化作为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系统,要形象地看实际上就是一个“同心圆”,提出该模型的是加拿大的佩格·纽豪热、佩·本德和科可·斯特姆斯伯格。同心圆模型中内层圆是核心,它是以国家政治方针、行业政策和企业价值观为宗旨的理念文化层面,简称“魂文化”;中层圆是保证,它是以国际惯例、行业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规范为内容的承上启下的制度文化层面,简称“法文化”;外层圆是基础,它是以市场认同为目标的产品文化、环境文化和服务文化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文化层面,简称“形文化”。构建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等于打通了企业文化的脉络,该脉络犹似一张大网,把企业的管理、生产、流通、服务等部门紧紧网住,使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发挥它本身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构建多层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历史上,“仁、义、礼、智、信”在国家稳定、发展上作用巨大。“五常”是个人应该具备的五种基本常识,这对人要求的道德规范,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五常的核心是“仁”,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等等方面内容,它所具有功能,在构建现代企业的多层文化中能发挥多方面作用。

  1.导向、激励作用。以“忠”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内层的“魂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激励”作用。“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解字》)这就是说对别人尽心尽力为“忠”,对于“忠”,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是曾子对孔子的评价,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如“子曰:君子……主忠信”(《论语·学而》》),孔子意思是说对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关于忠,孙中山说:“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孙中山选集》)孙中山转化了忠的对象,将忠于皇上转为忠于国家和人民。在中国,无数在忠于国家精神感召下的人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情怀,为民族献出毕生的精力、生命。民族英雄岳飞,英雄雷锋,好干部焦裕禄,科技精英钱学森等等,这些英雄人物又激励无数后来者,加入到为国尽忠的队伍,奉献精力才华。企业文化同心圆最里面那层为“魂文化”,即“精神文化层”,内层的内容以国家政治方针、行业政策和企业价值观为宗旨的理念,兼容了国家的发展观、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的事业观。企业理念体系是同心圆文化的核心内容,通常以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信条等来体现的。

  构建“魂文化”实际是铸造企业经营理念,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灵魂铸造中,要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将“忠”的理念注入其中,发挥传统文化 “导向、激励”作用,引导员工忠于国家、企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著名企业海尔,它的企业文化内层主要由“海尔理念、海尔精神、海尔目标”组成的,海尔精神的内容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巧妙的融入了“忠”的理念,渗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志士精神。

  成功企业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百年企业华新水泥,“诚信、奉献、业绩、创新”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这融国家发展观、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事业观内容于一体的八个字里,完整再现了儒家“诚信”主张、一样融入了“忠”的理念。

  可以看出,融入传统文化精髓的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和华新水泥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奉献、业绩、创新”,分别深入了两个企业员工的内心,为员工指明了为国尽“忠”和“忠”于企业的人生方向,充分激励了员工奋发努力情怀。海尔的成功和“华新”品牌永不陨落,企业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还有中国移动公司“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完全是古为今用的成功典范。现代企业构建企业“魂文化”,融入传统文化精髓是个正确选择。

  2.凝聚、关爱作用。以“仁”为本构建企业文化中层的“法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关爱”作用。“仁”本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两个人一起为“仁”,大家都是人,把人当人看。历代的有识之士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独立于世,与儒家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分不开,强调“仁者爱人”的做人信条,它产生的凝聚力是无穷的。

  中层圆“法文化”是“制度文化层”,就是企业要构造的制度体系。以“仁”为本也是以“人”为本,强调在“法文化”建设中要具有人性化理念。古代的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里体现出“百姓”的地位高于“社稷”“君”的观点,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企业制度文化构建,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构建企业文化除正确的理念外,少不了“法文化”的保证作用。“法文化”“作为同心圆模式的关键环节,它是以国际惯例、行业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规范为内容的承上启下的制度文化层面,对上体现着企业理念,对下制约着员工行为,对外平衡着企业与社会、与客户的关系。”尽快建立符合国家、企业、职工实情,适应时代需求的经营等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华为是我国民企的龙头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职工人数11万。这么大的跨国企业,任正非1987年创业时是个20多人的小企业,20多年时间达到世界级规模大企业,是当今的奇迹。奇迹背后是华为总裁任正非非凡的智慧和他创建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华为基本法》第四条:“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第六十八条“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与事业发展良好阶段,员工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华为承诺兑现了。“华为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在雇员费用这块的支出是306亿元,以华为11万员工计算,其员工平均年薪近28万元”(《第一财经日报》)。“这306亿元还不包括股票分红,华为职工有6.5万人持有公司股票,2010年分红118亿元”(《第一财经日报》),股票这一块收益非常丰厚。华为职工工资加股红两项收益,远远超出一般的企业职工收入的数倍或十几倍。

  任正非认为“仁爱”是凝聚力的源泉,旗帜鲜明的将“仁者爱人”的思想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中,在“仁爱”力量感召下,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职工爱自己企业、岗位拼命工作,企业全方位关爱职工、高收入回报职工;职工得到实惠后,更加拼命工作。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华为创造了中国速度。

  现代企业以“仁”为本构建企业“法文化”,将人性化的关爱融入制度、规章等建设中,能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关爱”作用最大化,使精神力量外化为强大的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3.约束、示范、警醒作用。以“信”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外层的“形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约束、示范、警醒”作用。信,过去指传话的,信得过的人才有资格传话。“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他怎么立足。讲信用是大家做人的立身之本、国家的立国之本。

  《史记·商君列传》里记载了“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说是战国时商鞅要在秦国推行变法,怕别人不信、不支持,就在秦国都城南门外立一根木头,说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一个人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追加赏金给那人五十金。这一举动,使人们感到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讲信用的人,他的新法获得了大家的信任支持,在秦国很快全面推广了。

  《史记·周本纪》里有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宠妃褒姒不笑,周幽王为博取褒姒欢笑,数次点燃骊山烽火台上的柴草和狼粪,狼烟四起,各地诸侯以为军情急带兵来救,结果数次上当受骗。后来真的军情紧急,燃狼烟,诸侯怕受骗不来救了,西戎兵马入城杀死周幽王,抢走了褒娰,还放火烧了宫殿,周幽王的不诚信带给自己灭顶祸灾。

  以上事例看出:古人坚守“诚信”,以此约束自己,为后人做出了示范表率;古人抛弃“诚信”,为后人立下一面警醒的镜子。外层圆“形文化”是“物质文化层”,建设该文化层就是要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外层是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产品、包装、服务等方面内容。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任务很艰巨,但“诚信”是企业应永远坚守的经营之道。

  我国“海尔砸冰箱”的故事,家喻户晓,1985年厂长张瑞敏把76台存在质量问题的冰箱当众砸毁。他知道,诚信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立于不败的是优质产品。他砸出了新天地,今天海尔已成为跨国企业、世界最大的家电企业。

  企业如果缺乏诚信,它无法生存。老企业“三鹿奶粉”的消失就是铁证。

  华新水泥是中国名牌产品,长江上的大桥基本是华新水泥做的,还有中国、世界一些重点工程都用的华新水泥,用户认可华新产品是认可华新这个百年品牌,品牌背后是过硬的产品。然而,曾经一个时期,当华新改为“东风”后,重要客户都丢失了,恢复华新后,丢失的客户才回来。这说明品牌的重要。

  “形文化”是把精神变成物质、把制度变成行为,直接创造效益和财富的文化层面。但业务本身不是文化,贯穿业务之中的经营谋略、营销策略、服务技巧等才是我们需要塑造的文化。

  企业建设好企业文化是时代的需要,自身内在需求,企业构建同心圆文化的最高境界:具有主导产品与优质服务、凸显人才素质与企业实力等综合的品牌形象,这是构建同心圆模式的终极目的。一个企业要达到这终极目的,企业就要运用好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到内、中、外三层的文化建设中去,真正建设内外一体的同心圆文化,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参 考 文 献

  [1]胡平.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宋宝昌.企业文化的同心圆模式[J].北京:企业文化.2003.(12)

  [3]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百年华新文化馆[OL].黄石: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网首页(2012-4-28)

  [4]张莉.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企业导报.2009(2)

  [5]千秋雪.宋宝昌多年企业文化探索与实践[OL].杭州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

2.传统文化论文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4.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

    134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