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古代文学>

浅谈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蒙太奇

若木分享
  电影是运用蒙太奇——合理的有表现力的镜头组合构成的。有声电影当然也包括音响组合。
  但是,蒙太奇并不是电影所独有的手法,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些类似蒙太奇的手法,也常被使用,甚至早在发明电影以前,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些描写手法与今天的电影蒙太奇手法不谋而合,不同的只是在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是文字描写,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细致的活动画面,点缀出几乎可以听得见的音响效果,而后把它们合理地有表现力地组合起来。因此,多读一点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文学素养,而且可以得到与电影技巧有关的启发,尤其是写作电影文学剧本,既要电影化,又要富于文学性,从学习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吸取一些经验和借鉴。
  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山水诗,细致地描绘自然景色,借景抒情,很象电影的镜头组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山色优美,表达山居悠闲。诗人的笔下,开头两句描写了秋雨之后,夜色降临的山色概貌,接下去四句是描写得非常细致具体的活动画面:一轮明月从松树的枝Y间露出来,如同挂在松树上一样;皎洁的月光映入水底,照得乱石历历可数,清澈的泉水正在乱石上曲折流过;诗人的笔头就象电影的摇镜头,转向岸边竹林,使我们先听到妇女喧笑的画外音,而后看到浣妇们在竹林里轻快地走着;诗人的笔头又象电影的摇镜头转向水中,使我们先看到莲荷摆动,而后隐隐约约看到渔舟在其中穿行。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留恋山水的宁静心情。如果把这两句改为:随着浣妇和渔舟前进的方向,看到远处微弱的灯火,最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山村全景。这样的画面描写,不正似我们在电影中常见到的镜头组合吗?这一类优秀的古典山水诗,其所以与电影相似,主要是诗中有画,而电影的镜头组合,则要求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二者的共同点。
  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还有许多描写人物的纤细心理,也很象电影的镜头组合。如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溥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破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写一个天真娇羞的小姑娘在庭院里荡秋千,忽然觉察到有人向庭院走来,便顾不得穿鞋,光着脚板急急朝屋里跑,连头上的金钗也溜掉了,一口气跑到门边,又故作镇静,倚着门,嗅着青梅,回头来偷看是什么人,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细腻的白描手法,主要着眼于人物的形体动作,文学描写强调的是视觉形象,因此和电影的镜头组合也一样。特别是其中插进一个画面:“露浓花瘦”,用来比拟和形容小姑娘,这很象今天的电影中经常使用的切入一个画面,通过形象渲染人物的重要手段。
  电影中经常把一些跳跃幅度很大的画面,按照合理的逻辑组接起来,在顷刻之间,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巨大变化,这种蒙太奇手法,在优秀的古典诗词中,也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例子。如《木兰辞》有这样几句: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黑山胡骑声啾啾。
  词中共写了三个场景,表现出木兰离家出征,历尽千山万水,时间飞逝。词中的画面组合就象电影的镜头组合。尤其是词中运用音响效果与画面配合,非常富于表现力,木兰离家时,爷娘唤女的声音一直回荡在木兰的耳边;随着画面的变化,流水声比成胡骑的啾啾声,显出了万里出征的木兰,一颗心始终萦绕着她的家乡和年迈的爷娘。
  电影中还常常使用主观镜头,即通过剧中人的眼睛,反映出各种景物。这种手法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是常用的。伟大的巨着《红楼梦》中就有很多例子。下面我仅举贾宝玉挨贾政的毒打后,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的一小段:
  这里宝玉昏昏沉沉,只见蒋玉函走进来了,诉说忠顺王府拿他之事;一时又见宝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忽又觉得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音,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她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脸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
  这一小段描写,表现了宝玉的幻觉,又表现了宝玉的主观视觉,共描写了三个画面,作者的笔下把三个画面的转化也写得一清二楚,不仅使用的是电影的叠化手法,而且也包括镜头的推位和摄影机焦点的虚、实变化。前面两个画面出现时,画面都是模糊的,焦点不实,镜头推近,蒋玉函和宝钏儿的形象逐渐清晰,镜头继续推近,蒋玉函和金钏的形象渐离开焦点,又逐渐模糊,最后黛玉的形象出现时也是由虚而实。作者笔下的描写,真是妙极了,是非常精彩的电影镜头。
  通过以上的一些例子,似乎我国有些古典作家都非常精通电影技巧,实际上,这些古典作家不仅未见过电影的影子,恐怕也不曾想到在他们身后多少年会出现电影,还有什么“电影蒙太奇”。但是,他们的文学描写为何符合电影的要求,有些甚至“电影化”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今天许多有经验的电影艺术家一直主张在写作电影文学剧本之前,先要在脑子里“过电影”。我国这些古典作家当然不懂得“过电影”一词,可是,他们在落笔之前,对所要描写的内容,包括人物的一言一动,周围的各种景物和各种音响,在脑子里已经形成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画面,而且突出视觉形象,进行合理的有表现力的组合。这样,在他们笔下出现今天的电影蒙太奇效果,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当然,作为直觉艺术的电影与间接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如电影中的“对比、并行的蒙太奇”等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由于一支笔难写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就很难处理得如同电影一样。但是,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也是很强烈的。而在《红楼梦》中,先描写宝玉和宝钗成亲,后追叙黛玉同时凄惨死去,书中特地写道:“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既似远处宝玉和宝钗成亲时的鼓乐,又似迎黛玉归天的空中仙乐,虽然把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分别写在两个章回里,仍颇似“对比”或“并行”的蒙太奇。所以,认真学习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对于探索和创造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电影技巧,也会有所帮助的。
    33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