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融文学创作的因袭与开新
李洪亮分享
论文关键词:孔融;文学自觉;政教传统
论文摘要: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学创作一方面因袭之前的文学依附政教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具有更多美文学的性质,这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孔融文学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其浓厚的儒学家族传统,同时也是其自身卓荦不群、英才洋溢个性的反映。
鲁迅认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巫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文学的自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安时期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时期,表现文学特质的因素开始集中出现。如:文学批评论文的出现;文体分类的细密化;作家对文学自身地位的重视;创作中对个人情感、气质的强调等等。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无疑是“三曹”、“七子”,其中孔融、曹操年龄最长。孔融生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比曹操长2岁,是建安文学中的元老。说他是建安文学的先驱,当不为过。那么,在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孔融的文学创作具体情况如何?是否适应着时代的趋势,他是否成为文学自觉的推动者呢?考察这一问题对认识建安时期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有意义的。
一
孔融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九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录为十卷。《宋史·艺文志》无记载。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孔少府集》仅一卷,而其中所收录的文章多已残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八云:“孔北海集一卷……《宋史》始不著录,则其集当佚于宋时。”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八十三录孔融文一卷,计39篇,佚文5则。退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汉诗》卷七录孔融诗6首。目前收录孔融作品最全的为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孔融集校注》和俞绍初《建安七子集·孔融集》,前者收人孔融诗6首,文42篇,失题文3篇;后者收诗7首,文41篇,失题文6则,另《附录》有存目佚文《上章谢大中大夫》、《论都鸿豫书》、《孝廉论》、《杨公四赞》、《口口陈口碑》等5篇。今人能看到的孔融作品基本如此。
仔细考察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其以文为用的目的十分明显。如汉末大儒谢该,长于《左氏春秋传》,曾任公车司马令。建安初年,因父母年老,托病辞官,拟归乡里,而其时前往荆州的路已经断绝。孔融于是向献帝作嵘上书荐谢该》,文曰:
隽不疑定北阔之前,夏侯胜辫常阴之验,然后朝士益重儒术。今该实卓然,比迹前列,……后日当更馈乐以钓由余,刻像以求傅说,岂不烦哉?臣愚以为可推录所在,召该令还。楚人止孙抑之去国,汉朝追匡衡于平原,尊儒贵学,惜失贤也。
其它著名作品如:《上书荐赵台卿》、《上书请准古王箭制》、《马日谭不宜加礼议》、《肉刑论》、《崇国防疏》、《上三府所辟称故吏事》、《南阳王冯东海王抵祭礼对》、《告高密县立郑公乡教》、《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周武王汉高祖论》、《圣人优劣论》、《汝颖优劣论》等等,皆为针对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有感而发。这些作品或劝谏献帝、曹操施行某一政策,或反对某一政策的实施,或讨论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无不关乎宏大的政教主题。《毛诗大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融的散文创作完全符合这一宗旨。
在孔融的意识里,文学的第一要义当然是为政治教化服务,或者说就是教化的蟀女。在孔融这里,文学并没有独立的地位。
形式上,孔融的有些文章虽然已经有骄丽化的倾向,但总的来说,依然保留着汉代文章的散文化特点。如其作于建安九年的《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文中盛赞吸纳人才之必要:
昭王筑台以羊郭陇,傀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拄,邹衍自齐往。向使郭傀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显然,该文继承了汉代文章的语言特点:以散化为主。
孔融文学创作的最大成绩是文,在最能反映文学发展新趋势的抒情小赋和诗歌的创作上,孔融基本乏善可陈。今天所能见到的孔融作品,无一篇赋。其诗歌创作,就整体成就而言,远远比不上同时的曹操,就是和其他的文相比较,也不可同日而语。胡应麟《诗蔽》云:“《谈艺》云:‘孔融鳃名,高列诸子。观《临终》诸诗,大类箴铭语耳。’北海不长于诗,读此全篇可见。钟嵘《诗品》对孔融诗未作评价,可能他的诗歌成就非常有限,以至于钟嵘不屑评判之。《文心雕龙·乐府》在叙述乐府诗的发展历程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时,并未提及孔融。在《明诗》篇中,仅在诗体的创新意义上提及孔融的(六言诗》及《离合诗》。而《六言诗》三首,称述曹公功绩,质木无文,大类班固《咏史》。“总的说来,孔融的诗歌成就不高。
论文摘要: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学创作一方面因袭之前的文学依附政教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具有更多美文学的性质,这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孔融文学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其浓厚的儒学家族传统,同时也是其自身卓荦不群、英才洋溢个性的反映。
鲁迅认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巫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文学的自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安时期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时期,表现文学特质的因素开始集中出现。如:文学批评论文的出现;文体分类的细密化;作家对文学自身地位的重视;创作中对个人情感、气质的强调等等。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无疑是“三曹”、“七子”,其中孔融、曹操年龄最长。孔融生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比曹操长2岁,是建安文学中的元老。说他是建安文学的先驱,当不为过。那么,在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孔融的文学创作具体情况如何?是否适应着时代的趋势,他是否成为文学自觉的推动者呢?考察这一问题对认识建安时期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有意义的。
一
孔融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九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录为十卷。《宋史·艺文志》无记载。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孔少府集》仅一卷,而其中所收录的文章多已残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八云:“孔北海集一卷……《宋史》始不著录,则其集当佚于宋时。”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八十三录孔融文一卷,计39篇,佚文5则。退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汉诗》卷七录孔融诗6首。目前收录孔融作品最全的为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孔融集校注》和俞绍初《建安七子集·孔融集》,前者收人孔融诗6首,文42篇,失题文3篇;后者收诗7首,文41篇,失题文6则,另《附录》有存目佚文《上章谢大中大夫》、《论都鸿豫书》、《孝廉论》、《杨公四赞》、《口口陈口碑》等5篇。今人能看到的孔融作品基本如此。
仔细考察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其以文为用的目的十分明显。如汉末大儒谢该,长于《左氏春秋传》,曾任公车司马令。建安初年,因父母年老,托病辞官,拟归乡里,而其时前往荆州的路已经断绝。孔融于是向献帝作嵘上书荐谢该》,文曰:
隽不疑定北阔之前,夏侯胜辫常阴之验,然后朝士益重儒术。今该实卓然,比迹前列,……后日当更馈乐以钓由余,刻像以求傅说,岂不烦哉?臣愚以为可推录所在,召该令还。楚人止孙抑之去国,汉朝追匡衡于平原,尊儒贵学,惜失贤也。
其它著名作品如:《上书荐赵台卿》、《上书请准古王箭制》、《马日谭不宜加礼议》、《肉刑论》、《崇国防疏》、《上三府所辟称故吏事》、《南阳王冯东海王抵祭礼对》、《告高密县立郑公乡教》、《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周武王汉高祖论》、《圣人优劣论》、《汝颖优劣论》等等,皆为针对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有感而发。这些作品或劝谏献帝、曹操施行某一政策,或反对某一政策的实施,或讨论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无不关乎宏大的政教主题。《毛诗大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融的散文创作完全符合这一宗旨。
在孔融的意识里,文学的第一要义当然是为政治教化服务,或者说就是教化的蟀女。在孔融这里,文学并没有独立的地位。
形式上,孔融的有些文章虽然已经有骄丽化的倾向,但总的来说,依然保留着汉代文章的散文化特点。如其作于建安九年的《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文中盛赞吸纳人才之必要:
昭王筑台以羊郭陇,傀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拄,邹衍自齐往。向使郭傀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显然,该文继承了汉代文章的语言特点:以散化为主。
孔融文学创作的最大成绩是文,在最能反映文学发展新趋势的抒情小赋和诗歌的创作上,孔融基本乏善可陈。今天所能见到的孔融作品,无一篇赋。其诗歌创作,就整体成就而言,远远比不上同时的曹操,就是和其他的文相比较,也不可同日而语。胡应麟《诗蔽》云:“《谈艺》云:‘孔融鳃名,高列诸子。观《临终》诸诗,大类箴铭语耳。’北海不长于诗,读此全篇可见。钟嵘《诗品》对孔融诗未作评价,可能他的诗歌成就非常有限,以至于钟嵘不屑评判之。《文心雕龙·乐府》在叙述乐府诗的发展历程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时,并未提及孔融。在《明诗》篇中,仅在诗体的创新意义上提及孔融的(六言诗》及《离合诗》。而《六言诗》三首,称述曹公功绩,质木无文,大类班固《咏史》。“总的说来,孔融的诗歌成就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