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法学论文>法学理论>

关于法律方面硕士论文参考

秋梅分享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确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律方面硕士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法律方面硕士论文参考篇1

  法律教育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重要性探析

  摘要:现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上。因此,对于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在专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法律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以更全面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律教育

  近年来,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社会单位之一的民办职业院校随着国家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要求,而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社会对人才也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民办高职院校除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不断更新进步的技术水平,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教育中,而法律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法律教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到底有何重要性呢?有哪些途径呢?

  一、法律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法律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养

  民办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除让学生学到一门扎实的技术外,更应加强综合素养培育,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原因在于,企业在用人一开始虽然重视技能水平,也将此作为门槛之一,但是随着职业发展深入,往往会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国家对法制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各行各业也重视法治方面的改革,法律知识和素质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应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常识甚至知识,既充分响应国家要求,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学生法律常识的提升,也有助于校风的有序化形成,更有助于学生管理。

  (二)法律教育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保护

  在现实很多案例事件中,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大多数学生遇到侵害事件时,不能很好地保护自身权益。有时明知权益受到侵害,也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因此,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储备足够的法律常识,才懂得并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强自我保护。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以国家法律法规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成为法律制度的忠实拥护者,这样助于法制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逐渐法制化。

  (三)法律教育有助学生长远发展

  在社会中,很多案例的主人公往往是缺乏相关法律学习的吃了苦头。由于不懂法律,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劳动成果却被懂法的人窃取,还有一些不顾法律规定,干违法事情谋取利益,最后自毁前途。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受到相关法律知识的教学,在工作生活中就能有一定的预判和处理能力,可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坚持高职教育的目标,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社会需要什么,就应该相应的培养什么。尽管现今互联网+社会对技能需求日益精进,但仍需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培育。特别是目前社会人才需要具备法律知识,学校就应加强日常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才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对策

  1、日常渗透,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进行法律教育,需通过日常不断反复的管理教育,渗透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班级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课、班级活动以及日常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学习法律,学会如何运用法律,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进校园作讲座,利用权威知识不断强化法律知识学习,令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

  2、结合专业,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效果也不如预期。教学方式未优化是其中一个原因,法律基础知识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小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该课程应结合学生的专业。比如,对动漫专业的学生直接讲刑法很难达到效果,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但如果讲与动漫设计有关的权利保护而引发的刑罚案例,跟专业对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日后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益处。所以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引用实际的案例,把抽象的法条具体化,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当中体会法律的严密和威严。另外,在教学分班上,一般学校考虑师资情况,在教学班安排下,往往只考虑班级人数,没有考虑到专业分班上。为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应更注重专业班级集中学习,更有利于教师课程准备,也更有侧重。同时,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不要刻意分开道德和法律,而应将两者相结合,不断增加法律知识在课堂上的比例,与此同时又可以增添课堂趣味,可谓一举两得。

  3、增加法律教育第二课堂,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单纯的日常渗透教育以及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法律知识储备的要求,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相关专业法律课程的设置,学生的能力培育上出现法律意识的缺失。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法律教育的第二课堂,比如通过选修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需要修得相应模块的法律知识学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课堂形成体系化的法律知识,增加法律知识储备,强化法律意识。

  三、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教育,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既可以形成良好的校风,使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更能符合办学目标,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加强法律教育,能有效提升高职院学生的法律素养,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1]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7

  [2]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王军梅.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孙秀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探讨[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1(4)

  关于法律方面硕士论文参考篇2

  浅析中学生预防犯罪法律教育思考

  摘要: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依法治国的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法”,法制社会,人们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法律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法律调整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规矩”。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上,法制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规范。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知法懂法,不仅是振兴中华、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的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发展、维护人类和平的需要。党和国家从来都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更是将青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列为重要内容。然而,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约占65%,尤其近年来,14-18岁的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关中学生预防犯罪法律教育的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违法犯罪;普法教育

  一、全面依法治国对中学生普法教育的要求

  (一)依法治国中普法教育的基本概述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也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度,其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前,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犯罪年龄、多元化犯罪类型、成人化犯罪手段的发展态势,青少年犯罪率逐步上升。在校学生犯罪突出,一些特殊青少年群体如聋哑青少年、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犯罪较多,数量多、蔓延大、危害大的青少年犯罪,俨然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亟不可待,法制教育对于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对中学生普法教育的重要性

  法治社会要求当代每个公民要有一定的法律素质,懂得遵纪守法,才能更好地顺应和适应社会的发展。法律素质的高低依赖于法制教育,尤其是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中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关乎着国家依法治国的进程,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对中学生的普法教育,可以使得他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识善恶,明是非,学法懂法,树立民主法治观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为了能更好地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的稳定,也是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时代重任将落在青少年身上,为了更好地肩负重任,中学生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需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原因虽然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但普法教育形式化、法律教育认识不足、正面宣传不到位、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影响,使得法制教育仍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实中,14-18岁青少年案发率较高,并以侵犯财产性犯罪及性侵犯罪居多,而团伙作案数量剧增,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也是主观、客观因素相互作用:

  (一)自我约束能力低

  中学时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而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变化主要变现为:交往需要增强,求知欲增强,富于幻想,喜欢刺激,虚弱心强,模仿力强,易接收暗示,易于冲动,认识问题片面、直观,缺乏分析、判断能力、身心发展不平衡,这些因素都使得青少年对于抵抗不良信息干扰的能力脆弱,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受人唆使或在不良信息刺激,就很容易出现越轨行动,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失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中学生最早接触的“小社会”,父母代表社会对子女的教化是最为深刻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家庭环境是否健康发展,与父母对家庭的态度、责任,及对子女的教化,都与青少年自身言行和性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适当,自身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环境融洽,则其对子女的正面影戏较大,子女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反之,若子女受到家庭负面影响大,其实施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加大,甚至导致直接犯罪。近年来,离婚率直线上升,单亲家庭的增多使得孩子成长环境先天不足,一些家长行为不检点,涉“黄、赌、毒”等,或过分溺爱或家庭暴力等,都大大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使得子女形成反社会人格,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导致中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网吧、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等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经营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黄、赌、毒”、封建迷信、充满暴力、凶杀、色情的书刊、音像制品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不正之风等都直接侵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教育体制改革依然在进行,然而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没有完全摆脱,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学校甚至对于差生及后进生放任不管,或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关怀和帮助,鼓励少,批评多,使得部分学生逃学、厌学,甚至辍学,自暴自弃,社会机构统计数据证明过早地走向社会的学生,更容易走向犯罪之路。

  三、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分析

  (一)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被害人及其家庭的危害。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管是暴力犯罪如侵犯健康、危害生命,还是侵犯财产,其直接的危害结果是被害人,造成被害人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除了造成对被害人的伤害,也给被害人家庭造成了间接的伤害,或家破人亡,或造成心理阴影等。

  2.对自己及家人的危害。

  中学生违法犯罪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毁了自己的前程,被捕前的恐惧心理的煎熬及审判前的焦虑,军事化管理的磨练,回归前的困境等都将严重影响着他们,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此外,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毁了自己,也会毁了一个家庭,给自己父母带来无穷的灾难。

  3.危害社会及国家。

  学生犯罪对社会的危害虽是非物质隐形的,但其对公众安全的伤害,对社会稳定和学习、工作、生活等正常秩序的破坏时无法计算的,例如盗窃、抢劫、杀人等暴力行为,使得人们产生“不安全”的恐惧心理;中学生违法犯罪,是对国家利益的挑战,在打击过程中,国家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以维护社会秩序及社会稳定。犯罪行为的调查取证,及审理、判决,收押管理,期间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给国家带来人力物力的损失。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违法犯罪危害之大,不容忽视,尽管国家加强了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但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对中学生法制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足。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学校就是“先进学校”、“改制学校”、“特色学校”、“名校”都来自语升学率,在学校办学思想受制于家长、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的背景下,学校就很难将德育放于首位,法制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心理教育也就滞后甚至空白。

  2.学生法制教育不够明显,在学生法制教育中,多流于形式,重灌输轻实效,重口头而轻举动,重形式轻内容,重教书轻育人。

  有些学校的法制科,也仅是徒有虚名,图形式,走过场,实效不明显。

  3.施教者法律知识薄弱,未能很好担负重任。

  扎实推进普法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经过三个五年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制意识也明显增强,然而不断完善的法律及新法律,加受限于基础、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包括老师、家长在内的施教者也不一定能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知之甚少,如此也就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懂法、守法、护法,普法教育任重道远;此外,学生法制教育经费的欠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中学生普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该决定要求加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尤其对于在校中学生,在其在校期间或走出校门,都必须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一些不良行为出现前,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及时诊治。“马加爵事件”令社会哗然,其实也是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教训反思,切实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情况做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相伴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要充分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除了自身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科学家教,耐心又到,当发现孩子不当行为时,要教育其及时认知改正,更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示范作用,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

  (三)加强师德修养,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对教师法律教育的培训,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扫除教师的“法盲”,在教学中讲求以德服人,关注特殊群体,讲求教学的艺术和效果;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学生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并纳入正规的教学课程,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例如法制会议、法制讲座,在文艺活动中编排与法制有关的节目等,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学生形成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正确形式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抵抗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

  (四)提升社会对中学生法律行为养成的重视

  一是营造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清理文化市场,整治取缔学校及周围的非法的“三厅一吧”(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网吧),严厉打击对制作传播淫秽色情、暴力的杂志、报刊、音像等制品违法犯罪分子。社会各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社等公众媒体也要积极肩负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更多的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品位文化产品。二是政府更要落实其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的青少年法律制度,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改变对学生能力的单一评判标准,引导学生积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违法犯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五、结语

  二十一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重任将落在青少年的身上,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在依法治国的时代,中学生必须学法,懂法,用科学的法治的理念武装头脑,不仅要学些、掌握科学知识,也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为祖国的长治久安、经济腾飞提供保障,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1]汪天德、汪颖琦.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青年研究.2000(4).

  [2]关颖.关注未成年人、家庭及其城市——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社会学思考.青年研究.2004(8).

  [3]程春华、段体操.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以东莞市青少年犯罪为研究模本.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5).

    296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