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课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探讨论文

谢桦分享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注重人机对话的操作实践,这一独特性决定了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课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课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老先生教育思想核心之一。课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是新课程的宗旨,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是信息技术教学得到根本改变的重要措施,教学内容回归生活是让教育回归本质的关键。本文从三个方面:(1)由兴趣入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由需求出发,解决校园生活中的问题;(3)适应社会发展,展望信息化生活,阐述了学生学习生活、校园生活、信息化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将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并以相关的案例作了剖析。

  陶行知老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演绎着教育的真谛。我们当前信息技术新课程纲要中所提出的目标: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堂的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回归,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这不正是陶老思想的核心吗!“教育来源于生活,为人们物质的、精神的提升需要而进行教育。从它们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脱离生活实践的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学而乏味,更会使他们感觉学而无用。“生活化的学习”并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中引用现实中的素材这么简单,而要注重学生对技术和问题的生活化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知识以及一定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以“点”及“面”将自己实际生活的问题和信息技术学习建立关联。在生活实践中寻找学习的结合点,把回归生活作为在学习中立足点,从而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来源生活、实践生活、回归生活的信息技术课程本质,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1 由兴趣入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很多学生在学校最喜欢上的课是信息技术课,因为没作业、没压力、没考试,而且还可以动手自己操作,学生称为“玩电脑”。面对这种“怪现象”,我们老师又该如何做和想呢?是顺着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玩电脑”,还是去思考“如何将学生感性的喜欢变成理性的喜欢?”要上好一门课,除了老师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外,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是有直接联系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的表现和课堂的参与。我们老师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动机,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现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深入体验的学习。因此,当我们走进课堂之前,不妨问问自己:学生会对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感兴趣吗?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既有善于模仿的特征,也有动机多变性的特点。喜欢模仿也是因为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样样东西都感到新鲜,都想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是被学习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兴趣所驱使。了解了学生这些特点之后,再去设计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那就容易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和课堂的内容。

  例如: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演示文稿教学内容,我首先利用Powerpoint这个软件制作了一张电子贺卡,在过节时同学们互相赠送。这张电子贺卡将本学期要学习的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在一起。在第一节课时,演示给所有的学生看,把学生带进形、声、光、色、情中,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 由需求出发,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学习需要,而且在不同的课程中也会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其实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需求来确定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从早期老师们思考的“如何教”――关注教学策略和方法,到后来的“教什么”――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即教学的途径,直到现在思考的“为什么教”――学习者需求分析。这三个要素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都不可或缺的。“为什么教”是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首要要素,它和设计过程中的“教什么”、“如何教”这两个要素相互关联的,从而来共同完成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动手和应用的课程,提高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宗旨和目标。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无需面对一次次考试,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处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以及是否具有处于这个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他们需要解决的是: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使用?如何能创新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如何借助学到的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各种技术的使用方法,还要重视培养他们使用这些技术在各个领域进行应用的能力。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中观察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产生一致。

  例如:每次学校的艺术节和校运会是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是同学们愿意参加、愿意投入时间的学校活动。我将学生的校园活动结合信息技术的课例进行教学,每一次都能获得同学们深入学习的激情,在活动结束后收到良好的反响。归根结底,就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课堂回归了生活,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关注了学习者的需求。

  又如,在艺术节歌唱类的比赛中,同学们往往会因为没有好的伴奏音乐而伤脑筋,网络下载的歌曲或视频往往达不到自己表演的需求,需要做一些基本的编辑和合成,这时信息技术就发挥了它的优势。GOLDWAVE软件的学习进行声音的处理,会声会影软件的学习进行视频的剪辑,制作作品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表演的效果。学生带着这个作品完成自己的表演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3 立足于实际,解决信息时代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习的高级层次,它在学生综合运用并构建知识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其中关键是问题的情景创设,这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相关,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通常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实际经验是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基本资源,这些问题情境更能巧妙的向学生提供探究的背景信息,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立足于实际,也就是老师所选取、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是来源于实际,而且必须是客观发生过的事件,不能为了“教学”而凭空想象、杜撰、任意编写的,能让这些问题受得起实践的检验。另外,要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还需要抓住当今信息社会上一些与信息、信息技术相关的现象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如何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或其他学科的老师经常视计算机和网络为祸害,从各种渠道来阻止学生上网和使用计算机,但是当前信息化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目前主要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新纪元正在开启,这两项技术掀起了计算机、通信、信息内容的监测与控制的4C革命,网络功能开始为社会各行业和社会生活提供全面应用。家庭的信息时代生活也逐步在拉开序幕。

  例如,一个家庭拥有N多台计算机、笔记本、PAD、智能手机,使用无线网络上网不再是稀有的事情,如何在家中组建自己的小型无线网络呢?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请学生在课前收集各个家庭的上网情况,然后分析典型的几个家庭网络的需求,让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报告,并提出合理的构建方案,画出简单网络结构图(拓扑图),最后在网络上模拟设备采购和组建。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种组建方案,并仔细分析了多种方案的优点、缺点。学生们经历了这样实践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之后,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目的明确,因此,课程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又如:在学习“数据统计与分析”时,课前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需要将12个月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收集并记录在wps表格的工作表中,课堂学习对于收集数据的计算与统计的处理方法,而且最后还能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简单的典型家庭一年用电的情况。在这个处理与分析的基础后,需要同学从不同的点位能提出家庭使用电量的具体而实际的问题,通过问题的筛选,提取几个比较有分析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如何节约用电的问题?如何合理用电的问题?等等),同学们通过数据表格的分析最终得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有实际价值的解决方案。同学们在信息技术课堂典型课例活动中,讨论分析出了节约用电的多种方案,顺应了目前治理雾霾、提倡环保、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让学生知道了环境保护可以从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化课例,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让学习来提升自己美好的生活,同时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就是要通过回归生活的教学,培养学生建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习理念,从而让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绚烂无比。

相关文章

1.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谈想法 信息技术论文

3.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论文

4.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初探论文

5.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的策略 技术论文范文

6.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46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