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互联网技术论文(2)
农业互联网技术论文篇二
“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
【摘要】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互联网正在各个行业渗透、融合、颠覆,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农业也正“沐浴”着互联网的春风。当前中国农业与“互联网+”相伴而行,它正经历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期,正在从机械简便化的2.0时代,迈向精准化、智能化、定制化的3.0时代。“互联网+农业”开启了中国农业升级转型的新模式,使中国的现代农业更加精彩纷呈。
【关键词】现代农业 互联网+ 农业升级转型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正在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插上新翅膀,农业经济同样“沐浴”互联网春风。
自古,农业便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如今,农业更是调结构、扩内需的重要领域。但资源短缺、污染加重、开发过度、国内生产成本攀升等困境,使中国农村在城乡资源流动中日益边缘化。因此,我们急需加速农业的升级转型,提升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及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互联网+农业”大潮的来袭,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机遇。
此外,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同时,一批现代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跨界的新经济形态,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股浪潮也席卷了农业领域。“互联网+农业”是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创建的基于互联网的农业新形态,它是一种产品安全、管理协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升级版。①
我国“互联网+农业”的现状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其实,早在这一国家政策红利出台前,“互联网+农业”的部分领域已是一片红海了,其电子商务平台现状如下:
B2B农资电商平台。这一类B2B农资电商平台试图去掉农资贸易中村级、县级经销商,为农户带来更优质低价的农资产品。目前,这一类农资电商平台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我国的农资产品市场空间潜力巨大,如种子约为3500亿元,农药约为3800亿元,化肥约为7500亿元,农机具约为6000亿元,互联网电商平台正逐步全面渗透到这些领域中来。
如2014年2月8日正式上线的“云农场”,就是一家B2B的农资综合电商平台。它旗下拥有14家子公司,有2800多个农资产品在线销售,让农民能够直接从厂家采购种子、化肥、农机、农药等农资,还能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测土配肥、海外购销等增值服务。这类农资电商平台能助力于打通线上线下的农资销售,最终形成一个新型的、更贴近农村市场的闭环生态链。
B2B农产品电商平台。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巨大,仅2013年就已达到了5万亿元。目前,我国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环节依旧薄弱,价格严重不透明。B2B农产品电商平台就是想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产品与采购商间快速、便捷的流通。目前,国内已有一大批B2B农产品电商平台出现了,正在抢占着“互联网+农业”这一片红海。
如于2014年8月农贸系统上线的B2B农产品电商平台“一亩田”,截止于2015年7月其业务区域已覆盖了29个省区市的近1972个县市。数据显示该网站2015年7月的供应商达210万个,活跃的大宗采购商达22万个,覆盖了1.2万种农产品,日均交易额约2.5亿,由此可见这一类电商平台的威力。
B2B食材配送平台。据调查显示,我国餐饮业2014年的年营业额为3万亿元,其中有高达8000亿的食材采购市场规模。B2B食材配送平台,希望能借助“互联网+”的威力,解决各类餐厅在食材采购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节省采购人力成本支出,获得更公正透明的议价权等,现在较知名的B2B食材配送平台有美菜、链农、小农女、大厨网、饭店联盟等。②
如成立于2014年6月的B2B食材配送平台“链农”,其目标客户主要是一些没有账期、回扣及背景关系的中小餐饮企业。据其运营数据显示,该平台半年的交易额就突破了亿元,如2014年9月该平台的客户数量约为100家,重复购买率高达95%之上,单日的流水营业额就达到了五六万元。
上市公司的“互联网+农业”布局。据调查目前有一批上市公司也纷纷布局“互联网+农业”领域。如阿里巴巴集团拟投资100亿建设“一村一淘宝”;京东、苏宁电商、乐视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互联网农业;新希望发布的农业金融项目“希望金融”,2015年4月上线日的交易额就达到了200万元;芭田股份主营化肥,也收购了金禾天成获取互联网种植大数据。由此都可见“互联网+农业”的态势之强。
“互联网+农业”对中国农业模式的深远影响
“互联网+农业”为我国的农业升级转型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解决了农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传播,创新了涉农商业模式,提高了农业的智能化,优化了资源配置等领域。
解决了涉农信息传递的不对称。“互联网+农业”后,各类涉农信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即时性传播。如各类农技知识、农业资源、农产品信息、农业政策、农业教育、农业金融等等,只要是传播中遇到了农业中的各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有效解决。“互联网+农业”正着力于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类农业信息能全方位、无死角的渗透于农村一线,切实扎根于农村的生产与生活,并通过农业大数据应用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及科学化水平。
创新了农业商业化模式。互联网对农资销售、土地流转、农业金融等商业领域都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改变,同时也创新了一批农业商业化模式。目前已涌现的商业创新模式有农资电商平台、农产品电商平台、土地流转电商平台、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城乡物流渠道变革、农业物联网平台、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后,使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及领域,都有了更多细分的创新型市场主体,这也加快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和智能化。互联网借助于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正调整着传统农业,提升了农业各环节的生产效率并使之更智能化,如“生产可控、环境可测、质量可溯”,并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食品安全监测等。“互联网+农业”以互联网为核心,推进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进程,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增强了农作物抗自然风险能力。
促进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联网强势进驻农业领域后,提高了农业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源与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更优化的资源配置率。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可通过互联网实现最佳的配置与组织。如近年出现的一系列“淘宝县”和“淘宝村”,就实现了农产品、农业劳动力、消费者等农业经济要素的最佳配置,即为农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实现了增收,为消费者提供了最优质合适的消费品,还促进了部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的转移。③
由上可知,“互联网+农业”正在成为农业现代化、跨跃式发展的新引擎,它通过实时化、便利化、物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等方式,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了更动态、精准、科学的信息服务,实现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模式创新,也开启了中国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变局。
“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主要挑战
当前,“互联网+农业”要实现稳健、持续、高效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高度的关注、清醒的认知、审慎的思考,并安全渡过挑战期。
国策战略层面对“互联网+农业”的挑战。“互联网+农业”借力于现代信息科技,实现了传统农业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它还能成为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互联网+农业”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性机遇,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导致“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无法避免各自为政及局部性或片面性发展的不良态势,这也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的协调与整体性发展,使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惟有从国家战略层面力推“互联网+农业”计划,形成一种统一谋划、稳步推进的格局,才能切实实现“互联网+农业”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对“互联网+农业”的挑战。“互联网+”是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创新。“互联网+农业”要落地农村最基本的就是普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截止2014年12月,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8.8%,我国农村网民的占比达到了27.5%。但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的互联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弱。至今,我们仍有5万多行政村未通宽带,农民拥有电脑的比例不足30%。此外,互联网中的农业数据资源严重分割、利用率极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任务艰巨。
农村物流配送产业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尽管我国正在推进现代型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如“万村千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其整体发展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城市。农产品通常具备易腐、易损等生鲜特性,它对运输过程及时效性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物流配送问题也成了影响“互联网+农业”全面迅速落地于农村的现实挑战之一。
农民的互联网意识及操作技能层面的挑战。“互联网+农业”进入深度融合进程后,各参与主体都要逐渐转变传统农业意识,开始培养各类互联网思维模式。“互联网+农业”这场变革的主角是农民,普及培训农民是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关键点。农民需要接纳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如目前多数农民因受教育不佳,不会熟练的操作运用互联网,又担忧于网络交易安全问题等而不愿意接触网络。当一个小小的网络操作失误,可能就会使其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时,无疑会增加互联网经营推广的难度。
此外,中国农业中大多数成熟企业多采用“公司+农户”的传统生产模式。虽然一些大企业自己建有大型的基地,但其经营主体多是由个体农民、夫妻档、合作社等形式构成的。这些主体对传统生产模式很自信,高度依赖于原有的经营方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专业化、订单化的经营常态,因此也对采用“互联网+”类的新型生产模式有抵触。
因此,虽然“互联网+农业”的深度融合,能给农业经济带来巨大的模式变革,但在这股大浪潮下既有成功的案例又不乏失败者。当农业遇上了“互联网+”后,每个参与主体都需要清醒思考一个问题,即自己能否实现原有生产模式与“互联网+”的最佳接入,真正实现新农业运作模式的落地与执行,并最终赢得挑战。
政府、社会、企业共促“互联网+农业”落地的思考
当前,为了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切实落地,政府、企业、社会都要协力助推,才能真正开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大变局,使其加速迈进精准化、动态化、智能化的农业新时代。
国家层面应制定“互联网+农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我国应从顶层设计层面搞好“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明确“互联网+农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出台指导“互联网+农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及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开展关于“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指导“互联网+农业”的应用与示范及产业发展,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制定“互联网+农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实现一些关键技术与基础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加快“互联网+农业”的立法,推动农业大数据开放及相关人才培养等。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我国应借助“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如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适于农民的智能终端,面向国内外推广“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同时,需要提升各类涉农信息的深度开发,使农民愿意从互联网上获取这类信息。此外,还要建立起国家农业大数据应用及研究中心,要建成一个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等全环节的完整信息链,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通过“互联网+”助力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需要各农业企业家的助力,如携各类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助力于“互联网+农业”,这也是破解“大市场”与“小农户”和“农产品消费者”直接对接难题的利器。这一举措也能提高农资、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及农产品的增值。具体的如鼓励与支持阿里、腾讯、京东等网商平台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构建出一个围绕“互联网+”农业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冷链物流等网络化运营体系;鼓励中粮等大型国企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资、农产品等农业商品的网上交易活动等。
加快“互联网+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互联网+农业”的真正落地实施,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实现“互联网+农业”建设的人才支撑。具体的如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工作,打造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网络教育培训环境,积极推动智慧农民云平台的建设,积极研发智能终端上的在线或互动课堂。最终构建出一个智能化、移动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真正使农业和农民受惠于“互联网+”革新浪潮。
通过“互联网+农业”助力中国农业“走出去”。“互联网+农业”能帮助中国农业“走出去”,并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信息网络”项目,就是借助于“互联网+”而建立了GMS各国农业信息交流平台。此外,我国还充分利用中国―新西兰、中国―东盟等自贸区的优势,建设了一批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助推农产品的“走出去”;面向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国家,建设了一批农业技术交流网络平台,助推我国农业装备或生产技术“走出去”等。
综上所述,互联网赋能于农业,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影响深远的变革之旅。“互联网+农业”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到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开创一个管理协同、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升级版。中国的农业经济将在这一变革浪潮中,经历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期,也将由机械简便的机械2.0时代,向定制化、智能化、精准化的3.0时代迈进,助力中国农业经济实现自身转型与升级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
【注释】
①王文生:“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打造我国现代农业升级版”,新华网,2015年5月20日。
②薄济:“‘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新模式”,经济网,2015年5月31日。
③宋江伦:“互联网+农业,农资行业将如何被颠覆?”,《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5年第7期。
看了“农业互联网技术论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