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案例>

互联网农业成功案例_互联网农业典型案例

小兰分享

  为了提高行业或企业的运营效率,各个行业都已经将互联网应用到自己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领域亦是如此。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互联网农业成功案例,欢迎阅读!

  互联网农业成功案例篇1

  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新军寨村农民刘占平,是一个利用互联网卖菜的痴迷者,经过苦拼试水,仅建网站、推广策划、购买配送车辆、租房、注册公司等几项数得上来的投入就有30万元之多。几年下来,打工及家里农田的全部收入贴了进去,还欠下朋友数万元,这也让他品尝到美好梦想与残酷现实碰撞出的苦涩。然而,刘占平却执着地说:“我已经赚到了经验,看到了曙光,坚定了信念。”

  甘蓝滞销,萌生互联网卖菜梦

  现年49岁的刘占平,是一名退伍老兵,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可他有一股子不肯服输的拼劲儿和闯劲儿。他懂农业技术、爱好写作,在互联网上开微博、做版主,隔三差五自己的文章还会见诸报端。可谁也没有想到,一次小小的经历,将他拽到了“互联网+农业”这条路上。

  2010年5月,刘占平送儿子上学,在回家的路上途经邯郸市鸡泽县司马堡蔬菜市场,听见菜农诉说辛苦种出的甘蓝连一毛钱一斤都卖不到。与菜农交流后,他拍了一组图片,回家后以“邯郸东部万亩甘蓝将在地里烂成泥”为题将帖子发到了新浪网首页。晚上,他坐在电脑前与网友交流菜贱伤农问题,站内消息不断发来,两个小时有七八个新注册用户有意来鸡泽县采购甘蓝菜。2013年春天,鸡泽县甘蓝菜再次贱得无人问津,他发的微博被当地媒体关注广泛转载,邯郸美食林超市得知这一消息,到鸡泽县菜农地里采购了数万斤甘蓝菜。之后他在涉农网上发的西瓜丰产滞销的信息,引来多个外地瓜贩子来地头采购,仅经他个人协调就成交了十几单。这件事让刘占平得到启发,通过互联网的确可以把蔬菜等农产品卖出去。他开始有意浏览、琢磨涉农网站,凡是能搜到的农村网站,他就注册体验。这期间,石家庄有位律师从一位媒体博友那儿得到电话,专程来到新军寨村找到刘占平,商谈合作运营网站事宜。这时候,他就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原来个人还可以建网站呀!这太好了,我要建自己的网站。”

  2013年8月,他下定了决心辞去工作回到家乡,请来技术人员开始筹建自己的网站。

  尝试网卖,大数据搭供需桥

  2014年4月,“咱村网”上线,刘占平和他的两个合伙人,在邯郸市广安小区通过地推工作。5月22日配送出第一个网上订单。在小区居民怀疑的眼光中,他们扛着西红柿箱子,让市民品尝,讲解网购蔬菜的优点,到8月份已经在广安小区推广到200多用户,每天能够收到50多订单,有40多个用户每隔三五天下一个订单,实现了“线上预订、线下配送”的初步设想。这个月下来,他们赚了6000元,每人分到2000元。投入20多万元,折腾了半年多,辛苦不必说,一个人只赚到微不足道的2000元工资,两个不了解互联网模式的合伙人泄气了。然而,刘占平却从这2000元里看见了曙光。随着手机用户增长,“咱村网”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刘占平前往另一个小区推广试验,他搬着两筐菜,加微信送颗菜,利用下班时间,两天获得103个微信粉丝,产生了7个订单。刘占平说:“网上卖菜,货源配送是最大的问题,越过这道坎,业务就会井喷式增长。”接下来,刘占平又将眼光瞄准了农村市场。2014年12月底,“咱村网”购买了厢式货车等配送设备,雇佣了5名司机,规划好配送路线,开始试验。刘占平他4天说服并教会20多家店主通过互联网订菜、卖菜,网上订单从开始的每天几百元,增加到到了七八千元,从最初的30种蔬菜水果扩展到100多种。经过一年的运营,刘占平说:“‘咱村网’虽没赚到钱,但得到了数据,赚到了经验,更重要的是“咱村网”模式解决了农村小超市每天到市场采购生鲜的痛点。在‘互联网+’这个链条上,将来我们不仅要做农产品配送,还要推广农产品安全种植,打造一个生态农业产业链,通过网络大数据,让农产品实现按需种植。”

  日前,刘占平和他伙伴们的创业项目,受到邯郸市政府关注,公司入进驻邯郸市丛台区政府扶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项目之一——河北网商园,享受到三年免缴房租等优惠政策。刘占平说:“通过这几年摸爬滚打,没曾想到,竟然赶上了2015年‘互联网+’的创业热潮。这更加坚定了我创业的信念。我会在‘互联网+农业’这条路上,探索不止。”

  互联网农业成功案例篇2

  概况:一亩田创办于2011年8月,目前员工超过3000人,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曾经百度2进宫;

  服务对象:全国农产品生产、流通、批发、经销的从业者,帮助买卖双方完成农产品产销对接;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试错:试错了五个方向,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

  运行情况:去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合作开创互联网+农业新模式

  农产品价格查询

  一亩田即推出农产品行情数据服务《今日行情》

  移动互联网应用

  一亩田推出了手机 APP,即一亩田手机版,解决农业从业者随时随地行情查询、发布供应、完成采购等需求

  贸易对接业务

  一亩田是中国最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撮合交易服务机构。拥有众多具有长期农产品流通经验的专家组成的团队,一方面组织人员对用户发布信息进行审核,另一方面也对接买卖双方,撮合交易。

  大数据业务

  一亩田是农产品流通大数据的先行者。基于一亩田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积累方面的经验,以及横跨产销两地的分支机构,一亩田逐渐汇聚了大量可分析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大数据研究

  县域产业带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商建设。

  一亩田研究院

  一亩田集团研究院是开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市场化等主题研究的专门机构,将打造中国农产品数据中心、中国现代农业案例中心,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库服务。

  大客户服务

  一亩田以独有的网上交易平台和供应链管理结合的模式,服务于大型商超及连锁餐饮。

  三个月前,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南方周末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最后创建了一亩田。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11年我离开百度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拟货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下一页更多互联网农业成功案例

53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