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构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
教育论文如何下手?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前 言
近年来,大学生的极端行为现象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08年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残忍杀害本校教授,之前的马加爵杀害自己的同学,药家鑫的残忍与无知,上海机场的大学生弑母事件,贵州兴义学院大学生龙仕绪夜屠室友,2011年10月苏州大学一对男女大学生同时相约跳楼自杀及北师大珠海分校的一个女大学生在寝室自杀,2011年10月底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大三男生连砍五分钟,将自己的室友活活砍死,边砍还边问死了没有的“残忍”行径,再加上一些休学退学的现象、情杀凶杀、骗与被骗案例等,所有这些极端现象说明,如今很多大学生,他们的心理确实出现了问题,而且情况让人担忧。大学生正处在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都非常明显。心理矛盾、心理冲突越来越强烈、突出。诸如: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依赖、需求与满足、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竞争与求稳,加之对社会缺乏相应的正面了解、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与包容等,所有这些因素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相关性。
二、健康心理的构建要素
一个正常的大学生,其健康心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常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包括自我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清楚地知觉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能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并能积极应对;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压力(李坚在其博士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究》中指出,影响心理健康的首选因素是压力过大),并能自信地加以克服。
2.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体验
主要体现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不良情绪的有效调整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有着健康心理的人,应该有着独立自主的个性,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不贪图安逸、享乐,而应富有创造性,并乐于接受考验和挑战。
4.良好的人际关系
既能承认自我,又能正确看待他人,既尊重自我,也能尊重对手、尊重他人,和他人相处时,能谦虚谨慎、平等和睦。
5.健全的人格
有道德观,有法律意识,自尊自爱,洁身自好,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乐于助人。
6.常态化的正常行为
就是情绪平稳,能适当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过激,不争强斗勇又敢于正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能接纳他人合理化建议,不虚荣不盲从,为人处事不过分张扬。
三、体育教学(锻炼)对构建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
体育课教学正因其特殊性,在对学生上述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是构建学生正常认知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在体育课教学中,一项体育技能的形成、一种战术思维的建立,无不是对自身和对他人的快速而直接的认知、对所处位置与所处环境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身优势的肯定及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对自身所处位置的了解与对努力方向的认识,从而能较好地找出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查找学习中的不足,就能树立敢于面对压力、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自我的信心。
2.体育教学的情感体验
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带给学生的最直接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战胜自我的快乐体验,也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有战胜对手的激情体验,也有输给对手的痛苦不堪。一种技术的快速掌握,会给学生非常愉悦的情感体验;一种长期用汗水换来对一项技术的征服,赢得最终成功的喜悦。这些积极向上、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与不良情绪的相互交织,对学生适时调整心态、完善自我发展目标、激发进取精神,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是其它课程项目所无法比拟和取代的。
3.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体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其它课程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就一般理论课而言,往往只强调对相关原理、规律、现象等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运用于指导实践。但就体育课教学的绝大多数课程项目而言,不仅需要学生对相关课程项目理论、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更要对该项目技法进行千百次的锤炼,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往往很难掌握该技术。比如一个人,尽管掌握了全部游泳的理论知识,但如果不下水进行刻苦训练的话,他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再如武术教学中攻防格斗意识的培养,若没有经过千百次的实战演练,即使精通各种武术理论也是无济于事的。而这种不厌其烦的千百次锤炼,正是对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极大考验,同时,还有很多体育训练项目,是需要在酷暑寒冬中进行锤炼的(即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种艰苦的训练环境,也都是对演练者意志的一种极大的考验与培养。
4.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的课程项目中,有很多集体性(团体)项目,它必需是建立在一种紧密的团队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足、篮、排球类运动;接力赛田径运动;即使是一些单项单人的项目,也往往需要别人的陪练,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团队精神、团队意识、以大局为重的导向、以集体为荣的理念,以他人为先的付出与奉献行为,无不在人际关系的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体到比赛中,那种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他人行为作风,更是体现得尤为突出。具体到现在的高校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校实行了体育课选课制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按原自然班集中授课的模式,实行了全校性的选课,这种选课教学模式,会让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走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授课集体,这种新的授课集体大大增加了不同学生相互间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相对临时性的集体中,学生往往更容易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这种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往往是体育课教学所特有的优势。
5.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自尊、自爱、自强、洁身自好,以及与其身份相对应的道德观;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社会责任感;必需的法律意识。单就课程项目的教学目标而言,体育课教学与其它课程相比,似乎在这一点上,并不具有优势,尤其是相对于思想政治、品德课而言更是如此。但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有着比其它课程教师更复杂的人生经历、更艰苦的成长历程,尤其是在曾经历的比赛中,曾遭遇过、见识过更多的不公平、不公正对待等,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增强自尊、自强、自爱的现实范例,而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都会把这些范例用来和学生进行分享。比如在遭遇比赛失败时,他们是如何自强奋发、自尊自爱的;在对待对手时是如何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种价值理念、道德至上的精神(例如在广州亚运会期间,我国摔跤选手高峰把受伤的伊朗选手哈马蒂抱下场的这一事例);再如在一些国际大赛中,运动员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荣辱观;祖国至上的社会责任感;坚决不服用兴奋剂、凭实力说话的自尊自爱、洁身自好的价值观;不打假球不参与赌球的道德准则与法律意识等,这些亲身经历和鲜活的事例往往会比纯书本、纯理论的东西更能让学生接受,也更能感化学生,对学生进行自我人格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
6.常态化行为的诱导
常态化的行为常常是指情绪平稳、言行得体。就体育教师自身形象来看,一般都是能较好地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少数人认为体育教师好争强斗勇、言行粗暴的看法是错误的。体育教师与其它课程项目的教师相比,一般更具公平正义感,更敢于正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更容易接受他人意见和建议,不虚荣盲从,为人处事干练豁达、不矫揉造作、不过分张扬,不但不会争强好斗,且遇事礼让、乐善好施。体育教师的这些内在品质,往往都会通过体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言行。
体育课教学的目标指向是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理念,这是构建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前提。不论是从其课程项目的自身特点,还是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激情与活力及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特有的亲和力,都会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体育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这些特别优势,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正确引导学生,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2.教育理论论文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