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相关探讨论文(2)

坚烘分享

  音乐教育相关探讨论文篇二

  《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

  摘要: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儿童年龄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经验与成人的差别,若是单从承认的角度做“理所当然”的研究是有所欠缺,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本文选择从“儿童为主体的局内人”的研究方向出发,整合其他观点,探讨其可行性及路径,希望“局内人”和“局外人”这两个研究视角的结合,能为从事儿童音乐教育研究的研究者、实践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音乐教育 儿童 局内人 局外人

  1 “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概念

  “局内”与“局外”,辨别的标准是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此处尤指某种音乐文化)二者所处之不同圈子的关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圈子”,那么,这个研究者就是所谓“局内人”;如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所属不同的“圈子”,那么,这个研究者就是“局外人”了。在对儿童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时,以一个外界观察者和学术权威的姿态走进学校,走进儿童的生活,这是“局外人”,而以合作者的身份,直接进入课堂、班级,甚至课余生活,介入到教师教学、教育的研究过程和孩子们、娱乐当中,这是参与行动的“局内人”。

  2 “局外人”视角在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局限性

  “局外人”是用“他者”眼光来进行研究。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这种视角,例如,在对儿童“自主音乐游戏”进行观察时,要让儿童在音乐游戏中真正地实现自主、玩乐,教师学会观察,充分发挥观察的效用,巧做观察者、“局外人”,是非常重要的。以“局外人”的“平常心”去观察儿童的自主游戏,而不是打扰他们,这一点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帮助。

  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研究实践单从这“局外人”一个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又是不够的。传统教育习惯于从“成人视角”,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考虑问题,因此在音乐教育理论、内容和过程中都刻下了教育者的印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进而是现在的双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偏重以音乐技能技巧为核心,教学过程总在如何发挥教师积极性上下功夫,虽也强调学生积极性,但还是教师“调”,学生“动”,没有针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1]

  3 “局内人”视角于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可行性探讨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个是数学,一个是语言,一个就是音符,数学使人学会了思维,语言使人获得知识,音符使人富于想象。音乐神奇力量确实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育,并对其一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儿童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从低级阶段逐渐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个过程,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个性”不仅存在年龄的区别当中,即使相同年龄的个体也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这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并没有让音乐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教育目标和教学结果的偏差的出现,从根源上来看问题在于我们并不了解儿童。所以,我们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研究时,必须深入儿童群体中,把自己当成她们的同龄人,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这对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

  相对于“局外”的观察者,参与儿童音乐教育的行动者因为表现出与儿童相一致的对于音乐学习和教师引导、关怀的渴望,对有趣味性音乐游戏和创造性改革教育显示的期待,因而更有可能获得儿童的信任。这是展开与儿童合作从而理解教育实践,改变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前提。儿童喜欢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带有游戏性质,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到了被尊重,而不是处在弱势的被动者。事实上,当我们改变专家严肃的姿态,以一种亲和的态度接近儿童,真诚地向儿童敞开心灵时,恰恰能够获得他们更真诚地尊重和信任,在这种相互理解和尊重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融合实践和研究的“局内人”共同体,不仅有利于儿童教育学者的学术思考和理论建构,更重要的是,只有立足于真实的教育实践和真诚的合作,才有可能真的实现对教育实践的改造和创新,这一点也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共性。

  4 “局内人视角”于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曾在他的《自卑与超越》艺术中用大量材料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特征总可以从他的童年记忆中寻找到蛛丝马迹。现当代心理学的长期研究都表明,儿童时期确实是个体身心发育最快的黄金时期。科学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智力潜能的全面挖掘,而且有利于儿童学习兴趣的提升,对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局内人”和“局外人”两个视角的结合,将儿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融合。在充分尊重儿童兴趣和自由发展愿望的基础上,主动体验教导,使儿童在真正的审美气氛中,激发他们更强烈的主动学习动机,使音乐教育起到启迪智慧、修身养性、磨练意志、丰富生活及开拓文化视野的作用,最终实现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边桂荣.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卢健.从“成人视角”到“儿童视角”――现象学教育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7,(6).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王曰美,孙元涛.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方法论思考――关于“局内人”、“局外人”信条的反审与重构[J].教育学报,2009,(4).

  [5]姚本先.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

  [6]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梁琳瑜,福建师范大学2011级音乐教育学研究生,福建福州 350007

音乐教育相关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1.音乐教育探讨论文范文

2.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3.浅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4.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2637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