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金融研究>

金融风暴论文范文

秋梅分享

金融风暴的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风暴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风暴论文范文篇1

浅析金融风暴与中国经济救赎

在源自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之下。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将要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美国金融危机为“百年一遇的危机”,著名的美国投资大师罗杰斯也称“在有生之年将难以看到好转”。这场危机已从虚拟经济开始向实体经济转化,并迅速蔓延全球,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自美国金融风暴全面爆发到今天,这场危机的产生、演变和影响已然成为了国内媒体和民众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央视经济频道逾半月的“直击”,从直击金融安全到直击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从直击出口受阻到直击拉动内需的重要性,从珠三角直击到长三角,进而又直击到了内陆城市及西部大开发,可谓穷尽了可以“直击”的方方面面。

隐约记得一期节目中的小插曲,观众席上的一个质朴的村长问嘉宾,“金融危机会对我们村有什么影响?”该嘉宾当时好像并没有太重视这个问题,只是回答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会波及到世界经济的末梢,所以无论是谁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影响。这个插曲,一时间还成为了“举国上下谈危机”的笑谈。

读罢《谁来拯救美国》一书,再回想起这个当时沦为笑谈的小插曲,你就会意识到,村长的问题后面,隐藏着一个巨大课题:在源自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之下,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将要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作者在书中回溯了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始末,并将其与中国经济30年的发展历程两相对比,用新的批判性视角重新审视了二者之间的“同”和“异”,并为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找到了新的支撑――中国农村的城镇化战略。

在这场危机下,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当中国的农民群众正在摆脱贫困、正在逐步增大消费能力,经济危机会越来越远。

所谓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居环境、人口素质等领域,由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化城镇经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城镇文明的转变过程。

事实上,在这个逐渐被“推平”的世界里,新的重建与救赎,就可能发生在美国的金融精英和不再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之间、华尔街和逐渐向城镇化演变的中国农村之间。

“救赎”的基础,在于中美经济之间拥有很强的互补性,原商务部部长__曾在讲话中指出,中美经济的互补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产业结构上,美国主要是生产中高端产品,中国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从经济要素分布来讲,美国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先进的、发达的技术上,而中国有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市场,两国经济互有所求、互有所补。

“互利互补”带来机遇,而在现今的经济形势下,美国资本市场的崩塌,就业问题的凸显以及消费的紧缩让不少危机爆发之前的互利点已经出现裂痕,这些受损的互利点在短期内无法成为中国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支撑,代工、出口就是最直接的例子:珠三角和长三角代工工厂纷纷破产,劫后余生的企业开始重新建立品牌,搭建国内营销渠道,将重点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外市场转向了国内,显然,短期内很难出现出口重新转暖的可能。

经济危机最大的杀伤力,是在人们心中建立了“恐惧”,危机引发的恐慌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悲观情绪扼杀了消费和投资,简言之,就是冻结了“钱”,美国最需要的,不是国家的拨款,而是重新树立全世界“花钱”的信心,所以,美国需要在全球迅速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无论这个增长点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必须使投资者有理由相信,它拥有足够的潜力,来支撑全球经济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

关于这个可能的增长点,书中的观点鲜明并具有开创性:“中国广袤的农村和9亿中国农民将成为保障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腹地。”

这个结论,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中国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国农场主的牛肉就可以更多地出口到中国了;中国农民的手里有钱了,美国企业的高端工业品就有销售市场了;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美国的各类资本投资就可以后续跟进了。就是美国在不断寻找的新的经济支撑点――新能源,也不能忽视中国农村市场。”

1月20日,被寄予厚望的奥巴马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其目前已公布的经济振兴计划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大规模地改造联邦政府办公设施,提高其节能水平;大规模地投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地升级学校硬件设施,安装节能系统,创造21世纪的示范学校;在美国各地推广普及先进的宽带,提高少年儿童的网络应用;改进美国医院的设施。在新总统的新政计划中,“能源、就业、基建”三大关键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究其根本,奥巴马所希望的,是通过政府的投入和倡导为美国下一次经济腾飞打下基础。而在此之前,中国的农村市场是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机遇之一。

美国有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丰富的资本,这些都是中国农村市场需要的和能够消化的。一个多世纪前,美国不希望看到一个闭关锁国的中国,因为这样美国的产品就无法输入到中国,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也无法输出到美国,此时美国期望的是经济上的掠夺;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美国不希望看到一个落后的、动荡的中国,因为这样美国的经济要素就无法和中国的市场相结合,此时美国需要的是与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合作。

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发展是不可能被阻止和改变的。中美在经济战略上的深度合作无论是对美国的商品输出还是资本输出都是有益无害的。如果美国不利用其中所产生的经济机会,自然会有其他国家利用。美国应该抛开意识形态的成见,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尤其是中国农民形成的巨大市场,化解美国不断恶化的经济局势。相信在中美经济合作过程中,在充分利用中国农民形成的巨大市场的过程中,美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中国城镇化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广阔的出口市场、投资市场;对于整个世界经济亦是如此。中国城镇化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帮助中国经济强壮的同时,将使中国更多地承担起稳定世界经济的作用。”作者如是说。

理解书中的独特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跳脱到泛泛的“直击”之外,能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危机、思考危机的解决方式,并依靠这一解读,在危机中寻找全新的机遇。

金融风暴论文范文篇2

金融风暴中我国就业政策分析

摘 要: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 金融风暴。次贷危机给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美国的失业率创9年来的新高。让人想起了发生在1929-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当时严重的就业压力。那么罗斯福新政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思想对金融风暴中的我国是否有借鉴意义,是否可以用旧工具解决新问题。首先将大萧条中的美国和金融风暴中的我国的 经济和就业形势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思想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并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政策。

关键词:金融风暴;罗斯福新政;就业

1 金融风暴中的我国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相关因素比较分析

1.1 美国的GDP负增长、我国的GDP增长率下降

从美国GDP来看,1930、1931、1932和1933年,美国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1.96%、-16.10%、-23.24%和-4.08%,也就是说,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出现了负增长。

从我国GDP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幅度连续五个季度出现下滑。2008年一季度,一到二季度,一到三季度,一到三季度的经济增幅分别为10.6%、10.4%、9.9%和9%。 相对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同期增长率均下降。

可见,相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我国的经济形势要好的多,我国的GDP保持增长,只是增长率下降而已。

1.2 企业倒闭

大萧条时期,美国有13万多家企业破产倒闭。对比来看,由于金融风暴,国外消费者减少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企业的出口减少,尤其是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有研究证明,在 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20万人的就业。目前,我国约有75%的已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岗位来自中小企业。可见,金融风暴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冲击,也就会影响这一类企业工人的就业。

1.3 就业情况

1.3.1 失业率

大萧条时期,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大军。1929-1933年,失业率从3%上升到25%。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 自然失业率水平为4%~6%,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根据中国社会 科学院《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报告,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这一数据,比政府公布的截至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的统计数据多出两倍。可见,我们国家的失业率,已经超过了自然失业率。

1.3.2 大学生就业情况

同时,上述报告显示,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1/4。大学生就业难,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金融风暴,加剧了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很多企业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家乐福,立白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已经全面取消了全国校园招聘。高校毕业生供给人数大规模增加,需求却放缓。

1.3.3 农民工就业情况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制造业部门丧失了继续维持庞大劳动力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东部沿海地区越来越多的工人返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四川、河南、安徽、湖北和湖南五个劳动力大省的一项调查,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提前回流的农民工占整个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7%。据统计,目前中国约有2.3亿农民工,其中外出人员约有1.3亿。而根据农业部对10个省市的数据调查结果,农民工提前回流量占农民工总量的6.5%。按照这个比例,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已有845万人提前返乡。对比来说,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从150万上升到1400万。

目前的金融风暴并没有达到大萧条那么严重的水平。但是,从GDP和一些关于就业的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国家的就业已经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借鉴罗斯福新政中一些解决就业的思路。

2 罗斯福新政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2.1 直接救济失业人员

在大萧条中,美国有1700万人失业,2500万人衣食无着落,约1/6的家庭需要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全凭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依靠公、私慈善机构和州、市、地方政府的救济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5亿美元作为救济金,并以“直接救济”的方式救济失业者。从1933年至1935年4月该机构被撤销为止,共耗资约40亿美元。不过在大萧条中,罗斯福新政直接救济政策只是一项辅助政策,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还是以工代赈。

2.2 公共工程投资和工作救济

在财政政策的运用方面,罗斯福采取了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措施,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公共工程和工作救济(即以工代赈)。公共工程基本上采取的是复兴的措施,联邦政府为刺激私人投资,扩大需求,复兴经济而兴办工程;工作救济基本上采取的是救济的措施,联邦政府也会投资兴办工程,但是它的目的在于增加就业、复兴经济,它既是公共工程的一种形式,又是救济的一种形式。

(1)公共工程投资。

为了应付大萧条,美国政府成立了许多机构,重要的公共工程或工作救济管理机构有政府联邦紧急救济署、公共工程管理局、国民工程管理局、工程 发展署、民间资源保护队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1933-1938年间,政府拨款120亿美元用于各项工程的建设,吸纳了几百万失业者。这些措施,一方面缓解了贫困和失业的压力,扩大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扩大内需,刺激了经济发展,并且避免了直接救济的依赖效应。

(2)以工代赈。

为了试图逐步解决就业问题,罗斯福于1933年3月促请国会通过了民间护林保土工作计划。由陆军部、内政部、劳工部和农业部共同组织管理,吸收18-25岁的青年,从事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劳动。同时,由于青年失业情况更严重,1935年6月26日,罗斯福政府在工程振兴局中设立一个全国青年处,并将民间资源保护队的拨款增加1倍,开始一项长期的、有利青年人的计划。在它成立后的7年内,全国青年处给60多万大学生和150多万中学生以半工半读的机会。他们从事的工作一般为打字、整理资料、实验室和图书馆助理、家庭教师等。

2.3 立法

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立法内容十分广泛。这些社会立法,给予工人阶级一定的经济、 政治权利。《社会保险法》规定了老年人保障、失业保障和未成年儿童的保障;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规定建立全国性的老年保险制度,向雇主强征失业保险费;1933年的《房主贷款法》授权房主贷款公司发行30亿美元公债,以帮助那些因取消赎回权而失去房屋的房主;1933年的的《全国 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可以和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并将作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同时政府还通过该法给大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中《社会保障法》是所有新政立法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它使美国走上通往福利国家的道路。

在1933年新政实施后,国内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1934年,GDP比前一年增长了17.02%,同时,1933年以后,就业人员开始增加,尤其实在1934年和1936年,分别比前一年增长了11.87%和9.86%。可见,罗斯福新政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上效果显著。

3 我国就业政策分析和启示

3.1 加大公共工程的建设,扩大内需

目前我们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 经济增长,并采取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概括起来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两个方面。罗斯福新政的积极效果证明我们的措施对解决就业问题是有意义的。罗斯福新政虽然没有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但是也缓解了当时严重的就业压力。而我们有理由比罗斯福新政做得更好。

首先,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是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并且是负增长,而目前我国GDP还是有所增长,只是增长放缓。其次,美国大萧条时,政府没有反萧条的宏观经济知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投资乘数的概念。但是我国目前有足够的宏观经济理论知识,应付萧条的能力大大增强。再次,银行贷款利率几次下调,使公共设施投资的成本相对较低;第四,目前我国的公共设施并不是非常完善,落后于经济 发展趋势。所以我们相信,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湿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将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低收人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矛盾,低收入阶层的保障问题。如果庞大的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问题不能解决,社会稳定将会受到威胁。由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美国大萧条时期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扩大内需的同时,要结合收入分配的政策,只有低收入的群体收入增加了,才能加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低收入群体中要关注的就是农民的收入问题。

(2)拓宽、拓广我国的社保体系覆盖面。地区一级以下、广大的 农村没有进入保障体制的基本都应进入,否则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消费行为会变得很谨慎,消费需求会呈现减缓趋势。居民越不消费,物价指数越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3)完善社会保险的立法。《社会保险法》草案已经在审议当中,我们期待这一部法尽快出台。

3.3 扶持鼓励中小 企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通过《全国 工业复兴法》给大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扶植他们尽快恢复生产以吸纳失业者,因为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场所。目前,由于受 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出口减缓,再加上《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增加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成本。一些中小企业倒闭,导致很多农民工提前返乡。因此,政府应出台政策,扶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或者给他们提供贷款,对减少失业率意义重大。

3.4 加强就业指导

大萧条期间,罗斯福重视人才的培养,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给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政府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岗位的信息,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或者采取政策减少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同时,我国还存在大量下岗职工以及失业的农民工,政府也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对这些人员提供继续培训,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开辟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的新渠道。

参考 文献

[1]夏长荣.谈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乡镇经济,2002,(2):50-52.

[2]万雪梅. 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失业问题[J]. 历史教学,2003,(11):67-74.

[3]昌忠泽.罗斯福新政中的公共工程投资能够为 中国提供什么借鉴?[J].中国软 科学,2005,(12):12-17.

[4]王正文. 罗斯福新政时期法制建设述评[J]. 固原师专学报,2002,(5):44-46.

    29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