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因素
韩雪分享
论文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因素 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大学翻译教学中触入对丈化因素的认识这一软断的理念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共识。文化因素的差异主要体砚潜词造句、习语典故以及历史文化上。在深创理解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努力培养表捉高大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的文化意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大学翻译教学中融入对文化因素的认识这一较新的理念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共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一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就要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从历史、种族、宗教到风土人情、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各方面无不存在差异。因此,深刻理解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的文化意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中文化因案的内涵
1 .1文化的内涵
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可见,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的复杂的总合,表现在语言上,主要是都有自己独有的成语、习语、典故等。文化的意象存在于英语翻译的学习之中,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在翻译学习体现地淋漓尽致。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忽视常常会导致语言的误解,造成错误,比语言本身用词不当、造句不当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更为严重。
1.2目前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现状
多数人,无论是教师,还是阶段学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很多学生过于注重对翻译技巧的学习而忽略文化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文化导入也远远不够,他们往往注重理论的阐释和技巧的传授,很少把翻译问题与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现有翻译教材也缺少文化方面的导向,很少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或把文化现象融入翻译教学实践。认真分析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就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中多数都是因为对文化内涵处理不当引起的。
2、文化因案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2.1潜词造句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在潜词造句的方式也就各异。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中要深知这一点。英语单词中多义表示的词,汉语则是单义。以“brother”一词为例,汉语指“兄”或“弟”,而英语则是二者均指。类似多义的英语单词还有很多,比如pot(锅,罐,壶),cry(叫,喊,哭),net(帐子,网络),kids(小山羊,小孩),ambition(雄心,野心),bank(河岸,银行)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学生在翻译句子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兄”翻译成了“弟”,“喊”翻译成了“哭”。
由于文化因素的差异,汉英在句子句式的习惯顺序上也存在很大区别。让我们看下列一组句子:
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一张木制的小圆桌;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国际经济新秩序;
big white stone building,白色的石造大楼;
these two good-natured,old,English gentlemen,这两位善良的英国老人。
ancient Chinese history,中国古代史。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不能仅仅根据英语的语序来直译,要根据汉语的语序习惯来潜词造句,这样翻译出来的语言才自然、合理。
2.2习语典故
在各种语言的习语典故里,文化因素的反映更为强烈。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如:“龙"(dragon),在中国,“龙”被视为吉祥物和封建帝王的象征。“望子成龙”表达了人们期望子女成才、前途无量的美好心愿。而在西方人眼中,“龙”却常为灾难、凶恶的象征。如"She was thought a drag-on”则表示“她真是个凶神”,含有贬义。这表现在大量的习语的翻译中,就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才能达到恰如其分的翻译效果。如:
穷得像乞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to lead a dog life,
瘦得像猴,as thin as a shadow,
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 s son suc-teed in lifelong to one’ s son to become a dragon(win success in).
2.3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在英语翻译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有关历史地理文化的知识教授。而这种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在学习英语翻译时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有一篇介绍佛教在唐代兴盛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从小就出家,向名僧学习佛经,在西域享有盛名”。“西域”在文中被翻译成“West Region",意为西部的地区。这样的翻译太过简单,乍看起来,西域就是指中国古代的西部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有关唐朝时我国的西部到底有多大,疆界是如何划分的,则不得而知。实际上,唐代的西域特指玉门关以西,包括现在新疆和中亚的大片疆域,一个“中国西部”实在不能为之概括。因此,为了使外国人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西域”这个词的英文翻译应当适当地增补注释,使外国人能够对此更加了解,加深印象。
另外,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事件往往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注意。比如,英语中“to meet one’ 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的“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却相同。
3、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3.1增强师生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因素观念
据笔者的调查,高校英语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普遍不强,头脑里缺乏对文化因素重视的长远谋略,所以也就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文化意识,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翻译文化能力了。教师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学生对翻译的本质缺少正确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翻译不过是两种语言的转换问题,不懂得这里面还包含着许多的文化因素。因此,我们的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误认为的注重技巧训练、多做练习就可以学好翻译的观念进行转变,将文化因素观念带到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们真正地理解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真正学会运用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3.2建构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文化思维
根据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语言不仅影响思维,而且决定思维。反过来看,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要调整教学模式,安排学生在课前提前查阅相关文化知识、开展课堂讨论,将与课堂相关的文化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最后再由教师对此进行归纳、比较、总结,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达到建构学生的文化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化现象。可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提高文化意识,因为文学作品最贴近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文化。
3.3加强教材建设
为了提高大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我们还要加强教材建设,要编写适用的教材,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造成学生在翻译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方面就是教材内容陈旧,课程设置落伍。我们知道,教学活动多半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教材的内容及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国内一些翻译教材文化涵盖面偏窄。以我们学校学例,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翻译课课时较少,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相比,我们对翻译这项技能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对翻译能力的学习不够系统,更不用说在翻译课上培养文化意识和处理文化问题的能力了。因此在教材建设上要更加适应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综合能力。
总之,翻译决不单单是两种语言在文字上的简单转换,决不仅仅涉及对相关语言的熟练程度,译者还必须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注意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就是说,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搞好翻译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要重培养和提高文化意识是一个长远的举措。要想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使之成为合格的翻译人十,我们的翻译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大学翻译教学中触入对丈化因素的认识这一软断的理念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共识。文化因素的差异主要体砚潜词造句、习语典故以及历史文化上。在深创理解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努力培养表捉高大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的文化意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大学翻译教学中融入对文化因素的认识这一较新的理念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共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一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就要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从历史、种族、宗教到风土人情、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各方面无不存在差异。因此,深刻理解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的文化意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中文化因案的内涵
1 .1文化的内涵
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可见,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的复杂的总合,表现在语言上,主要是都有自己独有的成语、习语、典故等。文化的意象存在于英语翻译的学习之中,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在翻译学习体现地淋漓尽致。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忽视常常会导致语言的误解,造成错误,比语言本身用词不当、造句不当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更为严重。
1.2目前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现状
多数人,无论是教师,还是阶段学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很多学生过于注重对翻译技巧的学习而忽略文化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文化导入也远远不够,他们往往注重理论的阐释和技巧的传授,很少把翻译问题与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现有翻译教材也缺少文化方面的导向,很少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或把文化现象融入翻译教学实践。认真分析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就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中多数都是因为对文化内涵处理不当引起的。
2、文化因案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2.1潜词造句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在潜词造句的方式也就各异。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中要深知这一点。英语单词中多义表示的词,汉语则是单义。以“brother”一词为例,汉语指“兄”或“弟”,而英语则是二者均指。类似多义的英语单词还有很多,比如pot(锅,罐,壶),cry(叫,喊,哭),net(帐子,网络),kids(小山羊,小孩),ambition(雄心,野心),bank(河岸,银行)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学生在翻译句子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兄”翻译成了“弟”,“喊”翻译成了“哭”。
由于文化因素的差异,汉英在句子句式的习惯顺序上也存在很大区别。让我们看下列一组句子:
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一张木制的小圆桌;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国际经济新秩序;
big white stone building,白色的石造大楼;
these two good-natured,old,English gentlemen,这两位善良的英国老人。
ancient Chinese history,中国古代史。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不能仅仅根据英语的语序来直译,要根据汉语的语序习惯来潜词造句,这样翻译出来的语言才自然、合理。
2.2习语典故
在各种语言的习语典故里,文化因素的反映更为强烈。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如:“龙"(dragon),在中国,“龙”被视为吉祥物和封建帝王的象征。“望子成龙”表达了人们期望子女成才、前途无量的美好心愿。而在西方人眼中,“龙”却常为灾难、凶恶的象征。如"She was thought a drag-on”则表示“她真是个凶神”,含有贬义。这表现在大量的习语的翻译中,就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才能达到恰如其分的翻译效果。如:
穷得像乞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to lead a dog life,
瘦得像猴,as thin as a shadow,
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 s son suc-teed in lifelong to one’ s son to become a dragon(win success in).
2.3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在英语翻译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有关历史地理文化的知识教授。而这种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在学习英语翻译时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有一篇介绍佛教在唐代兴盛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从小就出家,向名僧学习佛经,在西域享有盛名”。“西域”在文中被翻译成“West Region",意为西部的地区。这样的翻译太过简单,乍看起来,西域就是指中国古代的西部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有关唐朝时我国的西部到底有多大,疆界是如何划分的,则不得而知。实际上,唐代的西域特指玉门关以西,包括现在新疆和中亚的大片疆域,一个“中国西部”实在不能为之概括。因此,为了使外国人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西域”这个词的英文翻译应当适当地增补注释,使外国人能够对此更加了解,加深印象。
另外,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事件往往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注意。比如,英语中“to meet one’ 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的“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却相同。
3、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3.1增强师生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因素观念
据笔者的调查,高校英语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普遍不强,头脑里缺乏对文化因素重视的长远谋略,所以也就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文化意识,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翻译文化能力了。教师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学生对翻译的本质缺少正确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翻译不过是两种语言的转换问题,不懂得这里面还包含着许多的文化因素。因此,我们的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误认为的注重技巧训练、多做练习就可以学好翻译的观念进行转变,将文化因素观念带到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们真正地理解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真正学会运用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3.2建构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文化思维
根据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语言不仅影响思维,而且决定思维。反过来看,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要调整教学模式,安排学生在课前提前查阅相关文化知识、开展课堂讨论,将与课堂相关的文化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最后再由教师对此进行归纳、比较、总结,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达到建构学生的文化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化现象。可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提高文化意识,因为文学作品最贴近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文化。
3.3加强教材建设
为了提高大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我们还要加强教材建设,要编写适用的教材,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造成学生在翻译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方面就是教材内容陈旧,课程设置落伍。我们知道,教学活动多半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教材的内容及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国内一些翻译教材文化涵盖面偏窄。以我们学校学例,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翻译课课时较少,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相比,我们对翻译这项技能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对翻译能力的学习不够系统,更不用说在翻译课上培养文化意识和处理文化问题的能力了。因此在教材建设上要更加适应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综合能力。
总之,翻译决不单单是两种语言在文字上的简单转换,决不仅仅涉及对相关语言的熟练程度,译者还必须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注意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就是说,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搞好翻译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要重培养和提高文化意识是一个长远的举措。要想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使之成为合格的翻译人十,我们的翻译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