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英美文学>

试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

宁静分享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人物,在世界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声誉和极广的传播度。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无论从精神特质、性格特征还是从心理特点、人文情怀,都具有可资研究差异性和同一性的价值,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也有益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深入体悟。

  一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精神特质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者,具有极高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污浊的社会现实都有过激烈的反应,为了捍卫自我尊严,面对恶俗势力,他们都表出了非常的勇气。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物都是追寻理想的孤独者,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哈姆雷特是一位孤独的王子,他所挚爱的母亲在父王死后便与他的叔叔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乱伦事件;他所热恋的奥菲莉娅也只不过是她家人、她父亲手中的棋子;他身边的朋友、周边的朝臣,也都是些见风使舵、真心难留的权谋争利之徒;即使有霍拉旭这样一位可以交谈的朋友,但也只能是可与之交谈、不可与之交心之人。哈姆雷特的孤独是现实与精神双重失落的孤独。相较之,堂吉诃德的孤独似乎更带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不同,他的现实生活平静而友爱,他身边的人都是真心爱他,无论桑丘还是外甥女,无论神父还是参孙学士,无论管家婆还是尼古拉斯理发师,他们的爱是主仆之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独独缺乏了精神理解之爱,堂吉诃德周边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的理想和追求,即使天天侍奉在旁的桑丘也无法触及堂吉诃德理想追求的高度,无法给予其精神的支持和鼓励,他们都是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孤独成为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共有的精神特征,正因为如此,两位人物在精神追求深陷困窘时,都选择了关闭心门,不再试图通过各种努力与世俗世界沟通,而是以自我特立之精神、孤独地追求理想之路。而在外在表现上,他们也都呈现出了所谓“疯癫”“疯狂”的一面。哈姆雷特是装“疯癫”的,但是他自己明白,没有谁比他更清醒,更明了,“疯癫”是哈姆雷特被迫为自己伪装的保护面纱。而堂吉诃德,表面看来是因骑士小说而“疯”,实质是为追求他心中的骑士精神而“疯”,这已然上升至一种精神境界。二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性。

  二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

  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始终在怀疑中徘徊、延宕,但实际上他并非是一个缺乏行动力的人,是政权暗涌、亲情失落、爱情终逝等各方面因素捆绑、牵绊了他的果断。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对理想的追求有一种固执的态度,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信念的力量。堂吉诃德始终忠诚于他的理想,甚至为了理想愿意承受苦难,牺牲性命。两相对照,哈姆雷特更显示出了利己主义的一面,他谈不上有信念,对自我也充满了怀疑,他奔忙前后的出发点是基于自我的处境,这既是他行为的出发点,亦是其所审视的对象,哈姆雷特始终在进行自我怀疑、自我审视和自我内省。此外,两位人物形象在对待女性和面对爱情的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堂吉诃德爱的对象是一个“虚构性”的女性——杜尔西内娅,一个不存在的人,但堂吉诃德的爱是真诚纯洁的,他从来不去怀疑他所爱的人是不存在的。与堂吉诃德不同,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莉娅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只要哈姆雷特愿意,他们随时都可以见面,但奥菲莉娅却并不是哈姆雷特精神世界的分享者和交流者,所以哈姆雷特始终不免孤独与落寞。

  总体而言,作为宫廷王子的哈姆雷特本身是一个悲剧形象,其性格中充满了悲观、忧郁、怀疑的特质,思考过多而致行动迟缓延宕,给人以冷酷、难以亲近之感,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作为乡村没落贵族的堂吉诃德本身是一个喜剧形象,其性格中充满了乐观、积极、进取的特质,但大多时候却显得不合时宜,且不重思考而行动过快,常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人哭笑不得,他是行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在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身上,几乎呈现出了两种性格极端,前者彷徨不决,后者坚定不移。但是在这相对立的性格特征中,两个人物性格的某些方面又有其极高的相似维度,即尽管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身处社会境况和现实环境不同,但他们都共有地存在着孤独的心境,有着孤独的性格共性。

  三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心理特点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分别代表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心理特征,前者是怀疑主义,后者是理想主义,这正是知识分子心理的两个极端。

  作为怀疑主义者的哈姆雷特,当得知父王死亡真相后,急不可待地决心报仇雪恨,但当面对现实时,他却变得犹豫,变得彷徨,开始怀疑人生与爱情,怀疑报仇的成效,以致当杀死叔父的机会来临时,哈姆雷特却没有果断行事,而是在不停地思考当下的报仇是否成熟,下一个机会是否更适合,这些思维的波动和内心的思辨使他的行动被一次次地延宕,致使报仇之事难成定势。哈姆雷特不仅对报仇效果持怀疑态度,他对生命也开始思索与怀疑:“生还是死,是一个问题。”这已成为亘古绵延的话题,也是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拷问。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停怀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惧怕生命消亡的,而是害怕死亡可能引起会是另一个未知的苦难。此外,哈姆雷特还怀疑社会制度,在丹麦,饮酒狂欢是传统制度,但在他眼里,这一传统制度让人生厌,“与其遵守它,不如破坏它”,以此可以免去其他国家对这一制度的诋毁,也可以让人重获尊严与荣誉。哈姆雷特对爱情也是怀疑的,这主要源于母亲对于父王的背叛和与叔父的不伦之情,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就投入了叔父的怀抱,这让哈姆雷特对于爱情深陷质疑,以致也间接导致了他爱情的悲剧。哈姆雷特对于报仇、生命、制度、爱情都持有怀疑的心理,这也是每一个知识分子会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作为理想主义代表的堂吉诃德,每时每刻都在追求骑士精神,都在幻想能像骑士一样救人危难、行侠仗义,并受到贵妇人的爱慕。在这种“疯狂”的幻想中,堂吉诃德身披旧铠甲,头戴破头盔,跨着一匹瘦马便开始了他的骑士之行。他把路经的旅馆想象成了城堡,把风车当成了巨人,把路人想象为强盗,堂吉诃德的每一次骑士式的战斗都吃了不少苦头,受到了别人的嘲笑。但堂吉诃德没有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认为自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来到世上便是要为上帝维护正义,除暴安良,而战斗与吃苦正是需要自我付出的。堂吉诃德的信仰追求是理想主义的,他的爱情追求也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堂吉诃德幻想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杜尔西内娅,这一名字也是堂吉诃德所取的,是贵妇的名字,在他的想象中,杜尔西内娅是一个端庄美丽的贵妇人,出身高贵、知书达理,是一个完美的女性,而他从来也不去怀疑他幻想的真实性,只是单纯而执着地为着他的贵妇人战斗,享受着恋人对他的钦慕。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表面看来有些可笑,但从心理层面来看,是一种对信仰与美好的执着。

  四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文情怀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都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但二者对人文情怀的诠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前者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扬,而后者则昭示着人文主义的缺憾。当然这个差异仅仅是从某种显性的层面来讲的,实质上两个人物身上都深刻地阐释了人文主义情怀,而二人悲剧性的结局也寓意性地昭示了人文主义的失败。

  哈姆雷特的身上有着非常耀眼的人文主义的光辉,作为人文精神高扬的代表人物,他对自身、对生命、对未来都满怀信心,他认为人具有高贵的理性,拥有无上的智慧,人是万物之灵,宇宙之精华。在戏剧中,莎士比亚是有意要将哈姆雷特塑造成为英雄形象的,他有策略有心计有胆略,在敌强我弱的不利环境下,他不惧对方势力,敢于与敌人针锋相对地斗争,戳穿了波罗涅斯与罗斯克兰企图监视自己的把戏,让母亲良心发现,再用掉包计将叔父身边的侍卫铲除,使叔父的阴谋破产,并以其人之道还置其人之身将毒酒给了叔父,一场场阴谋与明争暗斗中,哈姆雷特一一击破了叔父设下的圈套,而他的英雄形象也在情节的发展中被塑造了起来。当然,哈姆雷特并非高大上的完人,一如前文所述,在他身上,也存在着一些性格弱点,如他虽善于思考,但却犹豫不决,这些弱点让他不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还连累其他一些直接或间接的人失去了生命,也没能完成扭转乾坤的重任。但总体而言,哈姆雷特并非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悲剧人物,而是一个英雄式的悲剧人物,他以人文主义为其精神支柱,勇敢地与罪恶力量做斗争。我们可以从其身上看到人文主义的革命力量与精神,同时也可以从他的忧郁中看出社会的矛盾,看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他的斗争正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扬。

  而在堂吉诃德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文主义的缺憾。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骑士幻想的理想主义者,他以幻想和想象来代替现实的生活,他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都幻想成了他脑海中构建的场景和人物,在自我构建的情节中继续着他扶困救危的骑士情结,但现实与幻想的错位,使他所执着的事业成为了世人眼中的笑柄。但是,堂吉诃德仍拥有着可贵的品质,他真诚善良、正直专一、道德高尚,以捍卫真理为己任,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人生目标,他还尊重妇女,倡导自由爱情,尊重他人的选择,他还痛恨专制和暴政,同情劳苦人民,向往自由的生活,渴望以己之力平除世间不平之事,并为之坚持不懈,不惧困难,不惧嘲笑,在四处碰壁后依然执着理想,直到最后一刻,当他终于从幻想中醒来,他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点。所以,堂吉诃德不是一个疯子,他的身上闪烁着人文的光辉,他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实践者,是人文主义力量的传播者,但却生不逢时,所执着的理想相当不合时宜,最终成为了一个可笑的悲剧性人物,而他所经历的一切也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高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缺撼。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身上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均以二人的死亡昭示了失败,二人的悲剧性人物形象也由此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21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