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赫斯顿作品的黑人语言特色
丁超峰分享
论文摘要:佐拉•尼尔•赫斯顿被称为美国黑人文学之母,她有意识地从黑人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具有黑人特色的叙事框架和口语体巧妙地在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将从多个角度剖析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所体现的黑人语言特色。
论文关键词:赫斯顿;黑人语言;叙事框架;黑人口语体
0 引言
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称佐拉•尼尔•赫斯顿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早描写黑人女子女性意识觉醒的成功作品之一。这种赞誉并非仅仅限于作品在黑人文学史上女性主义意义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赫斯顿也采用了独特的创作方式,把具有黑人特色的叙事框架和黑人口语体巧妙融入到作品当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文本,并成功地超越前人而使这部作品更具魅力。
1 “呼叫——应答”式的叙事框架
赫斯顿致力于保存黑人民族文化的根基,她在巴纳德学院系统地接受了人类学教育之后,在收集黑人民间文化过程中,认识到了口语文化的重要性。黑人在当时媒体和通信都不发达的情况下,黑人经常聚集的地方就成了信息传递的舞台,有很强的互动性,人们在“呼叫——应答”中形成了口语的传统文化。黑人学者哈里斯认为赫斯顿的作品叙述技巧尤其得益于黑人文化中互动性很强的口语传统。如果我们从整个文本的叙事结构看,口语传统中“呼叫——应答”模式也构成了文本最基本的叙事框架,整个故事其实就是珍妮在自家门廊上给好友费奥比上的人生启蒙课。
小说有其本身的故事叙述者和倾听者,有其开始和结束的框架。这部小说的基本框架就是主人公珍妮坐在自家后院门廊的台阶上向费奥比讲述自己一声的故事。在小说的开始,作者用第三人称对大沼泽的人们进行全景式描写,引出人们对主人公珍妮认识,其实作者明显在是暗示他们谈论的人物绝不等同于人们的认识,这就产生了“呼叫(call)”;接着,费奥比的出现,引出了珍妮讲述自己的身世,这就是“应答(respond)”;故事的最后,也同样是对开始的应答,只是这时作者没有用第三人称进行全景式描写,而仅仅表达着珍妮的内心,其实也是对故事开始人们对她错误认识的应答。整个故事中“呼叫——应答”的叙事框架就这样形成了。正如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所指出的为叙述这一故事,赫斯顿采用了框架叙事方式,这样做一方面能打破情节顺序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打破读者心目中业已形成的现实小说的直线性叙述;另一方面又服务于主题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主人公珍妮能够完全掌控和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从而寻求到自己的声音,实现真正的自我;同时,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应用能最大限度的为读者提供信息。
在整个框架叙事结构内,珍妮的经历共有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也存在着“呼叫——应答”的叙事框架。首先,早年珍妮同外祖母南妮在一起生活,伴随着珍妮的性意识觉醒,祖母南妮讲述她自己悲惨遭遇以告诫珍妮婚姻的幸福该如何得到,这形成了对珍妮婚姻“呼叫”,接下来珍妮的婚姻经历便构成了“应答”,也就是后面的三部分。珍妮和洛根短暂的第一次婚姻使珍妮发现自己只是“一头干活的骡子”;珍妮同她的第二任丈夫乔•斯塔克斯在一起的漫长岁月,在这一部分里,珍妮女性主体意识逐渐成熟,对斯塔克斯的不满情绪也在加强,这种不满情绪的“呼叫”,通过珍妮对即将死亡的驴子受到的不公正对待的同情和对它的热爱得到了“应答”,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寄寓了对自由、平等和欢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部分则聚焦于珍妮同她的第三任丈夫甜点心短暂却美好的生活,当珍妮再度回到家乡,卸下一身疲惫,向好友倾吐心事时,整个叙事框架得以圆满完成。
约翰•F•卡拉汉认为:赫斯顿应用“呼叫——应答”框架叙事结构可以给予她和处在种族主义与性别文化中的黑人妇女在叙述和作品外部更多的声音,而这一切都是未曾表达过的。这也使珍妮作能最大限度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找寻到真正的自我。这样,珍妮也就颠覆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男性话语和权力。
2 黑人口语体的运用
如前文所述,赫斯顿对门廊口语情有独钟,她认为“黑人给美国文化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来自于那些不识字的黑人”。在《他们眼望上苍》中,口语传统在以伊顿维尔为代表的黑人村镇的门廊(the porch)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因此这部作品也被亨利•路易斯•盖茨称之为“讲述者文本”而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口语传统得以生产、消费和传播的媒介,并形成了赫斯顿文本中的口语体。赫斯顿认为,口语传统为代表的黑人艺术并非一种愚昧的遗存,而是体现黑人创造力和艺术敏感的文化见证。
口语体叙事的运用在文本中随处可见。在作品的开始,便描绘了一个日落后门廊谈话的情景。人们在对珍妮的穿衣、长相、婚姻发表着各自的意见,口语体成了为作品出场的叙事方式,人们也对这种谈话乐此不疲。“太阳和工头都不在了,他们的皮又感到有力了,是人皮了。他们成了语言和弱小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嘴巴周游列国,他们评是判非。”口语在这里成为了他们的心理慰藉,自己在经济上处于底层,但却是语言的主宰,作者运用口语体叙事展现黑人生活的蜡笔画,也正是对黑人文化的传承。珍妮接下来对朋友费奥比诉说自己经历时虽然叙事的人称发生了变化,也同样是在口语体叙述中进行的。珍妮性觉醒之后,也是在祖母南妮的谆谆教导中走上了婚姻之路。后来,珍妮和洛根的婚姻破裂,也是通过口语对话凸显出来的。在与乔•斯塔克斯的婚姻中,口语体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在珍妮的婚姻历程中,她运用口语这一有力武器对男权进行反击,反映出女性的文化独立性和自己对于婚姻的追求。另外,为了使口语体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黑人的思想、文化,作者在作品中也大量使用了黑人方言和土语。评论家乔治•史蒂文斯说道:“(它的)叙述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小说大部分都是用对话写成,而对话使我们感觉到人物在不断的行动中。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能像赫斯顿那样真实地描述黑人语言的爽朗活泼、音乐性和富于民俗风情。”这些黑人方言土语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忠实记录了美国黑人活生生的语言,使得小说的叙事格外生动,人物的语言极富个性。如:在标准英语中overhalls,dat,ole,swingin,lak,gal,betcha应分别为overalls,that,old,swinging,like,girl和bet it。黑人英语中常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但是其含义只是相当于标准英语中的单一否定。如在“Can’t she find no dress to put on?”和“She ain’t even got no hairs”,在标准英语中应分别写成“Can’t she find any dresses to put on?”和“She has not even got hair.”在这个问题,程锡麟教授在他的《赫斯顿研究》中已经有详细论证,在此不再赘述。
赫斯顿将黑人的方言、土语和口语体结合起来,铸成了黑人文学特有的叙事语言和叙事方式。一方面,这也是珍妮努力获得自己声音的行为,她可以通过黑人方言参与到故事中来帮助她取得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具有强烈“黑人性”的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引导黑人重视并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黑人民族精神,坚持对黑人文化身份的诉求。赫斯顿对黑人的口语传统非常重视,这表明了她的文化取向和文化价值判断。她有着将美国黑人口语叙事行为引入小说的强烈愿望,并且在其中保存和转化他们,赫斯顿也在美国黑人的口语叙事中拉近了讲述者和听众距离。在美国白人文化的侵蚀面前,赫斯顿尽力挽救黑人口语传统为代表的文化,从而从根本上否认了白人种族主义者强加给黑人的“文化孤儿”身份。
3 结语
《他们眼望上苍》只是赫斯顿毕生致力于重建黑人文化身份的一个缩影,她将黑人语言文化特色运用于文学创作当中,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动之感,具有十分明显的“黑人性”特征。赫斯顿通过独具魅力的文学作品,积极引导黑人热爱自己的语言文化,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这对后来美国黑人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赫斯顿;黑人语言;叙事框架;黑人口语体
0 引言
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称佐拉•尼尔•赫斯顿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早描写黑人女子女性意识觉醒的成功作品之一。这种赞誉并非仅仅限于作品在黑人文学史上女性主义意义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赫斯顿也采用了独特的创作方式,把具有黑人特色的叙事框架和黑人口语体巧妙融入到作品当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文本,并成功地超越前人而使这部作品更具魅力。
1 “呼叫——应答”式的叙事框架
赫斯顿致力于保存黑人民族文化的根基,她在巴纳德学院系统地接受了人类学教育之后,在收集黑人民间文化过程中,认识到了口语文化的重要性。黑人在当时媒体和通信都不发达的情况下,黑人经常聚集的地方就成了信息传递的舞台,有很强的互动性,人们在“呼叫——应答”中形成了口语的传统文化。黑人学者哈里斯认为赫斯顿的作品叙述技巧尤其得益于黑人文化中互动性很强的口语传统。如果我们从整个文本的叙事结构看,口语传统中“呼叫——应答”模式也构成了文本最基本的叙事框架,整个故事其实就是珍妮在自家门廊上给好友费奥比上的人生启蒙课。
小说有其本身的故事叙述者和倾听者,有其开始和结束的框架。这部小说的基本框架就是主人公珍妮坐在自家后院门廊的台阶上向费奥比讲述自己一声的故事。在小说的开始,作者用第三人称对大沼泽的人们进行全景式描写,引出人们对主人公珍妮认识,其实作者明显在是暗示他们谈论的人物绝不等同于人们的认识,这就产生了“呼叫(call)”;接着,费奥比的出现,引出了珍妮讲述自己的身世,这就是“应答(respond)”;故事的最后,也同样是对开始的应答,只是这时作者没有用第三人称进行全景式描写,而仅仅表达着珍妮的内心,其实也是对故事开始人们对她错误认识的应答。整个故事中“呼叫——应答”的叙事框架就这样形成了。正如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所指出的为叙述这一故事,赫斯顿采用了框架叙事方式,这样做一方面能打破情节顺序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打破读者心目中业已形成的现实小说的直线性叙述;另一方面又服务于主题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主人公珍妮能够完全掌控和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从而寻求到自己的声音,实现真正的自我;同时,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应用能最大限度的为读者提供信息。
在整个框架叙事结构内,珍妮的经历共有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也存在着“呼叫——应答”的叙事框架。首先,早年珍妮同外祖母南妮在一起生活,伴随着珍妮的性意识觉醒,祖母南妮讲述她自己悲惨遭遇以告诫珍妮婚姻的幸福该如何得到,这形成了对珍妮婚姻“呼叫”,接下来珍妮的婚姻经历便构成了“应答”,也就是后面的三部分。珍妮和洛根短暂的第一次婚姻使珍妮发现自己只是“一头干活的骡子”;珍妮同她的第二任丈夫乔•斯塔克斯在一起的漫长岁月,在这一部分里,珍妮女性主体意识逐渐成熟,对斯塔克斯的不满情绪也在加强,这种不满情绪的“呼叫”,通过珍妮对即将死亡的驴子受到的不公正对待的同情和对它的热爱得到了“应答”,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寄寓了对自由、平等和欢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部分则聚焦于珍妮同她的第三任丈夫甜点心短暂却美好的生活,当珍妮再度回到家乡,卸下一身疲惫,向好友倾吐心事时,整个叙事框架得以圆满完成。
约翰•F•卡拉汉认为:赫斯顿应用“呼叫——应答”框架叙事结构可以给予她和处在种族主义与性别文化中的黑人妇女在叙述和作品外部更多的声音,而这一切都是未曾表达过的。这也使珍妮作能最大限度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找寻到真正的自我。这样,珍妮也就颠覆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男性话语和权力。
2 黑人口语体的运用
如前文所述,赫斯顿对门廊口语情有独钟,她认为“黑人给美国文化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来自于那些不识字的黑人”。在《他们眼望上苍》中,口语传统在以伊顿维尔为代表的黑人村镇的门廊(the porch)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因此这部作品也被亨利•路易斯•盖茨称之为“讲述者文本”而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口语传统得以生产、消费和传播的媒介,并形成了赫斯顿文本中的口语体。赫斯顿认为,口语传统为代表的黑人艺术并非一种愚昧的遗存,而是体现黑人创造力和艺术敏感的文化见证。
口语体叙事的运用在文本中随处可见。在作品的开始,便描绘了一个日落后门廊谈话的情景。人们在对珍妮的穿衣、长相、婚姻发表着各自的意见,口语体成了为作品出场的叙事方式,人们也对这种谈话乐此不疲。“太阳和工头都不在了,他们的皮又感到有力了,是人皮了。他们成了语言和弱小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嘴巴周游列国,他们评是判非。”口语在这里成为了他们的心理慰藉,自己在经济上处于底层,但却是语言的主宰,作者运用口语体叙事展现黑人生活的蜡笔画,也正是对黑人文化的传承。珍妮接下来对朋友费奥比诉说自己经历时虽然叙事的人称发生了变化,也同样是在口语体叙述中进行的。珍妮性觉醒之后,也是在祖母南妮的谆谆教导中走上了婚姻之路。后来,珍妮和洛根的婚姻破裂,也是通过口语对话凸显出来的。在与乔•斯塔克斯的婚姻中,口语体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在珍妮的婚姻历程中,她运用口语这一有力武器对男权进行反击,反映出女性的文化独立性和自己对于婚姻的追求。另外,为了使口语体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黑人的思想、文化,作者在作品中也大量使用了黑人方言和土语。评论家乔治•史蒂文斯说道:“(它的)叙述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小说大部分都是用对话写成,而对话使我们感觉到人物在不断的行动中。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能像赫斯顿那样真实地描述黑人语言的爽朗活泼、音乐性和富于民俗风情。”这些黑人方言土语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忠实记录了美国黑人活生生的语言,使得小说的叙事格外生动,人物的语言极富个性。如:在标准英语中overhalls,dat,ole,swingin,lak,gal,betcha应分别为overalls,that,old,swinging,like,girl和bet it。黑人英语中常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但是其含义只是相当于标准英语中的单一否定。如在“Can’t she find no dress to put on?”和“She ain’t even got no hairs”,在标准英语中应分别写成“Can’t she find any dresses to put on?”和“She has not even got hair.”在这个问题,程锡麟教授在他的《赫斯顿研究》中已经有详细论证,在此不再赘述。
赫斯顿将黑人的方言、土语和口语体结合起来,铸成了黑人文学特有的叙事语言和叙事方式。一方面,这也是珍妮努力获得自己声音的行为,她可以通过黑人方言参与到故事中来帮助她取得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具有强烈“黑人性”的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引导黑人重视并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黑人民族精神,坚持对黑人文化身份的诉求。赫斯顿对黑人的口语传统非常重视,这表明了她的文化取向和文化价值判断。她有着将美国黑人口语叙事行为引入小说的强烈愿望,并且在其中保存和转化他们,赫斯顿也在美国黑人的口语叙事中拉近了讲述者和听众距离。在美国白人文化的侵蚀面前,赫斯顿尽力挽救黑人口语传统为代表的文化,从而从根本上否认了白人种族主义者强加给黑人的“文化孤儿”身份。
3 结语
《他们眼望上苍》只是赫斯顿毕生致力于重建黑人文化身份的一个缩影,她将黑人语言文化特色运用于文学创作当中,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动之感,具有十分明显的“黑人性”特征。赫斯顿通过独具魅力的文学作品,积极引导黑人热爱自己的语言文化,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这对后来美国黑人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