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语言文化>

英国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范文(2)

秋梅分享

  英国文化论文篇3

  浅析英国茶文化与英国文学

  1848年,东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来到中国,他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从中国开往印度的轮船,由此千万株以上的茶树苗在印度生根发芽,继而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茶叶传入欧洲后,并没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样受到过多的欢迎,直到它进入远离欧洲大陆的英伦三岛,竟然奇迹地掀起了饮茶的风尚,并由此产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国的茶文化[1]。

  一、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l/3生命的饮茶时间。英式红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内容丰富闻名于世,其主要的内容包括:

  1.英式早茶

  英国人在晨起时要饮“早茶”,又名“开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时在早茶之前还会有“床头茶”,即清晨一睁眼靠在床头就能享受的茶。而早茶主要是以红茶为主要饮料,是英国当家招牌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集浓郁和清新于一体,色泽和口感都相当出色。正统的早茶要精选阿萨姆、锡兰、肯尼亚等地红茶调制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来自锡兰、浓度来自阿萨姆、色泽来自肯尼亚[2],可见英国人的早茶还是相当讲究的,最适合早上起床后饮用。

  2.英式上午茶

  这是最不为外人所知的英国饮茶习惯,又称为“公休茶”,大约持续20分钟。英国人在上午1l点(亚洲时间上午10点左右),无论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贵族还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这一时间休息一会儿,喝一杯茶,他们称之为elevens,即早上十一点时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国人工作间隙的一种很好的调剂方式[3]。总体说来,上午茶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不可能很繁杂,所以成为英国茶中最简单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

  英文名称Afternoon Tea,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英国茶文化载体,英国茶正是凭借其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红茶文化享誉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下午茶的专用茶源是大吉岭茶、伯爵茶、火药绿茶或者锡兰茶等传统味的纯味茶,若是选择奶茶,要求先倒入牛奶再放茶水[4]。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礼仪十分讲究。首先喝茶的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钟;其次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士必须着燕尾服,女士则着长袍;第三,在茶会中通常是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非不得以才让女佣协助,从而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最后就是下午茶的点心了,通常是用三层的点心瓷盘装盛,第一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甜烙饼)、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并且一定要是从下至上的往回吃[5]。

  二、英国茶文化的内涵

  1.从药用价值到饮品文化

  茶传入英国时,茶的卖点在于它的药性。因此,当时在英国出售的中国茶是一种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药物。1699年,一位名叫欧灵顿的牧师写下一整篇论文论及自然与茶叶的品质。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茶在治疗糖尿病,胆结石,尿路结石,肾结石,水肿,视力虚弱等方面的良好功效,并一再推荐每个人都要喝茶以取代酒,他认为饮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心情愉悦,是一种享受型的饮料[6]。

  当“红茶皇后”——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于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后,茶与茶道开始在英国推广,中国茶逐渐由具有药性的植物转变为时尚生活的象征,英国的上流社会将其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异国情调和奢侈性的生活方式。“茶”开始作为一种饮品活跃起来,即使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依然有着固定的市场和消费群。

  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随着英国殖民贸易的扩大,海外茶源地不断增加,英国进口关税也逐年递减,茶叶终于从奢侈品的位置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伴随消费阶层下移,英国人对茶的消费方式也发生巨大转变。英国人非常有创意的在红茶汤中加入糖、牛奶和蜂蜜,有时候甚至是加威士忌、黄油和鸡蛋等更奇怪的东西。在茶水中加入其它物质,是茶消费的一次改革,茶因此变得更加实用。而英国人对中国茶的变革也完成了茶在引进后的本土化,饮茶因此更加普遍。1750年前后,茶已经成了英国中产阶级黄油烤面包的惯常早餐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2.高贵典雅的休闲文化

  一个多世纪间,茶几乎变成英国的民族饮料。从17世纪最初的药品开始,到了18世纪已然成为一种全民消费品。消费社会的繁荣反过来提高了饮茶的格调。18世纪,英国社会出现了专门消费茶饮料的茶园,出现了饮茶必需的服饰与器皿,甚至诞生了茶舞这样的艺术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英国茶文化诞生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的发明意味着饮茶摆脱了简单的饮食文化地位,逐步成为一种高雅生活的代名词。而成为休闲文化后,饮茶也反过来促进英国社会的消费模式和社会价值观发生新一轮的改变。

  英国下午茶是最华丽、最精致,也是最奢侈的饮食方式。在英国的下午茶活动中,对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能体现英国式的高雅文化与自然生趣之间的紧密结合。同时,下午茶一定选择的是高档茶叶,茶具和餐点也有明确的规范。这种系统化的要求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文化形式地产生——不是单纯解决温饱的手段,而是综合了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社会娱乐的重要手段之一[7]。

  3.考究繁复的英式茶道

  英国的茶艺是英国茶 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英式茶道是茶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是可以和人生处世 哲学结合起来的。茶艺与茶道结合,才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能真正体现英式茶道精髓的也恰恰是英国人对于茶具的要求和基本礼仪的讲究。

  同时,除了有严格的品茶规范,英国茶文化对于品茗的 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英国人崇尚的是贵族式的优雅生活,下午茶会是品判个人文化修养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是研习社交礼节、展示绅士淑女风采的最佳途径。男人们穿着正式、大方得体,茶具都是轻拿轻放,以保证茶室内的安静;女士们谈吐优雅、举止从容,有人从身边经过都会很有礼貌的微微挪动身体并且报以微笑。在一个正式的下午茶会上你可以充分感受英国人的 文学气质和个人修养所带来的冲击。

  因此除了茶艺和茶礼的内容,英国的茶道还体现在英国的文化中,而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具备“茶道”的理由。英国所特有的下午茶文化是英国民族精神的体现,英国人标志性的优雅、高贵完全浓缩在这个民族考究华丽的茶道中,即使历史的辉煌早已不在,但是凝聚在茶文化中的那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的追忆,已经深入英国人的血液,无法抹去。

  三、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相比中国和日本,英国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年的饮茶历史,但英国文学家却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茶在英国经过百余年的 发展,逐渐融入英国文化,之后与英国文学有机结合,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叶带给英国文学家一种全新且丰富的创作主体[8]。

  1.茶与诗歌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描写情人们等待喝茶的情景:一点一点地吃着烤面包,在叹息声中等待茶凉。拜伦称茶为“中国的泪水”,他“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自然也是饮茶族中的一员[9]。据《拜伦传》记载,即便是在前往希腊参加武装斗争的时候,他也保持着饮茶的习惯:“早上一起床,他就开始 工作。然后喝一杯红茶,骑马出去办事。回来后,吃一些干酪和果品。晚上挑灯读书。”当然,红茶并不是他的唯一,在提到中国茶时,他往往提到红茶和绿茶两种类型:

  我竟然

  感伤起来,这都怪中国的绿茶,

  那泪之仙女! 她比女巫卡珊德拉

  还灵验得多,因为只要我喝它

  三杯纯汁,我的心就易于兴叹,

  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真可惜饮酒既已有害于人身,

  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认真。

  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雪莱在1820年所作的一首三百多行的长诗,“致玛丽亚·吉斯伯思”(Letter to Maria Gisbome)中写道:

  那药师医士抱怨的饮品,而我

  会不顾劝诫大口痛饮,当死神来临

  我们将抛币决定为饮茶而死谁第一。

  2.茶与散文

  茶叶是圣洁的,散文是优美的,那么茶叶和散文的相融会是什么样呢?英国散文中留给我们的是惬意的,悠闲的、美妙的饮茶记忆。《四季随笔》,原名《亨利莱克洛夫特的一生》(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是乔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叙述的是隐士亨利·莱克洛夫特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和回忆过去的生活,作者记录了下午茶和茶会的时间、人物、礼仪等景象,抒发自己对茶和家庭茶会氛围的感情和触动[8]。

  “我一天的光明时刻之一,便是下午散步后稍稍疲倦了回来,脱掉靴子,换上拖鞋,将户外的上衣挂起来,换上舒服、家庭常穿的短衣,坐在深深的软扶手椅上,等着茶盘,或者在喝茶的时候,这些是我最为享乐安闲的感觉。随着茶壶的出现,浓郁的香味飘然吹进我的书房里面,多么美妙啊。第一杯带给我心中怎样的安慰,以后则怎样从容不迫地啜饮啊;在寒冷的雨中散步之后,它带来的是怎样暖热啊!同时看着我的书籍和图画,安然品位着拥有它们的幸福。我看看烟斗;或者我带着似乎有所思的神气,准备装上烟叶。事实上,烟叶再没有在茶后——它自己便是温和的感性人的东西一一那样安慰人,那样暗示富于人情味的思想了。”

  3.茶与小说

  茶叶到达英国之后,不仅仅是“缪斯之友”,“众神的甘露”或诗人的灵感源泉,也受到许多小说家的追捧。据说,“饮茶覆盖了几乎所有 英语的小说”。此言虽说有些夸张,但事实也足以证明,英语小说中充满着茶香和茶文化。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中,茶字一共被使用的次数多达86次,数量远远超出其它作品。狄更斯描写的关于“礼拜堂戒酒联合会布瑞克大街分会”的一次月会情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主人公维勒先生看到他们能喝下如此大量茶水时,惊讶得目瞪口呆[9]。文中描写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戒酒运动的高涨热情,而且肯定了茶叶在英国戒酒运动中的特殊作用。

  四、小结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食品,也是一种 艺术品,更是一部文化史、 医学史和文学史。透过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和文学等。茶叶从东方到西方,从中国到英国,经历了坎坎坷坷,犹如人生的成长过程,最终日渐成熟。在英国,茶最初是“药品”,随后上升到贵族的奢侈品,最后才成为必需品国民饮料,进而演变成当今风靡世界的红茶文化。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是却增添了英国历史、文化、 社会等多方面河流中的美丽。

  英国文化论文篇4

  试谈英国马文化

  [摘要]马在英国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地位,对英国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不论是英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作品,还是体育娱乐生活,都体现了英国人对马的喜爱。马是英国人民的生活不可或缺的良伴益友,马的联想形象和象征意义在英国人眼中永远是勇敢、智慧和忠诚。本文就从英国民俗、文学、娱乐三个方面探究英国马文化。

  [关键词]英国 马文化 马形象 马民俗

  一、英国马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

  英国马文化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代表着骑士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传承到现在,代表的是绅士风范和高雅的全民参与的文明娱乐大众活动,主要是英民族祖先凯尔特人擅长骑马狩猎的文化传承。

  凯尔特人是今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和英格兰人的祖先,属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20世纪中叶就步入了欧洲的历史舞台。在公元前800年直到罗马时期,凯尔特人就统治着大部分欧洲,主导着大不列颠的文化。凯尔特人擅长骑马狩猎,四处征战,马、战马就成了凯尔特人生存的良伴益友。在其长期的游牧和迁徙过程中,马文化也随着他的铁蹄渗入了西方文化,成为其中的重要元素。受他的影响,凯尔特人的后裔,今天的英国人一直保留着爱马的情结。

  二、马在英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一)勇气、宽容和保护神

  在英国文化里,马的形象是高大、威武、健壮、勇敢和俊美的。“在__国家里,马为勇气和宽容的象征,守护国家、地方、行业的圣人。如英国的守护圣人圣乔治(Saint George)常常以骑马的姿态出现。”[1]人们把胸针设计成马头的拱形形状,当做护身符,再系上三角形的垂饰,这样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可以吓走妖魔鬼怪和即将到来的敌人。再如,英国人还有在家门口挂上马蹄铁的习俗,因为马蹄(horeseshoe)在英国人看来是一种吉祥物,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去除邪恶。

  但一定要两端朝上,以防好运流失。据说英国著名的海军统帅威尔逊将军就在他的军舰桅杆上挂上了马蹄铁来求平安。到现在,“在英国的婚礼上还会有人送马蹄铁或马蹄铁形状的配饰给一对新人,表示对他们的祝福。还有设计师把建筑楼群设计成马蹄形,住在里面的居民就会平安好运。这也是典型的英美习俗。”[2]在英国人眼中马是保护神,是平安好运的象征。马是古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战士和军事力量,高大健壮,让人产生威武勇敢的联想。同时又是人们生活和耕作中不可缺少的畜力,让人产生宽容温和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文化形象感。

  (二)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马还象征着权利和地位。早在公元前800年考古学家就在凯尔特人的墓葬中发现了马车和青铜马具。这在当时只有名门旺族才能拥有。“至今在伦敦英国一会大厦外面的泰晤士河堤坝上海挺立着一座1902年建造的一辆双马拉战车的青铜雕像。前方两匹马前蹄扬起,似在鸣嘶。凯尔特王后波迪卡和两个女儿勇敢威武低凝视前方。”[3]41向世人展示着英国悠久的马文化。马的文化形象在英民族多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中影响着一代代英国民族。

  三、马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文化影响着文学作品。文化影响文学作品自身的内涵。文化是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决定文学作品的内容。”[4]英国的马文化同样也体现在很多英国文学作品当中。早在公元55年凯撒大帝就在《高卢战史》中描写道:“战马的嘶鸣,车轮滚动发出的隆隆之声使敌人陷入一片恐慌”,“他们的马蹄所到之处,常使敌人闻风丧胆”,“而且他们还可以在疾驰的战车中来去自如,如履平地。”[3]战马的勇猛就这样与骑士的威武被一同载入了史册。19世纪的英国小说家Disraeli(迪斯雷利)在《年轻的公爵》中创造了黑马(A dark horse)一词。书中叙述了在一次赛马比赛中本来被看好的两匹马先后被淘汰,而一匹无人问津的黑马却率先冲过了终点线,夺得了冠军。从此黑马便享誉大江南北,比喻非常有潜力的竞争者或候选人。

  在盎格鲁诺曼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中,其主要的文学形式骑士文学描写了骑士的传奇,歌颂了骑士们主持正义、扶弱济贫、重诺言、讲信义的骑士精神。骑士常以英俊尚武、骑着骏马的形象出现。在《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传奇小说中,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Galvary 的故事和精神家喻户晓。在下面这一段心理描写中展现了马与骑士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指博莱斯骑士——笔者)发现卡文英骑士同那贵妇艾大娜同睡在一张床上,两人交颈搂抱;他一看到这个景象,不由悲从中来,一颗心几乎裂开了,叹道:‘天啊,我竟然遇上了这样假仁假义的骑士啊!’他大为伤感,便不愿久留,立刻上马而去。可是走了不到半里,重又勒马转回。暗自盘算要把这一对男女杀掉。但当他看到他们还在熟睡,一阵苦痛使他几乎无法在马上坐稳,只得对自己说道:‘虽然他是个空前未有的假骑士,但是我绝对不应该趁他还在熟睡的时候把他杀死;这是骑士制度的最高准则,我绝对不应破坏。’因而又走开了。这一次大约又走了不到半里,他再次折回,想想还是杀掉他们两个,他烦恼得无以复加。

  于是他又来到帐篷的那处,把马拴在树上,拔出剑来,亮晃晃地拿在手里,走进他们睡着的床边,可是心里总感到去暗杀两个睡着的人到底是自己的耻辱,最后,就把这剑放在他们俩的颈间,悄然骑马而去。”[5]154在这段复杂的心理描写中,骑士的每一个动作都与他的马有关。马是骑士战争中的利器,是骑士跋涉途中的坐骑,是骑士犹豫时可以倾诉的朋友,是危急时刻可以出生入死的战友。还有《高温爵士与绿衣骑士》,这部最优秀的骑士传奇,是最精美的亚瑟王传奇,描写了骑士与马的生活。全诗2500多行,想象丰富,人物形象生动。诗的魅力还体现在对大自然的描写上。但不论是战争场面的渲染、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大自然的描写,都少不了对马描述。   “他一早欢乐地骑马跨上山冈,

  进入一片幽深,荒凉满目的森林;

  两边全是高山,下临杂树林丘,

  生长那巨大的古橡,上百株挤成一堆;

  蓁木,山楂盘绕纠结帝在那边垂挂,

  蓬松粗皱的苔藓布满四周;

  光秃的枝桠上小鸟儿惨淡地歌唱,

  怪可怜的啾啾鸟叫打发那寒冷的凄凉。”

  高文在冬晨动身赶往绿教堂,他策马驰过荒凉的乡村:

  “浓雾笼罩着沼泽,水气布满了山色,

  山山云雾绕,好像戴上了帽。

  百溪奔腾向前,却不时为堤坝阻挡。

  一到海边,便波光荡漾,泻进大海汪洋。

  其中策马驰过、骑马跨上,都体现了骑士英姿飒爽的姿态和骏马风驰电掣的速度。骑士文学升华和美化了马的形象。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格列夫游记》中前所未有的赋予了马高贵的地位和理性的形象。他在第四卷慧骃国也就是马国这样描写道:“因为这些高贵的慧骃生来就具有种种美德,它们是理性的动物,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罪恶,所以他们的伟大格言就是要发扬理性,一切都受理性的支配……它们的理性并不受感情、利益的蒙蔽和歪曲,所以它必然会令人信服。”[6]慧骃国的统治者其实是公正、理性、诚实的马,被他驱使的是耶胡(指人)。

  研究出了精密的天文学。在斯威夫特笔下,马就是仁慈,理性,节制,勤劳是集人类所有美德的化身,而相对比之下受慧骃驱使的耶胡也就是人,在他的笔下,人却成了淫荡龌龊的畜生,暗指贪婪,懒惰丑陋的人类社会。马的形象也显得更加高大伟岸。因此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像《格列佛游记》一样赋予马如此美好的形象。英国桂冠作家麦克·莫波格的《战马》,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战中小马乔伊和小主人阿尔伯特的传奇友谊。阿尔伯特把人间最美好的品格赋予了战马乔伊。它对亲人赤诚忠烈,为救落难的伙伴甘愿牺牲,对所有遇到的好人以温暖和欢乐相报答。麦克·莫波格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忠诚的马的形象,乔伊的美好品行令人动容,感人至深。马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高尚的、美好的,给英国的马文化带来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四、马与英国人体育娱乐生活的联系

  (一)赛马文化

  英国人爱马养马,赛马、赌马。英国这个具有深厚的赛马文化的国度其皇室毋庸置疑就是英国赛马赞助者和颁奖者。伊丽莎白女王就多次颁发奖杯。英国赛马活动的重要成员多为达官显贵和政界人物。前首相布莱尔就是疯狂的马迷,不论政事多繁忙也要定期为格拉斯的一家赛马杂志撰写赛马评论。如今,英国马业发展已成为世界级产业。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英国马业那样多样性和富有挑战性,英国有独特的英纯血马检测机构,而且拥有最先进的训练设施和最优秀的驯马师、骑手及育马专家,因此,英国培养出了世界上高品质的英纯血马。英国是纯血马的发源地。1791年威热比斯公司首次出版了种马全书,用于登记英纯血马的系谱。

  目前,英国有五十几个各具特色的赛马场,并都具有先进的全天候赛道,意味着一年到头都可以举行平地赛马和障碍赛马。英国每年从1月1日到12月31日都有赛马运动;截止到1999年底,英国拥有种母马11000多匹,种公马200多匹,拥有受训马13000多匹;英国每年赛马一般都超过1100次,其中平地赛和障碍赛共计70460多场比赛,英国赛马、爱马者不断增多,近几年每年到赛马场观看比赛的人数超过500万人次。英国的育马和驯马者向全世界提供了高质量的赛马,这些优秀马匹在世界各国的赛场上都有卓越的表现,而且享有盛誉。

  (二)服饰文化

  如果想参加皇家赛马会的话,一定要为自己选择一套既抢眼又合身的“标准服装”。主办者给观众寄送门票的同时,附上了新的着装要求细则,并配以模特适当着装的照片。女士:“无吊带、裸肩、细吊带以及吊带宽度不足一英寸(2.5厘米)的裙子均不予接受”,这是新着装细则对女士裙装的要求之一。裙长要有“适当的长度”,即应该达到膝盖部位。近年来流行的戴花哨的头饰也在被禁之列。赛马会上,女士必须带帽子,而且帽沿宽度不得少于4英寸。男士则必须戴礼帽,穿正式的西装套装,打领带,不得戴领巾围脖。西装的颜色应该是灰色或黑色。Ascot皇家赛马会一向是时装“斗秀”场,看谁穿的更标新立异,与看赛马同样重要。

  “不同的文化交流是各种文化保持其发展活力的源泉。”[7]“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19美国哲学家罗素说道。“我们在探讨英国文化,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时,并非为了判定中西两种文化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指明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正常交往,也便于两种文化取长补短,创建更加理想的人类文明。”[7]176

  【参考文献】

  [1]埃文斯(著),蔡文显(译).英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1.

  [2]潘虹.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5.

  [3]戴尔﹒布朗.凯尔特人——铁器时代的欧洲人[M].北京:华夏出版社,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4]焦玉莲,王晓嵘.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J].太原大学学报,2006(12):9.

  [5]罗马礼(著),黄素封(译).亚瑟王之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54.

  [6]斯威夫特(著),张建(译).格列佛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左彪.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哈里·布拉迈尔斯(著),濮阳翔等(译).英国文学简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7.

  [9]雷立柏.《圣经》中的马[J].世界宗教文化,1997(12).

  [10]林明金,霍金根.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37.

  [11]唐利平,卢凌.“Horse”国俗语义的英国文化考量[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1.关于英国文化的论文

2.英国风俗文化论文

3.英国历史文化的论文

4.英国礼仪文化论文

5.英国文化概况论文

28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