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语言文化>

关于英国文化的论文(2)

秋梅分享

  英国文化的论文篇3

  浅谈从英语词汇看英国文化

  一、引言

  英国英语是英国文化的载体,是英国文化的结晶。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作为英语国家要素基础的英语词汇,负载有丰富的英国文化内容,最能反映出英国文化的各个层面。

  二、英语词汇与英国的地理特征

  从地理位置上看,英国是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吉利海峡和多佛海峡把英国和欧洲大陆分开。“岛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长期游离于欧洲社会的主流之外。英国人的“岛性”极强,总是以老大自居,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语中存在着许多习语,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比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英国四周环海,对大海的依赖与发展决定了航海民族事物必须使用大量与海有关的词汇。这种现象突出地反映在习语中,如sail before the wind(顺风行驶),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give up the ship(放弃),on the rocks(触礁),以及all at sea(全在海里)。船在海上失去控制,船上的人只知“在海上(all at sea)”,却不知身在何方,现在这一习语表示“不知所措”的意见,如“He is all at sea as to what to do next”。

  三、英语词汇与英国的历史

  英国历史上罗马人的占领从公元43年到公元449年长达400年之久。在这400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列颠拉丁文化,即便在今天的英语中仍然不难找到古罗马文化的痕迹。以Rome为例,翻开任何一本中型词典,都会在这个词条下找到几条与之相关的谚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All roads lead to Rome,由此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英国从16世纪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英国俗称The sun never sets on the British Empire(日不落帝国),The Mistress of the Seas(海上霸王)。

  英国统治者公开扬言:谁统治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英国海军歌曲中有这样一句Britannia ruled the waves(不列颠统治海洋)。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英联邦),简称the British Commonwealth或the Commonwealth,原名就为the British Empire(英帝国 ),它由dependencies(附属国),dominions(自治领)、殖民地和其他一些独立的国家所组成。大英帝国在海外殖民一年比一年扩大, 英语的使用范围从英伦三岛迅速扩大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由此滋生出American English, Canadian English, Australian English, South African English等英语变体。

  四、英语词汇与大不列颠民族的宗教信仰

  英语成语有许多反映出英国民族的宗教信仰。英国人多信奉__,因此许多成语与上帝、天使、魔鬼、教堂等有 联系。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The devil knows many things because he is old(老马识途)等。

  作为__神论经典的《圣经》更是为英语成语提供了无穷的 文化源泉。因此透过剖析英语成语,我们也能认识到英国民族深受基督__的文化特点。如:成语the kiss of death(致命的东西)出自《圣经.新约.马可福音》中第14章犹大向官府出卖耶稣的一段有名的场面。对于耶稣来说,犹大的一吻乃是the kiss of death,即“致命的东西”。

  五、英语词汇与英国的饮食文化

  有人说西方的文化实际上就是面包文化。这或许多少带点幽默调侃的意味,但西方的面包与日常生活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民以食为天)。人们用bread and butter表示“生计”。客人给热心的主任写一封bread and butter,即表示自己对主人款待的感激。live on the bread line是指“难以糊口”。

  六、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不可能脱离而单独存在,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同时也塑造文化;由于文化通常比语言的变化速度快,因而一个词语的意义的确定要取决与句法结构和文化背景两方面。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即 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因素。既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那么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要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词汇的学习不应仅是语言学习,也是文化学习。

  英国文化的论文篇4

  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摘 要:英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其工业化社会、民主化政治、理性化思维为各个国家树立了一种现代化模式――英国模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会受到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英国也不例外,虽然英国现代化的发生与近代的技术革命和思想变革密切相关,但这种模式的稳健风格,却来源于英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之中。

  关键词:英国;现代化;传统文化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罗荣渠先生作为国内现代化研究的集大成者对现代化进行过这样准确、全面的定义:“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

  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先进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①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并且最早实行了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英国的发展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模式,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渐进道路的可行。可以说,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是现代世界的开拓者。

  一、英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的,大致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类型。内源的现代化和外源的现代化,英国模式就属于典型的内源的现代化。内源的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局相对稳定,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发展,社会比较和谐,冲突相对平和,国家易于昌盛。它不同于法兰西的激进,也不似斯拉夫民族的厚重,尽管英国式道路的发展速度可能缓慢,但它取得的每一个成果却都是坚实的,发展过程中的副作用可能最小。

  英国模式的形成,是自身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标注着其传统文化的鲜明印记。所有那些为现代人所熟知的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在历史进程的冲突中形成的,是冲突的双方在长期的斗争中相融的结果,可以说:“传统与变革在斗争中和谐地交织,恰似在同一长河中,既有传统,又有变革,当人们自以为是涉足在继承传统的源流中时,变革却如清新之水,已注入传统而融合于其中了。”②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互相融合的道路,这是英国模式的最显著特色。在20世纪初英国国内的激进与保守之争中,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福利国家”这个制度既保留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又引进了社会主义的愿望。这种发展方式是英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这表明,渐进改革已不仅是英国民族取得变革与进步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

  二、传统文化对英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英国的现代化虽发轫于十七世纪,但孕育于中世纪。英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第一动力首推文艺复兴。高举理性化和世俗化旗帜的人文主义浪潮激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推动了人们对现世幸福的合理追求。文艺复兴高扬人性,为传统、保守的英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背景和技术准备。

  (一)崇尚自由、民主的观念

  “英国人”生而自由,当王权经历着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时形成了一种倾向,这就是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的努力。在英国,它被看做是“自由”的传统。要寻找英国的自由“传统”,需回到约翰?密尔那里去。对密尔来说,自由即是权利,这也是英国人对“自由”的理解。这种崇尚自由的传统在其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两方面。

  首先,对英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215年英国人民通过起义,迫使国王签定了《自由大宪章》,首次对国王的权力做了一些限制;1628年议会与国王查理一世签署《权利请愿书》;1649年1月,当议会彻底战胜国王时,议会通过决议说:“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利。”③这些都削弱了国王的封建专制。尤其是“光荣革命”的胜利。革命之后,英国政体从专制君主制向立宪君主制转变。虽然君主立宪制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贵族寡头制,但现对于西欧大陆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英国的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为发动工业革命提供了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④在自由主义文化精神的指引下,英国人从未停止对自由权利的追求,这使得英国的封建势力没有法国和德国那样强大,其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也维持得较短。虽然英国曾多次发生封建王朝复辟的事例,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时,英国革命以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完成。其间,由变革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动荡是逐渐展开的,即使出现暴力革命的冲击形式,其政治变革的速度也很有限。这是英国模式的成功之处。

  其次,对英国经济现代化的积极影响。英国崇尚自由在经济上的表现即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在现代化初期,英国采取对内实行自由放任、对外实行保护关税的经济政策。对国内经济,政府很少进行直接干预,基本采取自由放任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更是强化了这种经济上的自由主义观念。斯密主张国家对经济采取放任态度,让每个人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关税保护,英国的国内市场和殖民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英国社会都居主流地位,并在从工场手工业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的长时段内,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理性思想的孕育

  英国人的现代思维方式是在矛盾、冲突中形成的――那是一种对经验极为尊崇的理性思维方式。英国人的理性思想有别于宗教的盲从与迷信,也有别于德国人那种过于抽象的形而上的理性主义。对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察与分析,是英国人据以行事的依据,也是这个民族自己极为珍视、几乎带着一种宗教似得虔诚心情来看待的精神财富。

  休谟的怀疑主义为英国的理性主义做出了很大贡献,因为怀疑主义必然是建立在理性的思维基础之上的。英国人对任何未被经验证明的事物,都习惯于用一种冷淡的、漠然的态度对待,绝不像有些民族那样轻易地热烈拥抱一种新理论或扑向一种新事物。从理性主义对英国发展的影响脉络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理性与信仰,科学与神学的调和。

  英国早期理性主义者活动的一大特点是:它并不想否认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只是力图将其按照理性的模式进行改造。而后来当理性主义取得了对宗教的决定胜利之后,它的主要着眼点已不是穷追自己的对手,而是如何引导英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全民族理性思维的形成。⑤艰苦的生活和严峻的国际环境(先后与西、荷、法等国交战)使英国人养成了勇敢、机智、耐心、目光远大、坚韧不拔,善于自我克制的美德。这种沉着冷静的性格已显示出英国人可以对社会变化持一种理性的态度。

  英国人这种理性的态度使得他们善于调和,不走极端或急烈的变革路线。在英国,人们比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习惯于通过感觉而达到科学,而不是通过单纯的抽象思维去达到科学。而理性主义在英国兴起之时,便与资产阶级的实际利益相结合起来,成为资产阶级反对神权的有利武器,这种实用性也造就了在以后历次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大多是追求政治运作中的实际内容,而很少涉及到制度本身的形式的变化。

  (三)宽容的宗教政策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就是清教徒主义引导其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清教徒主义与现代化的渊源关系,在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崛起过程中,一览无遗。⑥宗教改革使英国成为一个新教国家,政府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一方面,宽容的宗教政策吸引了大批来自大陆的新教移民,对英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光荣革命”以后,虽一度在政治上排斥天主教徒和其他非国教徒,但对异教徒的迫害远不如天主教国家那么严厉。

  1689年英国颁布《信教宽容法》,放宽和废除了对非国教徒的限制。那些不堪忍受宗教迫害的弗莱芒新教徒和法国胡格诺教徒大量迁入英国,带来了资金和先进的纺织技术,并且建立了纺织工业,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新教中的“清教”伦理促进了资本积累并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推动力。清教信奉“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把事业的成功看成是上帝的恩惠,上帝的圣训就是“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英国宽容的宗教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其经济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然,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也有消极的影响。英国人尊崇传统的风尚阻碍了工业化初期的革新精神,面对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浪潮,他们或陶醉于现有胜利的陶醉,或踌躇于革新技术的耗资。迟疑的后果,使英国逐渐失去了原先的技术优势,逐渐被后发现代化国家所超越,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在二十世纪的相对衰落。正如钱乘旦先生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因为在成功的陶醉下,人们往往忘记了使自己取得成功的那些最可宝贵的东西。”此外,英国社会模仿贵族、向上看的价值取向也反向造成了企业家精神的衰退。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对英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马尔库塞说过: “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⑦英国的现代化模式是内源型的,其发生是因为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孕育了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多元因素,但是,在这一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页.

  ②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③[英]阿?莱?莫尔顿著,谢琏造、瞿菊农等译.人民的英国史.北京:三联书店,1976年,第336页.

  ④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92页.

  ⑤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5页.

  ⑥于歌.现代化的本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⑦[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参考文献:

  [1]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3]王章辉.英国文化与现代化.沈阳 :辽海出版社,1999年.

  [4]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美]克莱顿?罗伯茨、戴维?罗伯茨著,潘兴明等译.英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猜你喜欢:

1.关于英国文化的论文

2.英国风俗文化论文

3.英国文化论文

4.英国文化概况论文

5.英国礼仪文化论文

285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