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硕士论文免费参考
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有着更直接的决定性意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硕士论文免费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硕士论文免费参考篇1
浅谈职业教育分流制度
摘要:分流是现代学校教育系统重要的功能之一,当今各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分流问题。当前,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分流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职教分流的情况,探索今后我国职教分流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分流;启示一、教育分流概述
(一)教育分流的意义
教育分流是指学院有计划并且有层次的根据学生的自主意愿和社会一定的需求分为几个类别,分别去接受不同类的指导教育,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社会所需人才。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合理教育分流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教育分流的积极探索。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分流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变化时起时伏,直到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教育分流有明确的三级分类(一、小学毕业;二、初中毕业;三、高中毕业,其中,初中毕业后为主流)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党十五大里再次提出强调分流的合理,并且要应“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更提出对农村的职业教育需大力加强。[1]教育分流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紧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和普通教育功能单一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具有补偿性教育形式。在我国现有的情况下,分流教育有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教育分流的形式
1.外分式。学生接受完基础的教育之后,根据意愿和个人的条件流向不同的学校。
2.内分式。亦称校内分流,指学生进入综合性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训然后根据其专业和内部的规划进行分流。
3.交替式。又称为工读轮换式,让一些接收完一定的基础教育学生就业,然后根据适应职业的情况和个人兴趣进行分流。
4.参与式。又称校企合作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承担培养任务。如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等等。是让学生一边在校学习一边在企业中实习,实现技能的传授和实际操作的共同学习,完成了企业的技能实习之后达到其目标的人将会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5.沟通式。是指学生在分流之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是否需要从一个分流转到另一个分流。[2]
二、目前我国的职教发展现状
教育的分流是社会多方的一个利益选择,能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的制度。但是,可能会因为分流的具体指标没能完善,社会的各个方向、单位、企业都没能很好的沟通在一起,实际上教育分流也是一种淘汰制度,根据人才的分流就可以体现出来。[3]曾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好坏特性不存在。但是,它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分水岭。
现当下的职业教育,精英培训已经被高考制度和其他公众强烈的情节下已经被边缘化了。很多的人都是有“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没有前途,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选择”的想法,认为职业教育“不正规”,“没有未来”,“不愿上”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意识;成绩差,品行不佳,落榜的失败者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取向;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工资,社会地位不如一般普通高校的高;就发展规模,职业教育似乎是在高中毕业后的一片缓冲带;在办学经费上很多地方的高校投入很大,职业教育很低;
普通学费大大低于一些职业学校,而且职业学校很大一部分生源都是来自一些收入较为地下的家庭;就报名机制来说,第一批就是优先普通高中,后职业学校;在教育机会,普通教育的高中上大学的比例很高,所以很多才会选择普通教育,相对于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就远远不如普通教育,职业学校升大学的道路还是很艰难的,其根源是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4]。
三、职教分流发展的启示
现代社会中很多现实激发的不同阶层民众的晋升欲望,想要在这种氛围下发展分流制,前提需要先优化自身。职业教育必须有自己的优势和吸引力。
(一)、早期分流的缺点是牺牲了晚熟者。
在德国的体制中对教育便有“转型之路”与“第二道路”对此对应。但是很多晚熟者还是没有被完全弥补。你不能有一个过滤系统,不带偏见,温和的偏见或某些人的成就和一个组。利弊的第二项思考是两种学习过程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利弊的第三项思考是对未入高校者。早分流的代价是剪断了很多少年进入高校的梦想。但与此同时,使他们可以学习、获得一定的技能或者就业手段,让他们可以找到一些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晚分流的一部分人来说其代价就是绑上了高考这一万年不变的制度;他们高考失意时,以从来没有得到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的状态被抛向社会[5]。
(二)、要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市场和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检验者,职业教育主要是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体现。现在的职业教育与一般的普通教育的不同在于教育的多样、职业、开放和灵活性这几个关键点。
(三)、要靠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提高职教的吸引力。
一是要做到以一种客观的态度面对分流制度。为了帮助初中学生做出正确明智的选择就必须加强对分流的推广和指导。二是对考试招生进行改革,重新规划指导,一些具有权威的学院需要适当放出一些权利,让他们自我检查,独立招生,对职业教育做出一定的宣传打造一些有实力的职业学校的品牌,对学校的宣传和竞争力更加有利,也给予了学生一个多选的机会,对于毕业考试和升学测试都应该采用多次的录取方式,尽量避免了“一考定终身”这种事情的发生。三是对教育和培训的渠道进行拓展,使人才的增长加快。加强各个层次衔接和各类教育的沟通。
(四)、完善我国的职业证书体系。
应该对各种行业和教育中的证书进行管理并且连接起来,让其可以互相沟通、交流,也是增加了证书的一个含金量和实用度,让社会对证书的认可度增加,提供教育分流制度的保障。
根据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的意向我们可以对教育分流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可以科学地对教育的规模进行规划,合理的构建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根据各个社会阶层群众的分流意向促进人才的合理分流,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的未来〔J〕.职教论坛,2006.(3);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正华.项目管理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9) .
[5]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硕士论文免费参考篇2
浅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家职业教育的现况与发展目标,解读了如何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提出观点: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要贴合经济模式。本文还探讨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出以国家统筹、地方发展为根本;以部分地区、部分学校的改革为牵引的改革发展思路。以此为依据,我们的高职教育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我们的教育能做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改革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未来十年的发展主要目标同时给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很多专家、学者介绍了发达国家的成功职业教育经验并提出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观点。但如何避免教育改革在借鉴过程中背离我国经济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分析国家职业教育的现况与发展目标,解读如何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提出贴合经济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探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及任务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或进一步简称为“高职”。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给出了未来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目标(如表1),同时《教育规划纲要》也给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二,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第三,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第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由《教育规划纲要》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同时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的高职教育在校生数是1999年的8.2倍,过去的十年高职教育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十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相对平稳,所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会愈发重视教育的质量问题。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未来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不容置疑,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当前高职教育实则面临诸多困难,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1.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问题
第一,社会对高职的认同度不高,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就家长学生而言,高职是无奈的选择;就用人单位而言,高职毕业生是锅“夹生饭”。高职在现实中遭遇到了认可却不认同的命运。
第二,我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很多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缺乏法律依据。
第三,不管是高职教育的统筹规划还是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政府的工作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同时由于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问题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引进和正常管理、建设与发展。
第四、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却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发展慢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很大程度的影响了社会、家长、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所带来招生难的问题也亟需解决。
2.师资建设问题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匮乏。近几年,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仍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观念落后、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一专多能教师奇缺。第二、补充渠道不畅。现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进来。第三、高职教师职务评定还需要发展高职教育自己的模式。
3.高职教育办学少特色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带有学科式痕迹,教学内容和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体现不出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特色,定位尚且不准,特色又如何形成?高职应向何处去;高职应如何办学,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这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
三、贴合经济模式,发展中国特色高职教育
现实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是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多方面交互作用达成的一种平衡。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模式多样化,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在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选择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所以高职教育的改革要考虑经济模式同时考虑到学生与家长的升学愿望。这里不仅要把政府看作为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
1.国家统筹,地方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成败关联社会的进步与民族的振兴。教育的发展不能成为个人或集体牟取利益的手段,同时经济、文化、工作、教育、社会、政治这六大类因素在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选择中的作用也是不均衡的,某些因素由于其作用特别强大,有可能会掩盖其它因素的作用。这个时候国家的统筹就显得至关重要,国家的方针、政策可以引导个人、集体的社会关注同时也可以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但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任何教育模式的改革必须以经济为基础,贴合经济模式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能取得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表2给出了2009年我国高职教育不同区域在校人数的统计,从表2中看出:东部发达地区在校人数占到45%。同时东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劳动力最集中区域,东部高职教育如何更好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东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应以地方为主导,在国家大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指导下加强自主性,充分发掘多种经济模式的潜力,调动多种社会资源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地方的自主性教育改革将会给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摸索处一条更有中国特色、更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路。
2.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经验进行改革
许多发达国家长期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其职业教育的发展的更加成熟与贴近对应的经济模式。我们在研究、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经验的同时必须了解我们自己的经济模式,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经济情况,允许部分地区、部分学校以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为依据,借鉴模式相近的国外高职教育,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同时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盘西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高职教育特色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地方要大力发展示范性高职院校,鼓励多种改革模式并存,以先进带动后进,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个别院校的改革发展带动地区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地区高职教育的改革带动全国高职教育的改革。
四、结束语
纵观各国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我们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依据,贴合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解决高职的招生与就业问题,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以国家统筹、地方发展为根本,以部分地区、部分学校的改革为牵引,我们的高职教育必然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