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论文投稿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福建教育论文投稿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福建教育论文投稿篇1
浅析大学生音乐素质对思政课教育的作用
在古代,西方哲学家都非常音乐素质修养的培养,比如,中国―孔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音乐和政治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政治宣传离不开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其常见的宣传形式,而政治也是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同时,和其它阶段相比,大学阶段更加注重普及音乐理论知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都非常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情感等巧妙地融入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更好地学习音乐学科、政治学科,完善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音乐素质对思想课教育的作用
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音乐素质对思想课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音乐对政治起到感化作用。就音乐而言,能够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感化他们的精神生活,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的祖国,为构建“和谐、民主”的国家提供有利的保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多层次发挥音乐宣传的导向作用,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宣传那些“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抵制那些下流、庸俗的音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是: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无数次站在讲台上演绎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比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斗志,仿佛置身历史现场,唤起他们的自豪感,热爱自己的祖国,而音乐教育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社会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见,提高大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措施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注重音乐的应用实践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音乐剧视频,教师必须熟悉播放的音乐作品,全面而客观地了解其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明确历史内容、政治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理论内容,选取相应的音乐作品,把握好作品播放时间的长短,避免政治理论的传授受到影响。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结合教材重要内容,插入相关的音乐作品,比如,在讲解改革开放历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相关的音乐作品―《春天的故事》。进而,引出改革开放的功臣―邓小平,结合章节内容,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稍微较长的音乐剧、电影片段,比如,《白毛女》、《洪湖水浪打浪》,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剥削制度,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借助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剧,引导学生更好地改革实践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在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该章节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自行学习一些相关的歌曲,比如,《国际歌》,激发他们对政治、音乐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正视人生路上的挫折,热爱生活、祖国,培养自身综合素养。
(二)严格音乐教师的准入机制
就音乐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难度较大,建设周期较长,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巧妙地、严格地引入准入制度,促使所聘用的音乐教师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大学生而言,大都喜欢音乐艺术,但高校音乐教师严重不足,必须适当增加音乐教师人数,扩大音乐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要多角度、多层次鼓励音乐教师参与到不同类型的巩固选修课授课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好地受到音乐的熏陶。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全方位分析学生已有水平,制定科学化的教学计划,合理编写教学大纲,优化设计教案,安排好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程特点,多选取一些相关的歌曲,比如,歌颂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祖国,即《五星红旗》、《南泥湾》,在音乐教育作用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使其充分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合到音乐学习中,促使学生把不同学科知识串联起来。此外,还要多角度、多层次优化人事制度,要坚持“德才兼备、工作实绩”等原则,从不同角度入手考察教师,比如,学术研究、奖励荣誉,注重自身综合技能的提高,高校也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此外,高校还要充分发挥音乐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氛围,在清晨、傍晚,借助校园广播播放一些极具时代特色,符合大学生各方面发展客观要求的音乐、歌曲,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大学生音乐精品社团建设、培育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生活的时间并不是无限的,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却是无限的,音乐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高校要根据自身运营情况,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发展多样化的音乐精品社团,比如,舞蹈团、管乐团、合唱团。音乐社团中的学生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向专业的音乐教师求教,多和音乐爱好者沟通、交流,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提高自身综合技能。还可以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比赛,比如,音乐艺术节比赛,促使大学生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好铺垫。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必须正确认识政治、音乐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借助音乐教育,更好地展现其实用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祖国的热爱,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有利保障,要不断挖掘学生的艺术才能,并借助多样化的途径,比如,微博、微信,培养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在学会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准确理解政治课、文化课等,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在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引起高度的重视,正确审视大学生潜在的音乐技能,坚持“因材施教、层层递进”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设计音乐教学,强化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意识,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
福建教育论文投稿篇2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
前言
创新一词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创新就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社会和生活发现的再创造。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就是通过不断地对社会的物质世界进行再创造,制造出新的社会矛盾关系,进而形成新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创新。中国的各高等院校教育就给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创新教育和意识的培育空间。因为教育本身就是通过用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中去引导学生以相对成熟的思维和意识去认知整个社会,理解和掌握这个社会的基本的现象和实践,形成个体完整的理性思维模式,进而对一些实践进行改进和创造的过程。
一、中国高等教育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的现状分析
培养创新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目标,其中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最是创新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行为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中国政府意识到创新驱动所需要的,就是人的创新创业才能。政府进而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工作重心,从通过高等教育扩张积累人力资源成本,转移到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中国高校教育过程中仍和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差异:
1.教育目标不同
中国高等教育是学校按专业需求培养人才的教育。但是就中国社会发展水平来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想要用统一的计划和标准去要求全体学生,确实很难也不可能使千差万别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美国教育方针则不是这样。美国的教育始终强调的就是注重个体个性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中过度强调了教学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很少关注。
所以现在的中国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落后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美国的教育更强调学生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个性的培养。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播继承过程。中国式的高等教育没有使参与者体会和享受到整个教育生活中该有的丰富的内容。中国教育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他们人格和学识的培养同时,要相信和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学生都是会成功的。高校和老师就是应该在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各自的闪光点,并加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他们加以引导和肯定,增加他们自信、勇于去实践创新。
2.教育方法不同
中国的高校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美国高校强调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高校教育重视老师传授。现在高校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时被压缩,一些内容丰富的课程很难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个体的表现,只能以老师讲授为主,虽然教者有心想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对老师和课本提出疑问,但是课程的紧张进度往往将这一环节压缩。美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研究式的自主学习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的自主参与过程。
美国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在学习新课时,教师不像中国教师先讲授,而是将学生分组做实验或做课前学习报告,学生记录实验过程,查阅相关资料,并作出分析。最后与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由老师来总结提出知识理论。人类的文化知识和传统不仅仅需要继承,但更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创新改造。确实目前许多中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只是注重强调知识一味地灌输,而缺乏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意识和行为。其结果是许多高校学生只能复述书本上的概念和观点,对于书本上的观点和权威从没想法去怀疑和反驳,并且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差。许多学生在大学阶段不能根据课程内容总结课程的知识点脉络,找到课程学习重心,发现课程知识的生活来源,根据时代变化去提出相应新问题,更不要去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解释生活中的新现象。但事实上,中国的学生是有自己独立学习的潜力和能力,只是现有的教育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方式没有提供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机会,限制了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
3.教育内容不同
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在课堂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在下面一些方面:课程科目化分科和课程综合化的差异,课程设置编制的差异,教学内容编排的差异,教学内容设置详略的差异,教学内容定性与不定性的差异,教学内容设置的固定与灵活的差异。具体的表现在,美国大学开设的课程涉及面广、课程种类繁多,学生可选择的课程门数多,类别丰富,学生在学业课程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和权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人生和学业规划、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和学习时间。而不是整个专业学生都是基本一样的课程、一样的上课时间的固定培养模式的机器生产产物。相比之下,中国大学很多院系课程设置陈旧单一,一些课程的教材已历经二、三十年,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甚至一些生活中已经被淘汰的应用和程序仍然是课堂上的主要讲授内容,更别说学科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很多学生在课程选择时难以找到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缺失。相反美国高校教育对于大学课程的学科选择自由和灵活度很高。虽然课程最终学习的数量并没有很多,但实现了课程设定的和学生的学习所要求独立学习、勇于创新的培养目标。中国虽然高校开始实行并开设一些通选课、增加二学位的设置,改变以前单一专业课程科目的学习。但所有的课程选择还只是基于学生所在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增加真正的考虑到大学生全面素养所需的一些有广度和深度的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实行全面开放的选课制度。
现有的教学制度更有要求老师严格按照课程设置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讲解,限制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因材施教的灵活性。教学本身是一个人对人的社会行为,教学活动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制度上限制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教条单一,限制了老师的个人创新,也影响了学生的培养和意识。中国现有的高校学科体系设置,限制了学生的学科方向多样化的自由,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学生不能通过有限的课程学习,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尤其是发现和创新的乐趣。只有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范畴和意识,真正意义上把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才在一起,才能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教育评价不同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评价主体体现在单向性和多向性的差异。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和最终权威。美国学生自己、教师、他人、社会都能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中国和美国的教育评价的标准也有一元性和多元性的差异。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中国教育评价结果的唯一且绝对的指标。有许多中国优秀的人才因为分数的问题被淘汰出局的故事,他们中间少部分会最终以其他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创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美国教育中,分数只是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更多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5.高校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体现不同
美国的创新教育理论是通过对人整体的文化、情感和意识的教育潜移默化,并提供具体的资金和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和条件,进行创新研究和创造活动。而中国某些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体现仅局限于增加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和参加企业家讲座,模拟参加一些创业比赛。但创业大赛要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而不只是一个专业综合实践过程,一种专业技能的综合比赛。
创业大赛要能体现产品设计上的创新,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理念和方式的创新,还要体现一个团队合作方式的创新等等,这样真正的创业才有会成功的机会。不可否认,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个人对物质的追求和对企业家的精神的向往。但是创新过程的实现还需要个人探索未知热情、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绝对不是一门课程或比赛能够实现的事情。任何一个成功创业人员的讲演和讲座都不能全面而详细告知体会创业过程背后的艰辛和乐趣,了解创新创业应具备的个人素质。
这些却能在具体课程学习过程中体会和创新创业的类似的经历和过程:需要弄清整个知识的脉络或是市场的内外部环境,找到目前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去解决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成果。中国高校对于创新教育的实现应该还是着眼于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培养。短暂的几个小时或十几个课时的课程不能实现对个人创新的全面认识,更有甚者会让学生觉得创新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轻视创新本身的艰险。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结果是鼓励更多的学生勇于尝试解决未知问题的意识和行为,而不是为了追逐物质利润的一窝蜂的行为。
6.高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校园环境的资金来源和激励评价机制差异
经费是办学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要建成一个一流学校或是要提供学生相对优化的创业环境,就要求学校具有比较丰富的财政资源和自主使用权。美国创新型高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私人资助和大学的自主创收。甚至美国一些创新型的高校得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自主创收,通过研发科研创新,创立企业或与一些企业合作经营。
有了雄厚的资金后盾,学校就可以为学生培养和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自由的、广阔的空间。而且美国高校对于创新活动有相应的高效的激励机制和融入学科建设的完善的培养方案。这种激励不光对于学校中学生和老师创新行为的激励,也要对老师在教学中实施激励学生创新影响的激励。中国高校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制度的开展体现了学校对于学生创新的支持,但这不是创新激励的重点。中国创新教育的激励重心应该放在那些能学有所用,学有所创的行为和行动上。
创新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校还是处于政府拨款为主的财政支撑下办学,单说创新激励机制的程度和效果就远远不够。大学教育其实在整个人的生长过程和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于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高校也需要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培养机制,完善公正透明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激发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动性,使得创新活动成为自觉自愿的一种行为,实现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中国高等学校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人才。立足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者,这是中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根本。中国的教育发展要依据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服从社会需要。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发扬优良的传统,发挥创新教育的正面影响,学习借鉴美国创新教育的有益经验,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学观念,注重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才,使我国昂首跨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虽然目前高等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还有很多薄弱环节。
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无论在认知,还是机制上都有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高等学校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方面高校从自身办学理念及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入手,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创新教育资源和途径;一方面还有争取和依靠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福利的保障,同时也要政府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自主权。创新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国家从政策和战略上把握方向,需要学校根据教学目标规划好培养方案,也需要参与的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思维和意识的综合效益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