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论文征稿
教育是完善人自身的一种方式,教育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7教育论文篇1
浅谈教育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产业化”由此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尽管社会各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但教育产业已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去了。
一、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困境
总的来说,由于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教育体制与模式的影响以及在深层次上我国 文化传统的内在作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 发展。
首先,教育投资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资增长缓慢,总体水平偏低。按照世界有关标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500、600美元时,他们的平均教育预算应分别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3.5%、4%。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字,1994年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中,中国仅为2.2%;世界平均水平为5.2%;就连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分别为3.9%和3.0%。即使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经过这几教育投资的高成长,现在教育预算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仍不足5%。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仅仅依靠政府 财政投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难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
其次,我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甚高的情况下,投资基础教育能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我国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急剧扩大,初等教育相对萎缩。在国家教育事业经费中,初、中、高三级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财政教育拨款中超过20%,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规模有限,毛入学率仅为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资相当于培养60个小学生和25个中学生,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这样的国家教育投资在结构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据权威部门统计,从1994年到1996年,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预算内拨款的比重从59.85%下降到54.37%,其中农村学校下降到52.63%。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小学从59.85%下降到51.92%;初中从56.44%下降到49.44%;义务教育中政府拨款的比重比非义务教育的还要低,是政府拨款比重不尽合理的一个方面。
还有,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体制对教育发展不利。我国的基础教育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义务教育在财政支付方面实际上由县、乡政府负担。但国家并没有实际的财税政策支持,以增加县、乡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能力。如1996年在全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04%,非常之低。县、乡政府往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的投入,而且在实际使用中还到处被挪用挤占,所以真正投入到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中的费用少之又少。
二、实施教育产业化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教育产业化的条件。而且一些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现实的社会运行之中了。
1、实际上早在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就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教育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构成教育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教育服务,这与传统意义上服务企业的性质完全一。尽管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受益具有社会性和私人性,但这种复杂关系并不影响教育的产业性质。因此从产业分类学上把教育看作产业是不成问题的。
2、从需求方来看,社会和家庭居民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愿望,教育产业化呼之欲出。
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到2020年将达到16亿,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拓展空间。而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从居民的消费比例看,教育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0%。
中国青年报社几年前做过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表明:85.6%的家庭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18-25岁青年毛入学率不足10%,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越来越多的人期待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也导致基础教育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家庭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方百计为子女选择一所好学校以争取高考的胜利。另外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年1.2万美元的低限计算,至少每年在教育上以3亿美元的增率在流出。教育的巨大需求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教育产业化是缓解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增加教育供给的途径之一。
按同龄青少年毛入学率计,研究生教育我国仅为0.4%,本科生为4%,专科教育为7%,高中段教育为34%,初中段为85%,小学净入学率为99%。2020年要达到本科生10%,专科生20%,高中段65—70%,九年义务教育95%以上,没有通过教育产业化增加教育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和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模式单一、办学体制僵化、教育机构冗员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状况。在这些公办教育机构中沉淀着相当数量的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若通过教育产业化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整合这部分沉淀着的教育资源存量,其增加教育市场供给的潜力是相当大的。
其次,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教育异军突起,至1999年底,全国有民办幼儿园24643所,民办小学1806所,民办普通中学1702所,民办 职业中学689所,民办中等专业和技术学校1036所,民办高等学校20所,分别占相应学校比例的13.2%、0.28%、2.1%、6.9%、12.6%和1.9%,已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另外各类培训机构21309所,年培训量达600万人次。大大地满足了社会的受教育需求。
三、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尽管从理论上说教育产业化有充分的依据,教育产业化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解决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现实中某些条件离教育产业化相距甚远,如果操之过急,可能欲速不达。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1、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市场化,即是在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化。既然政府的作用是为了克服市场的缺陷,那么教育产业化在引进市场机制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必须依靠政府的作用保证教育自身目的的全面实现。政府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运行制度,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监控机制,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相应的 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只有当政府具备很大的监控能力以后,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才能真正到位。
现阶段教育产业化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里的公平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即无论是在宏观层次上还是在微观层次上,只要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和教育条件改善,我们都可以视为公平程度的提高。如果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公平,即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扩大视为不公平增加,那么,在微观层次上教育产业化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加剧。但是,追根究底,这种不公平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所致。要做到完全的、高水平的公平,那只能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政府有能力为任何一个人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和完全平等的优良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所以,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实的选择。
2、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自身属性与特点,对各类教育进行组织与管理。
首先,就初等普通教育而言,虽然初等教育的投资可以由社会、私人承担,并由市场来决定其发展;但考虑到初等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国民教育,其发展往往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素质的普遍提高,并制约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为初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 环境和经济条件,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比较平等的接受初等教育,以保证整个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初等教育的投资与管理,原则上讲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实行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加强政府对初等教育发展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初等教育这一国民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而不能由私人和市场来自发地决定。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发挥社会和个人对初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以便扩大社会对整个教育投资的来源。
另外,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和初等教育实行义务制普及的特征,对初等教育的投资,应在充分重视和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初等教育进行投资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中央、省级政府对初等教育的投资与管理,以便能通过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教育的投资资助和协调,较好地实现各地区初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加快我国初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进度。
其次,就中高等专业教育而言,由于这一层次的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是直接面向社会并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服务的,那么在市场经济千变万化、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复杂而多变的情况下,对中高等专业教育投资的组织与管理,原则上不应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而应实行决策相对分散、学校拥有较大投资自主权、并能充分发挥市场对中高等专业教育投资进行积极引导和灵活调节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由于对中高等专业教育的投资是一种能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经济收益回报的人力资本投资,投资的收益一般主要为受教育者个人所得,那么对这种教育的投资,若从利益与责任对等的角度看,应主要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即应充分发挥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当然,中高等教育同样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即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 政治及文化功能与价值,同时社会和国家也往往需要中高等专业教育为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特殊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了保证教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功能与价值的发挥,保证各类专门人才的正常培养,政府也应对中高等专业教育承担起一定的投资的责任和义务,如中央政府应承担和管理那些能代表一国教育、科技和文化水平的重点院校的投资等。所以,在对中高等专业教育体制中,既要发挥个人、企业单位和社会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其发展尽可能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也应发挥政府对中高等专业教育投资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2017教育论文篇2
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在网上远程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网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并藉此提出了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在实践层面上,作者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个课程设计的范例。该范例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不但是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更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网上课程模型。
[关键词] 网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 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同步(实时) 异步
个体 IP电话,可视电话 Web, VOD, FTP, E-mail
群体 视频会议,聊天室,MUD/MOO Web, VOD, FTP , Usenet, 计算机会议
众体 网络视频广播,卫星IP Web, VOD, FTP , BBS
网上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无缝连接新型教育系统。对于实力较强的学校来说,这种双重办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优势,现在国家鼓励重点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是一个明智之举。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 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 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 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 以多元载体为环境
网上教育不应该排斥其他媒体,特别是书本和光盘,可以作为离线学习资源。将离线资源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一是可以弥补目前网上中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减少网络信息传输的负担,三是通过减少在线学习时间而降低费用。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网络、书本、光盘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图2)。
4.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 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 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 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 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发布,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 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10. 以电子学档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等。
三、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为了便于示范如何运用上述原则来设计网络课程,笔者用自己承担的一门网络课程为例,在此展示此课程的基本结构(图3)。本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主要特点是:
图3 网络课程结构示例
(1) 基于资源库的课程组织:这个课程按内容专题组织成为若干模块:各模块采取网页结构,并且与教学案例库、常见问答库(FAQ)、评价量规库、媒体素材库、参考文献库以及作业工具库相连接。
(2) 基于电子学档的管理:本系统用电子学档记录学员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
(3) 开放式信息库结构:系统允许教师将优选的学员优秀电子作品上传至案例库,也可以将学员中提出的常见问题加解答后作为新的FAQ存入答问库。
(4) 多向互动与合作学习:允许学员利用网上异步的及实时的通讯工具,与在线同伴合作学习,或者与在线教师和在线专家进行信息交流。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网络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由于这些研究和实践都属初步阶段,文中观点肯定有许多值得商权之处,仅作引玉之砖而已。
参考资料
[1] Intel Corporation?: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um, 1999. Also, 因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中文版3.0, 2000年8月。
[2] Zhu Zhiting: Empowering Teacher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Project in China, to be presented at the 6th UNESCO-ACE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o be held in Bangkok, Dec. 2000.
2017教育论文篇3
论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信息平台,对于信息的传播具有快(时效性强、内容更新快)、广(传播范围广)、多(多媒体化,文本丰富)、活(灵活性)等特点。因此,互联网也成为了当代高校大学生获得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最佳路径和渠道。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利用其机遇,成功应对其挑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邂逅网络文化:把握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耐性越来越强。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当今校园文化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多元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也是时代特征的体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想迎合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把握好网络文化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契机。
迎合机遇,把握契机,首先要做到的是准确掌握网络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性。网络文化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相互交融
网络世界是以TCP/IP等网络协定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技术层面构建的一个虚拟环境空间。网络世界虽然本身是虚拟的,但通过它却能反映出一个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世界。人们更多的只意识到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却忽略了它的现实性。网络文化的现实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相互交融。网络文化是建立在虚拟世界之上的真实文化。如果说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那么网络文化则是一个真实的文化。
2.时代性和自由性的体现
相对于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性是在时空界限上的突破。这也是网络文化一种时代性的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进步,是为了摆脱原来世界对人类自由的限制。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的禁锢,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利用网络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对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把握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已将世界整合为一个地球村。人类通过网络交流互动更加的自由。
3.平等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网络能够以快捷便利的方式为人们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架起桥梁。网络空间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的身份意识被淡化,消除了世俗的等级障碍。网络文化,是一种平等与开放的文化,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参与交流互动,每个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身份地位都是一样的。网络之中没有阶级的划分。网络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体现了平等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网络文化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要合理利用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网络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契机。微博、微信、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公众平台的开设,可以更好地让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当前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得以了解掌控。通过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开展双向互动。网络同时也是无限沟通的大平台,它的自由性可以使这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这个平台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以全方位的扩展。通过网络文化自身的特性,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这是时代给予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契机。
二、正视网络文化:迎接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文化具有双重功能。它既能带来契机,又能带来挑战。
首先,网络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复杂性。不可忽视网络文化有开放性和平等性的一面,但这里面也内藏了一种隐蔽性。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交流,但时代的代沟,地域的差异,以及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程度都不相同。这些势必会导致网上交流信息不对和网上交流冲突。而且互联网上鱼龙混杂,一些不健康的,低级趣味,传销洗脑的垃圾信息例如涉黄、涉暴、甚至涉及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反动信息也会钻进网络平台的空子,对大家造成煽动蛊惑。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耐性比较强,这些不健康的信息严重影响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种网络文化的复杂性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其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看似多了一种可以更好地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途径。但是新途径也会遇到新的问题。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都带来了新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内容,特别是单向的灌输式、封闭说教式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略显陈旧的教育方式,更多的去充实自身,紧跟时代的节奏,掌握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断学习和更新高效实用的教育方法。网络文化的融入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了改变。由简单转向复杂,单向变为双向甚至多向。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切都要紧随时代步伐,不仅要在过去的传统上做到合理扬弃,同时要在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做到有效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因影响而动摇,更需要认真迎接挑战。
三、迎合网络文化:创新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途径 当今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喜欢追求新奇和个性化的特点。网络文化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特点和当前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迎合网络文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准确及时的把握有效信息,将网络传播的特点与高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途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最终发展为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创新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路径,必须牢固把握好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好网络文化传递的政治导向,网络文化舆情导向,网络文化所传递的社会思潮导向,有效掌控网络技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迎合网络文化,要敢于打破以往陈旧的教育模式,网络可以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利用网络平台,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内容丰富性也给以往传统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活力。这样也可以调动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积极性。除了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上创新之外,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层面上做到创新。熟练运用网络技术,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云分析,大数据库等,作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合理,对不足之处进行有效改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算创新,创新培养途径,需要更多的去掌握现有的网络知识技术。
四、结论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契机,又能带来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好网络文化的趋势,结合网络文化本身的优点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创新。使得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顺利进行,为新时期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