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2017年教育德育论文参考

秋梅分享

  德育,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孕育的产物,又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服务的。德育教育是国内外教育的重点及教育领域发展的趋势。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17年教育德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7年教育德育论文篇1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摘 要: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邓小平德育理论;策略与措施

  引言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备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1、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意识形态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享乐、拜金等各种不良思潮侵蚀校园,而学校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面,虽然也很重视,但缺乏家庭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教育环境。上述种种现象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

  2、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

  2.1德育教育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不能千篇一律,承认现阶段存在着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存在着品德的差异性,所以,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2.2德育教育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学校应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合理确定相应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加以教育和引导。

  2.3德育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方法。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个方面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3、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通过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理论,对于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构建德育教育的系统工程,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3.1构建德育教育的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机制,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保证。

  3.1.1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要建立德育教育目标管理、德育内容管理、德育方法管理、德育策略管理体系,形成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将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组成的德育组织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以适合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新情况的要求。

  3.1.2常规德育管理法规化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在日常的德育教育管理中,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等,都应当作为日常管理学生品德行为的标准。

  3.1.3建立多种形式的德育管理方法

  一是自我管理方法。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逐步形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二是活动激励法。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各种游戏和活动,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三是行政法规管理方法。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直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

  3.2构建系统性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德育应该是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将这六个分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整体效应的学校现代德育有机体系。

  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想信念是通过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不断学习培养,实践改造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在确定德育的内容时学校既要考虑到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总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德性与认识基础。   3.2.1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如尖子生和落后生,同样是心理教育,德育的内容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对尖子生重点是注意矫正学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的心理上,防止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疾患的发生;而对落后生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克服自卑与懒惰心理,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升腾起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希冀。

  3.2.2要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既要对传统的教育内容予以保留,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教育内容。

  3.2.3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既保持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又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总之,学校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青少年发育规律,依据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把德育的要素结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校内到校外,从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这样既保证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和完整性,又保证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从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当前,不少的地方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一些地方政府、家庭和社会仍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都以教学成绩为标准,紧紧围绕升学率。比如教师竞聘岗位、评定职称、晋级等都依据教学成绩。在师资培训方面,德育教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或进行德育调研;教学工作会议一年组织好几次,从上到下非常重视,而德育工作会议几年开不了一次;在教师奖励方面,每年只评选教学优秀与骨干教师,而没有德育优秀或骨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级,教学优秀,骨干教师分值很重,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德育基地、设施、活动等专项经费没有投入,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者的一种悲哀。

  由于在政策的导向上缺乏对德育工作者的鼓励,严重影响了人们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领导,要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力克教学成绩与分数的“一元制”。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校长对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各级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奖励政策,职称评定与人事编制制度,使之放到与教学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与激励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3.3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3.3.1建立校园德育教育网络

  当前各校均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学校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合适时宜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将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

  3.3.2建立校园、社会、家庭德育教育网络

  成立校园、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德育教育集于一网,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构建德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育合力效果。

  3.4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作为教育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利用“身正”的模范效应来教育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要组织好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理论上明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明确为师的首要职责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要特别强调树立远大理想,敬业爱岗,为教育事业多做奉献。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的影响。“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言传身教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教学生做人,首先自身得会做人。教师除学识渊博,教学得法外,在学校里要有师德,在家庭要有美德,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模范。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特别要倡导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深化对职业崇高感的认识,提高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同度,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用自己的高尚品行、健全人格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结语

  新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深入实际,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

  2、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6-6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48,63,110,111,144,305,371,38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6 ;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151,254,255,262,369,408 ;

  6、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7年教育德育论文篇2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策略

  摘要:中学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教育工作者、学生自己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针对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归因分析,本文从营造良好的中学德育教育氛围、中学德育教育内容结合社会发展、改革创新德育教育形式等策略,进一步推进中学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育策略;中学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道德风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种逐步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体系的变化也为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 营造良好的中学德育教育氛围

  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总是受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家庭小环境,乃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学校要特别重视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要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校训、校风、校歌、校规,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加大对德育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大德育教育宣传的途径。设置德育教育专栏,名人名言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大投入绿化校园,校内绿草茵茵、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我国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作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德育教育首位的战略观念。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漩涡中冲出来,这些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要明确“德育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德育教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的道理,真正把德育教育首位放在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通过学校这个主阵地,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2中学德育教育内容结合社会发展

  中学德育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联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要向现代型转变。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道德。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凡超越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德育教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德育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中学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去构建一种道德理论,而是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是评价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内容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尤其是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联系。

  倘若我们希望了解人们的某种道德行为,那么就必须去分析促成这一行为产生的动机背后的动力――人的需要。这里的需要既包括学生个体内在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德育教育在本质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也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对话过程。因此,首先要关注中学生的个人需要,分析这些内在需要的心理源泉,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了解社会需要,并能自觉地以之约束自己的育行。所以说,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否则,必将与现实脱节,使得中学德育教育陷入内容知识化、程序化的境地,缺少与时俱进性。中学德育教育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关于德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我们应注重“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引导学生撰写各种社会调查小报告和总结等,还要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把乡土情、校情等引入课本中,还应增加对家乡的典范人物,和家乡时代的变化人民生活的改观等的内容,这对家乡文化的宣传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还可以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些内容的增加大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其具有生活化。

  3 改革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随时代的发展做调整和创新,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忽视了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大多停留在书本、课堂和口头上,灌输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导致德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中学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善于将理论教育与德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有目的地设计模拟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的场景,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主体验、现身说法等情景教学,引入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可通过录像幻灯、语言描绘、实况播音、辨析讨论、价值判断、道德评价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家长式,命令式改为朋友式,将自上而下的注入式改为双向交流互动式,将包办替代改为自理、自教式,以多样化、现代化的方法促进德育效果的达成。在德育实践中,教师还可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或活动,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或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进行社会标准价值判断和行为修正。只有这样,德育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体现。

  此外,还应创新多元教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方法。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组织和开展多途径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具体的讲,中学德育教育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丰富教育。一是情景陶冶法。学校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人际环境,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如升旗礼、校园文化周、校运会、文艺汇演、校庆纪念日、校史教育、文明礼貌月、教师节尊师月等。二是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通过宣传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或是身边熟悉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使抽象的伦理道德、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以个性培养个性,进而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教育培养学生德育观念。

  结论

  中学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营造良好的中学德育教育氛围,坚持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氛围,提高其待遇和素质,完善考核标准和培训机制。中学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不仅要结合中学生和生活的实际,而且要随着时代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将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渗透到德育教育的内容中去。

  参考文献

  [1]磨丽萍.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

  [2]桑昭惠.浅议德育教育中的美学应用[J]

  [3]黄燕红.重才岂能轻德[J]

  [4]吴建伟.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J]

  [5]王子平.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儒家思想精华[J]

  2017年教育德育论文篇3

  试谈初中政治教育德育的渗透

  1在初中政治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然性

  政治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综合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初中教育中,思想政治课占有很大的比重。基于思想政治这门课程所具有的教学特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情况和认知感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和教师形成共鸣。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要求就要比其他的课程更加严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是新课改赋予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一项新的任务和挑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致使很多学生的道德水平呈现下滑趋势,错误的道德观念、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正慢慢的侵蚀着学生的思想;此外,尽管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已经小有成效,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中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重视理论培养,忽视实践指导;注重成绩,轻视德育”的现象,这些问题并未引起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既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项新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2如何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更好的实现德育教育,就必须要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强化素质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对于这项工作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将教育变成一项心贴心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实现心贴心的教育,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心贴心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加强对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研究,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善用“表扬”与“鼓励”。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不能搞“一言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德育以及课本上的知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在政治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2)通过情感教学来实现德育的渗透。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德育教育性,要想更好的实现学校教育里的德育功能,政治教师就必须要用真诚的心态去关注、关心学生,放下所谓“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建立一种特殊的“朋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情况,并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意见与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素质,继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当前,政治教师要想上好政治课,就必须要端正教学态度,改变原有说教式的上课方法,强化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通过情感教学将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传输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受到深刻的教育,才能在政治教育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3)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来说,要想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以此来强化德育渗透。对于教师来说,其自身的道德个性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代替的教育力量。在培养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时,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品格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将其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当前,教师必须要增加自己的使命感,强化自己对“好、坏”的判断能力,要积极宣传真、善、美,同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假、丑、恶以及二者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或者其他活动中,教师自己必须要言行一致,不能够给学生造成“说一套,做一套”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必须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强化自身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被广大学生所认可。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十分广泛的学科,因此,教师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研究,努力使政治课堂更加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政治这门学科变成学生真正喜欢的一门学科,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的渗透。

  3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善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课,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强化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国际主义等的教育。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2017年教育德育论文”

3377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