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对策论文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全身心活跃起来,那么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篇1:《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例如,在进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教师出示了一幅某公园大门口的示意图,说道:“同学们,这个周末,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公园活动,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性购买满30张,可每张票少收1元,当领队小王准备好了零钱要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喊住了他,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不是‘浪费’了吗?那么,李敏的提议究竟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请大家对此加以讨论.”学生们热情高涨,议论纷纷,很快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买27张票,如果再买3张票就浪费了,肯定不合算;而另一派则认为应该买30张票.接着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种质疑情境下,会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达到了“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二、创设和谐平等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们“敢动”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教师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研究发现,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缺乏自信时,教师要通过激励给予力量;学生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支持;当学生顺利将问题成功解决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总之,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们不用担心自己的想法、意见、回答、板演、解法或做法被批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得好还是不太好,教师都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把教室变成一个相互尊重、共同提高的场所,温暖融洽而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能够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
三、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们“能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过于浅显、容易或超前、深奥、太难的问题,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创设层次化的问题情境,设置恰当的问题“坡度”,有层次、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索,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激起追求成功的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展现自我,学生在课堂中也就“能动”起来.
例如,在“探索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如下的问题.
(1)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
8×8=
7×9=5×5=
4×6=12×12=
11×13=
(2)已知25×25=625,那么24×26=.
(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从以上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5)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设计这几个问题,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并且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同时又分层照顾了全体学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
四、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会把握时机,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式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出示一个思考题: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任取四个1到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四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入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现若把数的范围扩大到负整数,试解答下列各题:(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2)另有四个数3,-5,7,-13,设计一种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行探究后,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纷纷展示自己的结果,经过讨论、探究、再继续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在整节课中,教师只是一个问题的提供者、讨论学习的组织者,而因为有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整堂课中,同学们兴奋异常,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了学习活动.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篇2:《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摘要: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兴趣,信心,高效课堂
针对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机遇,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中教材的教学压力。外研社教材容量大,生词多,然而教师的教学课时是一定的,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尤为重要。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则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有了兴趣便有了这门学科对的爱心和热情。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情感。积极的感情交流能促进教学气氛和谐,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寻找学生身上的 闪光点,课堂上给表现好的学生一句“perfect”, “outstanding” ,“nice job”, “No one could have done any better ”. 等等。也应适当给差生一句“I can see your hard work has really paid off”,“ You’ve made incredible progress.”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际教学法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种种的英语学习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交际教学法要求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活泼,直观想象的交际情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中进行语言交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和语境,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他们兴奋起来,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具体做法如下:
1. 课前唱英语歌曲,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 High”起来。
据洛扎夫的“暗示教学法”理论,歌曲在无意记忆的状态下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并传授相应的歌曲内容是一种有趣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渗透了音乐,把知识与歌曲结合起来,也就产生了美感,学生也就乐于陶醉其中,把学习英语变成了你要他们学变成了他们要学,一种主动学习的欲望就产生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进行英语交际。
语言的交际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中英语教材有的内容比较枯燥,上课学生很容易走神,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能培养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实用录音机,幻灯,录像,多媒体等,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还为他们提供了语言情境,使他们通过视听,就能达到理解内容的目的,最终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所看,所听的内容,力求学以致用,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增强了学习效果。例如,学习阅读课文“D-D Landings” 时,课文里面就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干瘪的语言描述,没有战争杀戮的残酷场面,所以学生读起来感觉乏味,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视听片段,学生才对历史看得清,认得准,更加热爱和平。
三、在竞争中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合作学习有明确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互相帮组,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扬合作精神,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习英语的信心,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现有高中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或者话题展开听,说,读,写实践。要求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对话,讨论,调查,汇报等活动完成一个特定任务,然后达到合作目标 。
1.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优化阅读教学
实践证明,阅读课上,学生分成小组,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组内大声朗读,互相纠错,理解文章大意。第二步:组内讨论回答,结合文章提出问题。第三步: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呈现在黑板上,并根据其难易程度赋予分值,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本组的实力选题,本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若此组没能力完成此题,其他组有机会补充并得分;老师最后补充说明。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写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该法主要用于写作课,首先限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然后就近分组,组内修改,人人参与,互评互改,在同伴交叉修改或者集体互评中,一般学生都能发现对方文章中的主要毛病,并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同伴批改能够帮组学生提高语言知识,内化英语写作技巧,找到自己作文的不足,最终有利于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水平。在合作完成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彼此的互动,其创造性思维也得以充分展现。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要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愉悦的环境,做到寓教于乐,以兴趣为前提,激活学生的自信为目标,最终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年底第12期:《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张育红
[3]《英语教学法 》 胡春洞 出版日期: 1990年9月1日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篇3:《浅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
摘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的批判。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动”起来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潜移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动”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动感,是教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在这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让学生动脑
教育理论指出:智能是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对学生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的综合,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的批判。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动”起来的首要任务。
(一)问题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
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可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语文课所学的每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因此,在讲课时我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读者会看到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的可怜、可恨之处,但如果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思考,就会发现这一形象的可悲之处。
二、让学生动口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绘图,不单指说话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根据语文是交际工具的特点,充分利用45分钟,让学生多开口说话。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朗诵会等,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即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同时,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
(二)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说话活动
安排“课前一分钟口语练习”,让学生说说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儿及大家关心的校园热点,复述早间听到的广播新闻,将故事,猜谜语,自我介绍等,内容还可由名人名言想到的,也可以由社会上的一件小事、一个热点、一种现象等谈谈自己的看法,再请两位同学进行简略的点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经常设计有争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内容包括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讲故事大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示口才。
(三)在作文课中,让学生“说话”
在作文课中我或安排学生先说作文,再写作文;或选择一个作文题目,按一定顺序,进行作文接龙,要求首尾呼应;或让学生互听互评,先听后评。这些方式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动情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
(一)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在进行《春》一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材料,闭目看看春景(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画面),体会、欣赏文章语言和春景。“自然实景”是学生原有生活中早就看过的并有所积累的,而“心景”则是学生阅读以后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直觉想象,是阅读中的再造思维。
(二)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人胜的语境.学习《黄河颂》时,我介绍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后,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强烈的气势,进行配乐朗诵,再对第二节文字作一思路分析,把学生带入“神奇的想象与现实在一起”这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使学生体会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接下来的学生朗读、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等,无不是在自己的激情诱导下进行。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
(三)注重让学生体味、感受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的“个性化行为”指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将对文章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以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升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四、让学生动手
在动脑、动口、动情的同时,我还注重训练学生大胆动手的能力,以增强其生活体验。
(一)表演
初中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当组织学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
(二)练笔
以课文为“例子”。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仿写等形式的小练笔。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后,我让学生为此文写续集,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写出了多种不同的结局。在班上相互交流后,大家都开拓了思维
(三)实物制作
教学有的课文时,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动手制作一个模型或同类物品,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风筝》时,我让每位学生都制作一只小风筝,意在使学生通过动手加深对课文中“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及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结语
语文知识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课文、教学过程、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并善于不断认真总结。
猜你喜欢:
6.智慧教育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