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浅谈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创新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一:运用资源经营理念创新基础教育事业

  经营教育资源的含义,就是把构成教育空间和教育功能载体的有形资源及无形资源,进行集聚、重组和运作,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和结构上的最大化、最优化,以实现教育资源的自我积累、自我增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经营教育资源的前提是树立新的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块。有形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校舍、场地、设施、仪器、图书等)、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家长、校友、社区成员等)、财力资源(教育经费)、信息资源(校本教材、教案、教学软件、学术论文等)。无形资源包括:教育理念资源、社会声誉资源、社会文化氛围资源等。经营教育资源就是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根据教育的需要变资源为资产,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殖,实现教育自身的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

  运用资源经营理念创新基础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没有系统和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本文尝试对深化青岛市市南区教育改革,提出几方面思路性的建议,就教于教育界的同仁和专家。

  一、运用资源经营理念,做好教育的整体规划

  1.规划调整布局,优化教育环境

  规划调整学校、幼儿园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是一项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对于形成与人口布局相适应的学校布局,减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历史发展和城市开发的种种原因,现在市南区小学和幼儿园的布局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西部学校过密,东部则过稀,既造成学生就学的不便利,也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为了解决这一不平衡发展的局面,建议利用城市建设改造的契机,重新调整市南学校和幼儿园的布局,加大东部地区学校、幼儿园的开发,并应在东海路建立一所或几所小学、幼儿园,可以办成某个名校、名园的分校,采用多渠道融资的办学方式和灵活经营的管理体制,办成东部的名校、名园,使市南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加快市南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盘活教育闲置资源,拉大教育发展半径

  资源闲置或利用不利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市南在盘活闲置或利用不利的教育资源方面已有成功的做法。如新世纪学校的校址原是一个校办企业,经营情况很差,市南针对东部少学校的情况,果断的对资源进行重组,利用名校效应,与国有企业联合办学,现在,新世纪学校已成为青岛东部的热点学校,生源爆满。

  教育需要土地,我们要充分挖掘闲置的土地资源和场地资源,盘活利用。大沽路小学和北京路小学合并一年多了,大沽路小学原18个班的校舍,现在只有两三个班级的场地给市南中专使用,而7/8的校舍场地被闲置,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合并后的北京路小学校园和其他场地均捉襟见肘,极大的束缚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建议在市南城市规划中,允许把大沽路小学原校址进行土地置换,赢得一整块土地,扩大北京路小学的规模,优化市南教育环境,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市南区闲置的厂房、地皮也应加以盘活,利用城市建设改造的契机,采用土地置换方式,积极为教育赢得每一寸金。

  3.实行校(园)际联合,资源共享

  鼓励各校(园)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观念,拆开围墙,实行校(园)际联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均衡发展,提高市南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优势,“特色兴校”已成为市南区人的共识,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如市实验小学的“陶艺窑”,市实验幼儿园的“开放教育”特色,区实验小学的海洋特色,金门路小学的涉台教育特色,基隆路小学的药物研究特色等,如百花齐放,深入开发了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议各校、园应依托自己的特色,创建学生、幼儿课外活动基地,让全区的孩子和家长自由选择,享受各校的特色教育,发挥孩子的特长,促进学习化家庭的形成。另外,各校各园的先进仪器、教学软件等与兄弟学校共享,孩子在每个学校都能借阅优秀图书等等都是提倡的做法。目前,青岛市实验小学、市南区实验小学、八大峡小学及莘县路小学,已迈出了校际联合的第一步,嘉峪关学校、新世纪学校及北京路小学也已经制定了周详的挂钩计划书,在教育硬件(如电脑等)和软件(如教师培训、科研等)各方面实行共享。教育领域相互竞争,又相互联合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为市南基础教育的整体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活教育无形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增值

  无形资源是有形资源的延伸,激活教育的无形资源,把可以市场化的资源市场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从无到有,由有变优,确保资源增殖。

  1.推介品牌战略

  青岛的教育特别是市南区的基础教育,近几年取得了全国瞩目的突破性进展,全国教改实验区、全国课改实验区、山东省义务教育示范区、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区等一系列荣誉,已经造就了青岛基础教育这块品牌。我们要利用青岛的地缘优势和基础教育品牌,继续做大做好市南基础教育这块“蛋糕”,通过推介会、交流会、招待会及多媒体宣传等形式,向省内外、国内外宣传我区教育,吸引外地生源,吸纳外来教育资金,以教育兴教育,促进青岛教育的大发展。

  2.膨胀名校(园)战略

  采取均衡发展与非均衡膨胀相结合的策略,既要改造相对薄弱学校、均衡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又要突出、膨胀名校(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实现让每个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

  名校、名园有科学创新的办学理念,优质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现代的教学设备,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还有有口皆碑的社会美誉,它们本身是一个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是拓展优质教育的一个途径。一方面,要鼓励名校名园继续对学校特有的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延伸、优化、组合、创新,力求营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名校名园的“大树效应”,以点带面,让名校名园成为凝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的一面旗帜。在这方面,市南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从1999年开始,我区利用名校的品牌效应采取“母鸡下蛋”的方法,通过名校裂变,扩大名校的数量,先后创办了市实验小学的分校育宏小学、嘉峪关小学的分校新世纪学校、太平路小学的分校海利丰学校,这三个学校共享着“母体”学校在师资、设备方面的优势,同时又有自己体制灵活的优点,受到全区孩子和家长的青睐。

  3.借鸡生蛋战略

  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美誉,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用社会的钱办教育的事,扩大教育供给,实现教育的低成本、高效益发展。市南教体局在这方面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少儿文艺演出及体育活动多由企业、公司等冠名,产品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取得了广告效益,教育节省了一笔资金,这就是双赢。

  市南少年宫每年都有很多活动,如美术比赛、书法比赛和文艺演出等,也可以跟企业、公司合作,让他们冠名赞助。各个学校每学期都有“艺术节”、“体育节”,有的学校还有“游戏节”,也可以采用“借鸡下蛋”的方法,用最少的钱办高效益的事。

  三、多元化办学,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我们要把企业经营的理念和精神注入教育,本着有利于积聚更多的教育资金,有利于解放教育的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需求的原则,探索多元化办学的新路子。

  1.经营好现有的改制学校,做好经验推广工作

  市南区已成功创办了三所改制学校、两所改制幼儿园;一是1999年国有民办的育宏小学,学校由教体委贷款60万元,实行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的模式,聘任了省特级教师担任校长,选聘了市实验小学及部分小学的优秀教师任教。二是2000年市南区政府与国有企业联合办学的新世纪学校,由区政府出政策,教体局出土地,名校嘉峪关学校出品牌、校长和师资,国有企业青岛华青发展有限公司出资金,实行国家所有,董事会投资和承办,按照独立法人、独立核算、独立办学、经费自筹的机制运行。这种联合办学模式在全省属首创。三是2001年民办公助的海利丰学校,学校由民营企业青岛海利丰体育基地有限公司出校舍和资金,名校太平路小学出品牌,成为具有足球特色的又一所名校。

  2.寻求多元化办学的新路子,为社会提供多层次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领域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幼儿园只有适应形势需要才能赢得先机,只有适应家长需要才能赢得支持,只有适应市场需要才能获得市场。我们要继续寻求多元化办学助学的新路子。笔者认为青岛东部的小学、幼儿园较少,可以在东部多方面融资,置换东部闲置的土地,用东部的资金,在东部办一所起步高、效益好的学校。  我们要积极吸纳国内外资金,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市南区已与澳大利亚、意大利合作,创办了两所中外合资幼儿园,下一步要指导经营好这两所幼儿园,并将国外先进幼教管理模式与中国学前教育相结合的新思路进行推广。

  四、形成学习化社会,塑造人才型的居民素质

  现代化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终身教育,是一座资源畅通、流动的“立交桥”。市南的学习化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学校的“围墙”已被打破,教育已不是学校的专利,各类教育资源开始流动互通,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宽泛化、立体化,加快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步伐。

  1.盘活社区优势资源,争创特色

  所谓优势资源就是各个社区所能利用的特色资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我们要盘活社区优势资源,创建特色社区,使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如有的社区内有医院,就可以利用医院的教育资源,随时随地向居民提供医学卫生知识,开展医疗咨询和服务活动,办成健康教育特色社区;再如有的社区有文化馆或其他文化社团,就可以办成文化特色社区等等,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熏陶和教育,潜移默化的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此外,各个特色社区应该实现联合互通,利用参观、举行活动、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充分利用。

  2.学校、幼儿园对外开放,服务全社会

  学校、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很丰富,它不仅只是给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场所,还应该对外开放,向全社会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市南区福林小学在这方面有成功尝试的经验。他们本着“学校大家建,开放为大家”的原则,将学校的操场和室内体育馆实行对外有偿开放,一年来,福林进行健身活动的居民、学生达1000多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各学校、幼儿园建立有偿使用学校场地的管理办法,在课余或假期向全社会开放,如图书馆、体育馆、语音室、多媒体室、玩具室等都可以对外有偿开放,既可以为学校节省一部分教育经费,又可服务于社会,是高效利用教育资源的好做法。

  3.挖掘教育人才资源,走向学习化社会

  市南区在利用教育人才资源加快社区教育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做法,1998年开创了全国教育助理进社区的先河。教育助理带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如何相互沟通”这一课题来到社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社区进行读书演讲、助残帮困等多种教育活动,形成了人人支持社区教育,人人参与社区教育,人人受益社区教育的良好氛围。今年市南教体局又着手成立家教亲子园,利用幼儿园的教师资源、活动场地,让幼儿和家长做全方位的交流,既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又有利于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形成社区、家庭、幼儿园相互结合的教育网络。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工程师”,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为社会服务,积极倡导学习型的城市风气,营造创新型的城市文化,加快形成学习化社会。在校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居民的需求开办美术、音乐、书法、健美等各种学习班,鼓励居民争做学习化的个人。鼓励退休老教师发挥余热,开办讲座或学习班,在学习化社区的进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4.成立社区学校,搭建终身教育的平台

  市南区教体局已着手成立市南区社区学院,依托市南区干部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为城市居民开设时事政策、思想道德、民主法律、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历史人文、文体娱乐、外语等课程,市南居民将在全市率先拥有自己的学校。社区学校是全社会成员享受终身教育的平台,是创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突破性成果。我们要指导经营好市南社区学校,并积极总结经验。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运用资源经营的理念创新教育,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做好统筹规划、政策导向工作,建立健全有关法规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督,建立适应教育创新发展的自我管理机制和自主发展机制,促进市南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003年是市南区教育面向现代化十年规划攻坚阶段的关键性的一年,运用资源经营的理念创新教育的理论为市南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的大发展也必然会使创新教育的理念日臻完善。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自1997年初之后,我国科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1997年夏季之后,我国经济界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东亚的金融危机。这两件事在20世纪末不期而遇,绝不是偶然的。早在90年代初,就有位美国经济学家指出:"并没有什么东亚的经济奇迹,他们没有科学上的创新,没有新经济制度突破,整个东亚经济就象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只要用针尖轻轻一戳就会破灭。"这句话今天被言中了。而这些年来,美国的5000家软件公司高速发展,创造的利润价值使美国经济获得了强大的助推力。连续几年经济上获得高增长,失业率降到历史最低点。这一消一长,反差如此之大,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除了金融管理方面的诸多原因之外,有一个教训也是深刻的: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持久地繁荣。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的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这是江泽民同志代表国家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如果到现在我们仍不觉悟,仍然没有为国家本世纪的腾飞,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那将是我们教育的重大历史性失误。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又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创新意识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形成的,而这个年龄的人正是处在高中时期。不能设想一个从小没有好奇心、对新事物不敏感、对科学新发展没有兴趣、没有批判意识、没有为事业献身精神的人,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必须从小经过启蒙、引导、爱护、培养、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远大于欧美。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他们把功夫都下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学生发展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远远多于我们。

  注重效益的西方人认识到:脑子不是主要用来记忆和计算的。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功能,但却设计出飞机、火箭,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类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不如很多动物,但能设计出汽车、火车,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人脑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有限,但可以设计出记忆、运算能力无比强大的计算机。可见人类正是利用自己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机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使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本世纪末最应该深刻认识到的现实。今天国家强大起来了,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唯独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变。今天,考试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重复、记忆负担比几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教育怎能应付本世纪世界经济的挑战?

  综上分析,基础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来考虑,改变基础教育现状,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实施创新教育须进行的几项改革

  高考制度的改革。

  有人说:"高考不改革,中国的基础教育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此话不无道理。不是有人把高考比作"独木桥"吗?现在就是有千军万马急于要通过它,因为只有通过它才可能达到充满希望并获得发展的彼岸。如果我们不去改造这座"独木桥",不去建筑新的通道,只是一味地宣传、动员大家不要拥挤,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几十年来,我们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反对"应试教育",问题真正解决了吗?

  现在的高考,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要求和鉴别几百万学生,至少有两个弊端是明显的。第一,在这种统一标准的影响下,因为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复制、迁移、运用能力,学校教师也用主要精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结果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才能得不到有力的发展和培养。第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有所长就有所不长,很多创新型人才并不全面。所以说,这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出一大批有才能青年的同时,也扼杀了一批有突出特长、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其实这种统一考试的弊端,早在选拔音乐、美术、表演、体育等特殊人才的过程中就被人们认识到了,而且做了改进,形成了一个细小的通道。实践证明,以上院校按照他们各自的招生方法都挑选到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新生。现在的问题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也应该开辟这样一个通道,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鉴别,使他们不拘一格地受到重视和培养。

  这种选拔工作开始时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少数的重点高校参加。特别应该强调这种选拔应该不同于过去的保送生,因为过去的保送生绝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考试(如学科竞赛)来证明他们的继续进入高校学习的潜能。而对具有创造能力学生的鉴别,应该以中学生科研论文答辩会的形式来进行。各个高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协会以及大的企业集团,每年可以按期组织一个或几个中学生科学论文评选和答辩会。关键是由学生已经完成的创造性工作的成果来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研究能力。与之相辅可以对他们相应的文化基础做一定的综合考查。如果这样的通道一旦开通,它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这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指挥棒,它使得所有的学校都来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和培养。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高校能招到一批在某一个领域已经自学了相当内容,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的新生。外国的经验证明,这样的学生在研究领域的成功率远高于各种学科竞赛获奖的选手。第三,如果这样两种高等学校的录取方式并存,形成一个双渠道的高校招生体系的话,一方面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影响。这样势必可以促进原有高考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

  在学校我们是通过课程和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具体地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每一门课程都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系统深入地介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虽然因学生的负担过重,几经删减,但是由于指导思想没有根本变动,学科体系没有改变,删的总是皮毛,负担依旧不变。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创造新知识的速率成几何倍率增加,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将不再能够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注定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终生学习"。所以,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人类积累的重要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使他的终身学习比较顺利。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在这种新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作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改变必修课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否定,更不是不要基础知识的教学;创新不是异想天开,新知识的发现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运用创造思维能力,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得。所以,我们强调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必修课的教学,必须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必修课的教学当中。这就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必修课内容、科目。

  在保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删减一些必修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容。必修课不一定都要学得那样系统,可以合并成一些综合的科目;还可以删减一些必修科目,把一些必修科目改为选修科目。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留下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给开设一些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课程留下时间。

  (3)开设新课程。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教学环境的改造。

  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但创新教育不是只能在特殊的课程和活动中才能进行,它应该贯穿于学校整个教学、教育活动之中。在我们的学校里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长、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形成这种环境和氛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们历来重视培养学生重复性思维能力,重视以统一的考试来鉴别学生是否优秀,所以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就是努力学习,成绩门门优秀的学生。按照这样的好学生标准,那些有突出特长、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就可能不在其列。由于我们强调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师生关系上,我们维持师道尊严,强调趋同性,凡事都要求统一。有人甚至想把军营里一切划一的要求,也移植到我们的学校里面来,认为只有那样才体现学生素质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的。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基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门门优秀,就会把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孩子,总是好奇好问,好突发奇想,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往往会使我们的教师难堪,无法应对。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使我们的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学生观。我们要重视学生对人类过去积累知识的学习,但是,决不要苛求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门门优秀,不要以他们在我们眼前表现的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而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正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宽容他们,要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点可贵倾向,都给予鼓励和帮助。我们的学校里,要形成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因为只有民主,才有可能发展求异思维,使有创造性的思想、见解充分地发表出来。

  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才的方法。不同性质的人才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塑造。过去,我们着重培养重复性思维的人才,把学生作为储藏知识的容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就是用告诉的方法传授知识,这是因为单纯就传授知识而言。告诉的方法效率最高,它可以细致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剩下的问题就是看哪个学生记忆得最好。可以说从古至今,我们的大多数课堂都是承袭这种教学方法,而且成为成千万计教师的教学习惯,而今天的时代,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在积极的思辨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和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要使他们不仅准确地掌握人类已发现的知识本身,还要他们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体会人类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索性实验。

  在培养重复性思维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适当的练习对于掌握知识,学习运用知识是必须的,现在的问题是练习太多太重。我们的教师希望通过学生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形成思维定势,以求学生在头脑中知识复制印象的深刻。这是目前中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主要根源之一。在这种作业重负之下,学生没有了游戏、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了个性特长,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即使我们中国的孩子最富有想象力,在课业的重负下他们的创造性也会被窒息。这是中国学校的最大悲哀。学生成天在那些题海、题林中翻滚,做那些与生活、与现代科技相距甚远的习题,其目的就是把知识记住,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应付那些权威的考试。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改变考试制度,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以尊重和宽容,就像给种子以肥沃的土壤。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就像给种子以空气和阳光,会促使创造性人才的茁壮成长。

浅谈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浅谈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2.基础教育学术论文范文

3.浅谈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4.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5.关于教育评价的论文范文

    138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