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试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3)

刘启刚 分享

  四、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专业教育是大学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反映,只要社会分工的基础不变,只要高等复杂的专门化职业领域还存在,专业教育的合理性就不容置疑,它主要给了学生一个不确定的职业世界里生存的能力,在大学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不容抹杀。同时,应该认识到加强通识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品味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应当使人养成善于求真的习惯、反思与批判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视野。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好公民,应塑造与其知识水平、智能水平相匹配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水平。这些都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应当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帮助学生构架起人文课程与职业工作之间的桥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众所周知,必修课程是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质量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则是照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个性发展需要而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必修课分量过重,学生只能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受到压抑。因此,增加选修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问题在于,选修课并非设置得越多越好。在那些教师与课程资源部很充裕、学术水平不高、课程管理欠佳的院校选修课的比例就不宜过大。高校选修课的设置必须掌握好以下原则:广博性,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平衡性,实现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必修课、限定性选秀课、任意性选修课之间的相互平衡;相关性,各种知识与课程之间应有机互补,避免给学生以片段、零散的知识;适应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生个人的需求。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高等教育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动向,或让学生深入社会和生产部门,以丰富社会经验,学习并应用实际知识,或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科研活动,加深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体上看,在我国,实践教学长期受到忽视。怀特海说得很妙:“事实上应用是知识的组成部分。因为所知事物的意义在于超出它们自身的各种关系中。因此,未被应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小心翼翼地保护一种大学,使其独立于周围世界各种活动之外,是扼杀兴趣、阻碍进步的最有效途径。独身不适于大学,它必须与行动结为伴侣。”②怀特海的论述当然已经超出了实践与理论关系这一范畴,但对我们正确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仍然大有启发。
  总之,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应正确处理专业与通识、共性与个性、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在学生、学科、社会三者之间追求最大限度的统一,寻求整体价值的融合,努力把人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进步贯穿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之中,让学生在一个“宽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中受益。
  注释:
  ① 博耶.美国大学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29.
  ②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3,931.
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