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试谈健全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机制(2)

崔跃武分享

  
  三、健全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机制
  
  (一)铸就校园精神,构建精神育人机制
  校园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形成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 方式。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以校训、理念、校风来体现。学生置身于校园之中,耳濡目染,日久天长,就会感染上 共同的风尚和气质。首先,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时代潮流,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积淀、选择、凝炼、形成自己独特的感 染力、凝聚力的理念、校训体系,陶冶和启示一代又一代学子。其次,塑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校风最 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而教风应是主导,学风是主体,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师生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 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应通过教师和管理者的具体行为把校园精神贯穿到日常教学 科研工作和细微言行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用远大理想鼓舞学生,用高尚情操激励学生,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甘于献身平凡的 三尺讲台,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再次,学校要把校园精神贯穿于各项活动和制度规范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学习的信念。通 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校园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影响学生,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 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在校园精神的熏陶、感化下,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 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二)优化校园环境,构建环境育人机制
  环境有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高校的环境要体现培育理想人才的目的,就要赋予其灵魂和功能。物质决定意识,环境塑造人。良好的富有 特色的、和谐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会起到了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熏陶,起到陶 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首先,学校所有的员工要增强环境育人的意识。学校的教职员工不仅要做好身教重于言教、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 环境来育人,一是有意识地美化物质环境,让每一座建筑都能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育人的意义;二是要重视学校软环境的影响意识,把校 园精神,科学的价值观与环境结合起来,赋予环境育人的功能,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理想的人。其次,挖掘新的教育资源。要根据环境 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人的变化的需求,要变静态的校园环境建筑附有动态的教育含义,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挖掘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校 园精神和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再次,营造环境育人氛 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 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如在合适的位置 张贴学校办学的理念、校训、科学家的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等,体现校园精神,严谨治学、勇攀高 峰的文化主题,使学生身处不同的功能区都能受到教育。
  (三)完善规章制度,构建管理育人机制
  广义的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各种管理规范,具有强制性,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的基本 规则,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还规范着人们的习惯
和意志,所以制度本身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制订好的制 度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手段。首先,制度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是制度之母。学校在制订制度时要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体现具 有自己的校园精神,突出学校的战略规划、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给制度以灵魂,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 、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和具体规定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培养全员的制度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制度不代表具有自动的育人 功能。学校要加大对师生员工制度意识的教育力度,领导、管理者、教师要对制度有深刻理解,首先被制度化,要有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 宣讲制度的意识、能力,要带头执行制度,主动营造用制度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把制度要求转化为全员的自觉育人意识。再次,奖惩及时 。奖惩的依据是人的行为结果的正确与否,是对人的行为活动的信息反馈,起到增强或消除某种行为的作用。奖励是对其行为的肯定,起 到强化、巩固、推广的作用,并可调动人的积极性。惩罚可消除或减弱不合学校规范的行为。学校对人的行为结果在它发生后要及时予以 奖励或惩罚,其效果明显,否则效果就会大大削弱。
  (四)注重人文关怀,构建情感育人机制
  高校的教育宗旨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假如没有情感的内涵,“德智体美”将是一句空话。从心理学的 角度来说,人的心理中知、情、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个体的“知”要外化为“行”,离不开“情”、 “意”因素的参 与。情感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是个体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规范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评价,从而产生认同、喜欢、 接纳或排斥、抵触等情绪。所以学校要努力创造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教育氛围。一是注重对教师的人文精神培 育。教师是育人的主人,教师的精神和情感是育人的关键,也决定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学校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业务 上引导,生活上体贴,精神上关爱,制订留人留心、激励等措施,注重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动力、干事创业的工作动力、求实求新的创新 动力、敬业爱生的精神动力、真诚奉献的情感动力激发,着力培养教师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爱校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使教师在愉悦中工作,在工作中关爱,让学生在仁爱环境中成长。二是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规范性要求 为基础,以情感教育为依托,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寓思想引导、情感开导、心理疏导、行为指导、美育辅导于学生道德教育。提高学 生情感认知水平,做到情知交融和情理通达,实现以理育情。以心理疏导为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自我调控的 引导,达到以意触情。坚持“三贴近”原则,以行为指导为主,注重互动感受和情感体验,教育和引导学生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和态度由 “情绪-情感-情操”的升华,实现以行固情。三是认真开展赋予校园精神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中蕴涵的自然 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格美等来唤起和培育学生向往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情感,实现以美唤情。
(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人的过程是一个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一个人在培养过程中所学的理论、行 为能力,甚至产生的疑问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离开实践检验就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价,离开了社会实践,再完美的理论知识也无法内化 成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当代大学生是在校园环境中长大的青年,缺少在社会实践磨炼意志培养健康心理的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增 强青年学生劳动观念和志愿服务精神,为他们找准社会位置,换位思考、认识自己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提供机会。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 导青年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激发报国责任心、社会责任感、成才自觉性,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 途径。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把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落到实处,要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好平台,投入必 要的人力、财力和精力,领导、管理者、教师要提高解决学生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提高解惑释疑的能力,增强学生实践活动 的效果。二是学生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学生实践活动多是学校进行安排的,理论上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来进行,但在 具体的过程中往往有不到位或不规范的现象,有名无实,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冯刚.文化的功能与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12-15.
  [2]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杨新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 王德广.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3):75-76.
  [5] 吴云志.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科学学报,2005,21(6):36-38.
  [6] 张世梅.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J].学习月刊,2006,7:88-89.
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