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试论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育的渗透(2)

刘欢分享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渗透文化教育
  除了在思想上,要加强文化教育的重视之外,至于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文化教育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呢?
  1、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妨从思维习惯的差异、词汇的内涵差异、礼仪习惯的差异、典故风俗等四个方面渗透文化教育。
  (1)思维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是重视整体性和综合性,西方人则相反,重视个体和分析。而且在宗教方面,中国人基本没有宗教意识,坚持天人合一,人和神是和谐统一的,西方则完全相反,宗教意识比较浓厚,人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人对神要绝对服从,顶礼膜拜。
  两种思维习惯不能说孰好孰坏,只能说两者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我们要跨文化地学好英语,必须首先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并且融合两种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英语文章的用词非常具体,例子也较多,显得有点琐碎凌乱,这大概都是由于西方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习惯所造成的。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和阅读英语文章时,应该要学会适应这种行文风格,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也要加强西方思维的训练,例如重视分析、重视个体等。
  (2)词汇的内涵差异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1972年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的学习中占有绝对地位。由于每个地方的文化背景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因而同一样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会有不同的认识,这就造就了词汇内涵具有差异性。
  以动物为例,不同的民族,赋予动物不同的文化含义。例如,喜鹊(magpie)在中国人的眼中它是“报喜之鸟”,但在苏格兰人眼里则把喜鹊代表“死亡”;龙(dragon)在中国代表着“尊贵”、“权威”、“王权”,而在英美国家则把它看作是“邪恶”的代名词。
  以人为例,中西方对某些人群的定义范围是不太一致的。例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这一个词,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等一切受过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其范围要比中国所指代的要小得多。
  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词汇,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文化乱套在别国身上,必须在理解词的文化内涵上下足功夫,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有关资料,研究其文化差异,切忌望文生义,闹出笑话出来。
  (3)礼仪习惯的差异
  文化教育肯定离不开西方礼仪习惯的了解和学习。掌握一定的礼仪习惯,是跨文化成功交际的必要前提。
  例如,英国人喜欢在见面时,谈论天气,经常地说“Lovely weather , isn’t it?”之类的话,我们无必要直接翻译出“好天气,是不是啊?”,而是根据英美的礼仪习惯,我们判断这是一句普通的见面问候语,可以翻译为“你好啊”。这种情况类似我们中国人见面一般会说“吃过了吗?”一样,说话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十分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没有,而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已。
  又例如,在宴会上,中国人喜欢推让、谦让,作为一种有礼貌的表现。英美人则不喜欢在餐桌上过分推让,否则会让人生厌,起到相反的效果。
  (4)典故风俗
  在英语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实际上饱含丰富文化内涵的短语,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出处,根本无法深刻地理解其含义。
  例如,“meet one’s Waterloo”表面意识是“遭遇滑铁卢”,要知道其内在含义必须要知道其源自一段历史故事。滑铁卢(Waterloo)是比利时中部的一个城市,1815年拿破仑军队在此大败,从而结束了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连续23年的战争。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 “惨遭失败、一败涂地”意思 。
  又例如“Judas kiss ”,直译为“犹大之吻”,该成语源自《圣经·新约》。耶稣带领十二门徒在犹太各地传道,深得人心,因而引起犹太教上层人物的嫉恨,他们想暗杀耶稣,耶稣的门徒犹大为了30 块银币出卖了耶稣,为了使捕捉耶稣人认出耶稣,犹大便以接吻为暗号,他吻谁,谁就是耶稣。因此,Judas kiss 就表示“伪善、不安好心”、“笑里藏刀”的意思。
  也有一些词语源自生活习惯或民间风俗。例如“honeymoon”(蜜月)一词出自德国古代条顿民族的 “抢婚”习俗。丈夫为了防止抢来的妻子被对方夺回去,就在新婚期间带着妻子隐居在外地,每日三餐都喝蜂蜜制作的饮料,一连30天,故称 “蜜月”,现在用来比喻初次或婚后的 “甜蜜时光”。
  2、渗透文化教育的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简单地罗列三种主要方式作为参考。
  (1)课前的背景介绍。
  在讲解每一篇文章之前,我们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该课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向学生进行补充介绍,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
  (2)中西文化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以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母语和外语的文化差异,渐渐地就形成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最终提高英语的水平。
  (3)运用多媒体手段。
  通过幻灯片、电影、录像等多媒体的形式,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外国风土人情、社会风俗的等,让异国情调生动轻松地融入学生的思维当中,从而加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这个问题还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限于水平有限,笔者搁笔于此,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金钏.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刘华.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的文化因素导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
  [5]姜涛.以文化为中心实施高级英语教学[J].外语学刊,1997(3).
2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