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素质研究(2)

高玉蓉 邓逢光分享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高校教师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1.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和国际视野。所谓“理念”是一种理性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理性认识、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也是人们在理性认识上的一种理想追求。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对教育活动的期望和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是从全球范围来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理想追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中,人们应注重观念更新和制度借鉴,把学校、学科和个人的发展放到国际参照系中进行比较和检验,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看待高等教育的功能、价值和作用,用国际性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和决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大胆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的高等教育理论、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国际教育惯例,使高等教育与国际政治和全球经济相互合作,彼此协调进而共同发展。要具备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首先应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意义:(1)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国际关系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对世界各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2)教育国际化促进我国国内教育和职业培训体制的改革,使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新需求;(3)教育国际化可以使我国获得所需的科学技术以对付全球性的现代高科技的挑战,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4)使教育成为赚取外汇的一个途径;(5)海外学生亲友到中国探访将促进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和旅游业的发展;(6)使我国学生和教师有丰富的国际经历,扩大视野,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7)吸收海外的优秀学生和学者,可提高我国学校的知名度;(8)通过教育国际化和职业培训,促进研究方面的使用、技术转让和经贸关系的发展;(9)提高我国在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的地位和作用;(10)我国在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国际援助有利于受援国对我国的了解,有利于我国长远的政治、经济及战略上的利益;(11)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亚洲,大大提高了我国同迅速发展中的亚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合作进程;(12)在我国的海外学生日后成为亚太地区国家领导人物时,将为我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带来极大益处,增进相互的了解和联系。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包括全球观念、开放观念、终身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创新观念以及竞争观念等。只有具有国际理念和国际视野的教师,才会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注重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动态的吸收和借鉴,才会主动有意识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2.能清醒地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民族特性。对高等教育民族化或个性化,余小波先生作了较全面的界定:“是在全球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日益频繁的高等教育国际交往过程中,维持国家高等教育的主体地位和教育主权,发扬本国优秀教育传统,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现象和过程。”它的主旨在于保持、维护、发扬本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高教主权和地位,以及优秀教育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制度等高教体系。不同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教育特色,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大潮中应该强化的思想观念。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在获取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糟粕。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作为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国际化而抛弃我国具有个性和民族特点的精髓,而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以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加速高等教育的国际融合,对外来文化、观念进行精心的鉴别、筛选和修正,使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采取双向交流、互补互利的原则,对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认真学习和推广,使我国高等教育成为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性大学,同时又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氛围中。
  3.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双语教学能力。大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大学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大学教师能将自身的渊博知识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和体现;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讲解清楚,易于理解;能够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互联网、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软件等);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如概念图、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合理运用教学基本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等)以及与学生和同事的沟通能力等都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表现。
  现代大学教师还应具备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开设双语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是西方发达国家为培养具有国际理解胸怀和能进行国际沟通、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了我国许多高校的课程改革中。开展双语教学,讲授国外原版教材,除必备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专业知识外,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其次,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本学科,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搜集信息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应用;再次,还应对相关的国际教育观念、外国文化、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国际的多元文化的因素对课程所产生的影响。
  4.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这是高校教师最具国际化特征的一项素质。对于面临WTO挑战的中国高等教育,只有更多地融入国际化环境中,才能借鉴和学习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方法,才能站在学科前沿与世界对话,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理解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作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高校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教育交流与合作就无法真正实现。要具备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高校教师首先要过语言关,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其次,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要有与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精神;最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优秀的因素可以借鉴,但在交往中能保持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他国的文化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途径
  1.培育共享交流的文化环境。在当今不断求新、求变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知识已不再是个人独立的探索,它的发展是世界各地学者和研究者共同推动的结果。我们应该学习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具体做法,该校提出了“无墙”文化:思维不设墙、观念不设墙、人才不设墙以及知识的发掘、转移和应用不设墙。跨越学术的疆界,开拓教育及研究疆域,积极营造一个不设疆界的教研环境。在各高校间,学校的信息、图书馆、实验室、教师、课程等都是共享的资源。各高校应制定详细的规则要求本校的教师出去交流,且设法聘请各种学术背景的人才来学校交流。交流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并从中获得合作的机会。
  2.丰富和创新培训内容,完善高校教师发展服务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形式主要有11 种,包括高级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助教进修班,岗前培训,社会实践,单科进修,短期研讨班和讲习班以及出国进修。大多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涉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只有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和骨干教师进修班等少数形式。课程涉及跨文化交流内容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参加培训的教师多数是新教师、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多为语言类教师。年轻教师以及低学历、低职称者迫切需要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实际上,所有在职教师都有发展的需要,都有面临观念更新、知识更新从而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需求。因此,增设有关跨文化理论的特别课程,各门学科都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并运用聘用、考核、评估等机制倡导教师的培训与进修,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3.加强职前培训。对毕业后有意从事高校教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其攻读学位期间进行师范教育教学知识培训,为日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准备高等教育学知识和基本的教学技法。毕业前进行师范实习,通过听老教师讲课、批改作业、答疑等形式初步掌握如何做好一位大学教师。加强新教师的培训,我国高校选拔教师历来注重学历和专业知识,大部分新教师未经教学技能的培训,为新教师开设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使其了解将要面对的工作对象、高等教育教学技能及规律,以及了解大学的功能。同时,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导师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导师,通过观摩课堂、教育叙事等方法,与教师开展讨论,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教材,丰富教学经验,起好“传帮带”作用。这些都应形成不变的制度,给予导师相应的工作量补贴是执行该项制度的有力保证。
2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