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招生多元化与个性化教育(2)
范康健分享
三、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对策
正因为多元化招生能为高校输送了不同特质的学生,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不仅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还应从高校定位、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入手实施个性化教育。
1.学校要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现代大学应该要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创造有利的条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高度集中的办学和管理体制下,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局面,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着很强的“趋同化”特征。高校只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实施个性化办学,首先要找准个性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不仅要培养各类学术精英,还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各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办学的内在条件,找准自身定位,挖掘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一流的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次要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针对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成长具有目的性和目标性。要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营造宽松的人才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环境,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最后要建立个性化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要突破以往的学科和专业界限,拓展课程内容,为学生以特有的方式组合知识、发展能力提供更广阔的课程平台。课程结构要实现多样化,提供灵活的课程组合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此外,还要增强课程形式的灵活性,减少课堂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性、活动性、操作性、自主性的课程和环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教师要实现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他们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大学教学中,教师仍普遍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类同化、模式化倾向严重,极大地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高,影响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自身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富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开创教学新思路,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高校应重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允许教师在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方面拥有一定自主权。鼓励与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师继续教育,提倡不同院校的教师经常互动交流。
3.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培育良好个性。个性化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去教育学生,但真正能够把学校教育内化为自觉行动的人只有学生自己,“教是为了不教”,唯有使学生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自我教育者,才能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要使学生在结合自身内在需要与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设想和规划,沿着自我发展的道路,发挥主体性,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由、自觉、自律地发展自我,塑造与培养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个性,这才是个性化教育所要追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