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

张丽萍分享

[摘要]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感恩之心也在持续淡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研究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和谐人格,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入手,探讨了和谐社会建设和大学生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而且也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坚守的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感恩意识,可以说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并不仅仅是培养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那么简单,更加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一种责任意识与自尊意识,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新境界。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正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要求,也是培养青年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为内容的一种人文教育形式。感恩教育不仅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而且也是以德报德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因此,感恩教育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感恩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离开了社会生活的参与其中,高校就没有了道德目标,也就缺少了目的。感恩教育应当在生活世界中去发现积极而丰富的德育内涵,在感恩中将德育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所以,回归生活就成了感恩教育的当然选择。二是感恩教育应当以生为本。感恩教育应当凸显出以生为本的内涵,将学生和教育的最终价值联系起来。在高校中开展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能够形成以人为本的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就是教育一定要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高度协调的良好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和谐社会建设和大学生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
  1.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整体所能起到的共同作用,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非常重要。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进而不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是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感恩教育不仅能激发出感恩的情感,而且能促进感恩意识的形成,也是引导大学生不断产生感恩情感,从而形成感恩意识,让感恩行为真正成为人和行为习惯。人自身可以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环节,也是社会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就是人的个性和谐,也就是人格之和谐。只有人实现了自身和谐,才会具有和谐的人格,才会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进而对他人与社会充满感恩,实现社会的最终和谐,唯有如此,和谐社会才能牢固地树立起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之下,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才能帮助大学生克服个人主义的倾向,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我发展的条件,从而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整体目标体系更好地融合起来,使其形成和谐的人格,为社会的总体和谐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与社会和他人都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恩教育能使他们更加懂得感恩,更加了解如何用感恩的心去报答于己有恩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际交往应当常怀感恩之心,能够让人心胸广阔,进而拥有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创造出心情舒畅的环境与氛围,而且能帮助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一旦大学生缺少了感恩意识,不但会造成人际关系冷漠和紧张,而且还会让人变得不愉快,从而产生了不良情绪,肯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影响到其健康成长。所以,强化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2.和谐社会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和谐社会的不断形成对于真正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和谐社会所展现的是一种既稳定,又有序,同时还充满活力的社会状态。在和谐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各子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能够逐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人的发展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的是感恩意识的培养,而感恩意识的培养则与大学生感恩教育紧密相关。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现能够成为必然。在和谐社会的形成过程之中,因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与全社会的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各子系统也都更为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通过政策的支持,让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拥有更为坚强的后盾;各高校也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为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组织教师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作出研究,使其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不断发展;大学生则要对感恩教育更为理解,并积极配合教师,以求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大学生感恩教育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产生,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实现能够提供前提与基础。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又能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真正能够实现。
  三、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中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轨与变型期,一些最为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的缺失之下遭受到严重的挑战。人们普遍不再自我关注,既不在意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独自获得幸福的道理。
  2.家庭教育中缺少大学生感恩教育
  大学生始终是家人所关注的中心。正所谓权利无限,而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所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已,一切都围绕着智能,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就事业为重要事务,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道德与感恩教育,忘记了怎样教育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人。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知道知恩图报,不会去感激与珍惜,不愿用自身的付出来回馈他人与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3.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
  各类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往往都拿一些高、大、全人物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大学生所崇尚的永远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反对身边的生活和小事缺乏足够的感受,因而体验不到感恩的感觉。所以,正因为教育系统未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种下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恩种子。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少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因而也就并不具备感恩之心。
  四、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弘扬优秀的感恩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讲求恩义与亲情,注重知恩图报,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许多充满感恩情怀的名篇佳句,至今仍然广泛流传。继承与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深厚的土壤。许多大学专门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推广,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与研读的同时,能够有更好的领悟。比如,通过让学生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谭》等传统的优秀书籍,并要求大学生认真探讨学习的体会,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感恩教育还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自身在道德发展之中的亲身体验,并在动态的过程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真切体验,主动养成较好的德行。德育就如同河流一样,越深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悟,能够避免那种空洞的说教,实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2.注重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院校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学教育之中,着力加强与渗透感恩教育。高校的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将德育摆在首位,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从而充分发挥出学校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并全面推进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一是要以课堂作为阵地。学生成长的各过程中所需吸收的精神营养——德育,最主要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供的。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唯有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健康成长发挥有效而持久的促进作用。二是以教材为切入点,将日常的学科教学渗透到感恩教育,尤其是应当在课程教学中编入一些反映感恩题材的内容,从而构建出感恩教育的情景,这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3.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努力创造与挖掘其中包含的教育因素,比如,可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与建筑布局等各类物质载体,将体现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及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与优良行为体现于其中,让大学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和建筑物诉说出感恩的美德。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之中,将知恩、谢恩和感恩等观念及行为渗透到其中,并利用健全而和谐的感恩制度文化,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引导、规范学生,并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其养成感恩习惯。要利用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及感恩节等节日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形成以感恩为荣,以忘恩为耻的良好舆论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感恩体验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重视强化感恩实践。一是必须将感恩教育和学校的公益性活动相互结合起来。公益性活动主要是指能让大家共同受益的无偿性群体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学雷锋活动、扶贫献爱心活动等。要在活动中彰显大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贡献大学生的力量,让其在活动中践行道德,在活动中体验奉献之甘苦。二是一定要将感恩教育和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要利用好寒暑假时间,引导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感受恩德与恩情,最终能够成为高品格的人才。
  5.努力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是关键性环节。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所以,高等学校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崇高使命,切实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特别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辅助性环节。人的成长可以说难以离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方式彼此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勤于自律,并以自身行为来影响子女,从而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社会教育是基础性环节。社会转型对现行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感恩教育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做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值得欣喜的是,如今社会舆论已开始意识到感恩意识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感恩教育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高等学校形成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大学生都能常怀感恩之心,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感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任江林.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7,(11).
  [3]梁吉霖.和谐社会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8,(2).
  [4]刘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陕西教育,2008,(2).
  [5]于钦波,刘欣.感恩教育:人生必修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