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育,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
王维新分享
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随着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了;再加上家长对学生在经济上的宽待,使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那么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有何对策呢?就这一问题我们做了如下调查研究:
一、成因分析
1.学生主观认识的偏激性或片面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地渗入了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地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地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2.家庭、社会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造成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教导的正确,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小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其家庭原因是:(1)家长过分溺爱,使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2)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使子女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3)父母管教方法粗暴,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4)不健康的家庭,使孩子产生了自卑和怨恨心。社会原因包括(1)社会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社会诱因的侵蚀。如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厅等,部分业主唯利是图,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社会上不良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2)不良书刊和影视、网络文化的影响。
3.学校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陈旧而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学校原因:(1)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行为规范的教育,由此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如:设立实验班、重点班,使学生失去心理平衡,甚至畸形发展。(2)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等。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没有充分了解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的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等。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误入歧途,其后果不言而喻。
二、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1.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教育
改革开放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文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有85%的学生家长为了经济发展,都出外打工,家中剩下老弱妇孺,学生在家中缺少家长的管教。这些留守儿童,在缺少家长管理之下,接触社会不良现象的机会更多,如果不加以引导,染上的陋习就越多,变得散漫、没有目的,更有甚者,想外出打工,不愿意读书。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社会、家庭的联系。
教师要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调查中发现有90%的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书信联系。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真实。
家访要言及其中的利弊,以学生的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地指出问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增强学习意识,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家长要有正确的指导方向。调查中发现有88%的家长认为:要关心子女,不任其自然发展,诚挚严肃,不过分宠爱,体贴关怀,不粗暴简单,公开合理,不歧视偏爱,统一要求,不各行其令,端庄正派,以身作则,和谐友爱,不互相欺凌,以小从严,防微杜渐,家庭规律化、制度化,耐心诱惑,耐心说服。
教师、家长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小学生年纪较小,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以后前途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方向。家庭方面:(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方面:要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工作,通过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开展道德、法制教育等加强教育。
2.强化班风、校风、学风建设
通过对学校班主任的调查,他们都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学生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与行为。为此,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从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的学生对同学的行为和班上发生的事情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教师把班上出现的好思想、好行为要明确加以肯定,并使得其延续和发展。坏事在班上得不到支持,就会被制止,遇到侵害班集体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学校就会批评。通过批评与表扬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舆论,具体措施有:第一,保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发扬积极因素;第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第三,明辨是非,给学生温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第五,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3)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4)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
(5)学校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要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规律,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团员群体”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可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一、成因分析
1.学生主观认识的偏激性或片面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地渗入了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地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地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2.家庭、社会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造成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教导的正确,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小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其家庭原因是:(1)家长过分溺爱,使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2)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使子女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3)父母管教方法粗暴,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4)不健康的家庭,使孩子产生了自卑和怨恨心。社会原因包括(1)社会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社会诱因的侵蚀。如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厅等,部分业主唯利是图,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社会上不良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2)不良书刊和影视、网络文化的影响。
3.学校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陈旧而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学校原因:(1)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行为规范的教育,由此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如:设立实验班、重点班,使学生失去心理平衡,甚至畸形发展。(2)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等。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没有充分了解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的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等。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误入歧途,其后果不言而喻。
二、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1.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教育
改革开放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文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有85%的学生家长为了经济发展,都出外打工,家中剩下老弱妇孺,学生在家中缺少家长的管教。这些留守儿童,在缺少家长管理之下,接触社会不良现象的机会更多,如果不加以引导,染上的陋习就越多,变得散漫、没有目的,更有甚者,想外出打工,不愿意读书。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社会、家庭的联系。
教师要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调查中发现有90%的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书信联系。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真实。
家访要言及其中的利弊,以学生的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地指出问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增强学习意识,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家长要有正确的指导方向。调查中发现有88%的家长认为:要关心子女,不任其自然发展,诚挚严肃,不过分宠爱,体贴关怀,不粗暴简单,公开合理,不歧视偏爱,统一要求,不各行其令,端庄正派,以身作则,和谐友爱,不互相欺凌,以小从严,防微杜渐,家庭规律化、制度化,耐心诱惑,耐心说服。
教师、家长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小学生年纪较小,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以后前途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方向。家庭方面:(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方面:要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工作,通过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开展道德、法制教育等加强教育。
2.强化班风、校风、学风建设
通过对学校班主任的调查,他们都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学生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与行为。为此,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从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的学生对同学的行为和班上发生的事情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教师把班上出现的好思想、好行为要明确加以肯定,并使得其延续和发展。坏事在班上得不到支持,就会被制止,遇到侵害班集体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学校就会批评。通过批评与表扬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舆论,具体措施有:第一,保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发扬积极因素;第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第三,明辨是非,给学生温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第五,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3)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4)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
(5)学校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要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规律,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团员群体”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可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