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基础教育>

让儿童阅读不再成为梦想(2)

瞿娜蓉分享

  二、分享困惑——探索儿童阅读交流课的个性张扬
  读一本书,有时候我们也可能用一种评论的口吻来发表对故事情节的困惑……我之所以强调“特定时空中的读书团体”,是因为不同团体对同一本书的认识有所不同,甚至同一群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重新讨论同一本书所得的结论都不会相同。
  ——艾登·钱伯斯
  一般认为,评论是一种经过专业训练的成人才能从事的活动,它不是天生的本领。而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分析评论最能让人对阅读倒胃口,所以很多老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鲜有采用全班评论的方式,生怕一不小心落入“应试”的怪圈,把学生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阅读兴趣给打消了。其实,儿童是天生的评论家,私下里,儿童总是对自己的意见和感觉轻描淡写,反而对朋友的观点非常感兴趣。他们分享彼此的信息,分享共同的困惑,其挑剔程度可不逊于成人鉴赏家。儿童阅读不是不要组织他们评论,而是要设计好话题,让每个人都能有话讲,有兴趣讲。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全新的认识和意外的发现,让人不禁感叹学生的潜力无限。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天上落下来的一片叶子》时发现,对于学生来说,安徒生的这篇童话语言虽然优美,但在理解时却并不浅显,尤其这是没有经过改编的译文读物,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阅读时存在很多困惑。那么寻找一个问题的交点,让学生们在交流中互相碰撞,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就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我就组织了这样一堂交流课,交流的话题是:在你眼中,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生认为它是美丽的,有的认为叶子是奇异的,有的则认为这片叶子是生命力强的。不管是哪种看法他们都从具体的文本中找到了依据,个性初步得到了体现。在此基础上,我又带着学生深入文本,站在文中各种人物的立场上去解读,让学生把自己假设为植物学家或是小女孩或是其他植物,从而体会不同人物对叶子的看法。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因为个体的不同,解读的结论也迥然不同,这体现着学生生活经验、阅读积累、情感态度的差异。通过阅读角度的变换,学生更能激发自己潜在的情感,再加上同伴的讨论,使他们触类旁通,叶子的形象在他们心中就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文学形象多了些人情味,多了些自己的痕迹。阅读因读书团体中的多元解读而变得个性张扬,这对他们今后的持续阅读大有裨益。
  三、分享关联性——探索儿童阅读创编课的童趣盎然
  通过发现书中各类元素的关联性,我们便可以释疑解难。这些元素包括语言的使用、情节的安排、事件的组合、角色的设计、象征意义等。
   ——艾登·钱伯斯
  说到创编,我们首先的反应就是让学生写作文,这是让学生最深恶痛绝的阅读关联。传统的读后感之类的阅读作文抹杀了学生的童真,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把儿童阅读推向了歧路,功利性太浓。
  孩子喜欢玩,我们的阅读为什么不可以玩呢?故事创编也是可以玩转起来的。我们班的孩子都已到了六年级,他们特别爱看校园小说,从《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再到杨红缨的系列小说,他们看得如痴如醉。他们从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为相似的情节而忽悲忽喜。其实,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我们往往冠以诸如“难忘的一件事” “我的同桌”之类让学生情趣缺乏的题目。于是,创编我们自己的班级小说便应运而生了。
  创编课最忌模式化、纯练习,那与应试作文课毫无区别,也会让孩子丧失创编下去的决心。我们班的班级小说从主人公的选择到各小组的组织安排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每周一次的创编课都让人惊喜连连,从他们起的小说题目你都难以想象这是普通学生的创作,像《QQ风云》《没有去成的梦想乐园》等文章更是蝉联班级排行榜好几周的榜首。
  在创编课中加入游戏的元素,是保持课堂童趣的有益尝试。比如,每周每组选送的创作故事交流完后,学生进行拉票演讲,再由学生现场投票评选,使他们在分享同学的创作的同时也分享过程的快乐。虽然事件进行了重新组合,角色经过了特别设计,但大家还是倍感亲切。文中的主人公、发生的事不正在我们班、我们身边上演吗?通过故事创编,学生对他们自己阅读的校园故事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语言的使用到情节的安排更能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从书中关联到书外的生活,阅读变得情趣盎然起来了。
  从导读课时的热情激扬到交流讨论时的闲话家常,再到课外延伸时的自由创编,儿童阅读经历着一种从独享、分享再到共享的过程。牵着孩子的手,共同分享美妙的阅读之旅,师生一起走进一个童心荡漾、诗意盎然的浪漫旅程,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默契与意会,那么让学生爱上阅读,就不再是我们的梦想。
2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