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发展研究学年论文
当水产生产蓬勃发展时会刺激和带动水产科学的发展,而水产科学的进步反过来也会促进水产生产的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产发展研究学年论文,供大家参考。
水产发展研究学年论文篇一
《 稻田鲤鱼养育探索 》
鲤鱼是淡水鱼的主要鱼种之一,饲养于河流、水田、淡水鱼塘等。是山区极易养殖的鱼类品种。鲤鱼的蛋白质含量高,味美,人体消化吸收率可达96%,并能供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D;每100g肉中含蛋白质17.6g、脂肪4.1g、钙50mg、磷204mg及多种维生素;鲤鱼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能很好的降低胆固醇,可以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等,一般人均可食用,多吃鱼可以健康长寿。田阳县土地总面积2394km2,其中耕地面积34万多hm2(水田16万hm2)。主要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三种地形。全县有大小河流12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3km,年径流量为9.987亿m3。田阳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8~22℃,降水量平均在1100~1350mm之间。给当地的水稻种植提供充分淡水水源,大部分水田一年四季均可蓄水,水稻在其生长期所形成的生态环境中的害虫等是鲤鱼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充分利用水稻田养殖鲤鱼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1养殖管理
1.1水田条件
养殖鲤鱼的水稻田的单块田块面积均在50m2以上,能蓄水高20cm以上,水源供给充足,排灌通顺,水质清新无污染。稻田内做好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加高加固田埂和开挖鱼沟,鱼函。田埂不牢固的田块必须做好加深、加固工作。水田的进水口、排水口宽度深度不宜太大,排水口宽度为1.2m左右为好,用水泥石头砌牢固,并安装两层竹箔,里面的一层较密;进水口也应安装栅栏以防鱼种逃逸。鱼沟开宽40cm,深35cm;鱼函的面积一般占总田面积的5%~8%左右,挖深1m,用石板,砖砌牢。鱼函主要是农事时用于鱼的暂时聚集,避暑等。
1.2鱼种放养(养殖密度)
鱼种放养时间因稻作季节和鱼种规格稍有区别,早、中稻田放养水花或夏花,可在整田或插秧后放养;如果放养3寸以上鱼种,须在秧苗返青后,主要是避免鱼种活动造成浮秧。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后都可以投放鱼种。双季稻田单养鲤鱼,每667m2可放养10000尾水花或者3寸鱼种200~250尾。放鱼时要注意水温差,即被运鱼的水温和稻田的水温高低不能大于3℃,否则容易死亡。
1.3水的调节
水的调节管理是稻田养鱼的重要一环,应该以稻为主。养鱼的稻田水位最好控制在10~20cm之间。稻田养鱼灌水调节可分为6个时期:即禾苗返青期,水淹过厢面4~5cm,利于活株返青;分蘖期:水位淹过厢面2cm,利于提高泥温分蘖,防杂草和夏旱;分蘖末期,沟内保持大半沟水,提高上株率;孕穗期,做到满沟水,利于水稻含苞;抽穗扬花期到成熟,沟内一直保持大半沟水,利于养根护叶;收获期,厢面以上4~5cm,利于鱼类觅食活动。平时要注意清理维修进出口的栅栏设备,若发现田埂倒塌和缺口,有漏洞情况,要及时修补堵漏。盛夏时期,水温有时候可达到35℃以上,要及时注入新水或者进行换水,调整温度。阴雨天要注意防止洪水漫过田埂,冲垮拦鱼设施,造成逃鱼损失。
1.4水稻田的日常管理
在养鱼稻田里合理用肥,既能使得水稻增产,也能培养水体中的生物,给鱼提供丰富的食物。施用化肥的数量和种类要合理,我们通常是以量少次多为宜。每667m2稻田使用尿素4.5~5kg或硫酸铵6~7kg,施过磷酸钙4~5kg,因为氨水对鱼类有杀伤力,通常不作追肥施用。追肥时,要排浅田水,使鱼集中在鱼沟或鱼函内,然后再施肥,所施的化肥被水稻和泥土吸收,再补水到正常深度。养鱼稻田中喷施农药时,一般选择对鱼类毒性小,使用方便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敌百虫、杀虫脒等。施药时要把握好药剂的量,一般一块田最好分两次以上施,让鱼能避开药毒。施用农药时,尽量要避开鱼、鱼沟和鱼函,减小农药直接与水位的接触面。施药中若发现有中毒死鱼,应该立即停止施用,并更换新水。
1.5鲤鱼收获、集中管理
单养鲤鱼,每667m2放养3寸鱼种200尾的,秋后收获时,平均尾重可达200g以上,每667m2产30~40kg。放养鲤鱼水花的,一般每667m2放养10000尾,可收获5~8cm鱼种2000~3000尾,这些鱼种均可留作来年的鱼种。捕鱼时,首先要缓慢地从排水口放水,让鱼随水流游到鱼沟或者鱼函里,然后用鱼网捕起,放在鱼篓或者木桶里。达到上市的鲤鱼即可上市,未达到上市的可暂时留在鱼函或者水池中,留到第二年放养。
2常见鲤鱼病害预防
鲤鱼发生疾病往往与饲养的环境,饲养的密度等有关。常见的疾病有:肠炎病、水霉病、鲤鱼出血病、鲤鱼鲤春病、鲤鱼白云病、竖鳞病、指环虫病等。稻田养鱼,因水浅环境变化大,水温和容氧变化快,对于鱼类生病后的治疗相对困难,因此,稻田养鱼要以防为主。鱼种来源要尽量避免病害发生地,鱼种放入稻田之前,必需对其进行浸洗消毒,不让病菌、寄生虫等随鱼种一起进入稻田。通常使用2.5%~3%的食盐水,或者用8ppm的硫酸铜,也可以用20ppm的高锰酸钾浸洗鱼种,然后用30ppm的漂白粉溶液泼洗鱼沟、鱼函。稻田里存在很多鱼类天敌,如水鸟、水蛇、水蜈蚣等,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防止鱼类受害,减少损失。
3经济效益
一般情况下,稻田可以给鲤鱼提供食物,鲤鱼可以迅速的生长,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鲤鱼的活动改善了田间的生物种群,鲤鱼的排泄物也有肥田作用,促进水稻健康生长,不降低产量。单养鲤鱼的稻田,3寸的夏花在秋后收获时,平均尾重可达200g,每667m2产约40~50kg;按市场价格计算,每667m2可产值约1500元;若是放养夏花10000尾,到秋后收获,可得2000~3000尾5~8cm的鱼苗,以每尾0.5元计算,即可折合人民币约1200元,或做鱼种可留作明年用。稻田养鲤鱼给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增收。
4小结与讨论
山区稻田养鲤鱼是通过人工控制,建立稻鱼共生,相互依存,达到增粮、增鱼、增收节约用地并发挥稻田最大负载力的一种生态农业。实践证明,山区稻田养鲤鱼不仅能充分利用稻田的有限水土资源,同时还可以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山区稻田养鲤鱼不仅让水稻产量增收,而且生产出高品质无公害鲤鱼,提高农民的收入。
水产发展研究学年论文篇二
《 水流速率对网箱养殖鲳鯵的影响 》
卵形鲳鯵隶属鲈形目,鲹科,鲳鲹属。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广东沿海渔民捕捞野生卵形鲳鯵苗在海水网箱进行人工驯化养殖,随着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的发展,卵形鲳鲹现已成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广泛养殖的一种经济鱼类。但在网箱规格、苗种规格、养殖密度、饲料和投喂技术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各养殖海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卵形鲳鯵在生长速度、饲料系数和产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影响卵形鲳鯵正常摄食与生长的环境因子有水温、流速、溶解氧、风浪和透明度。为此,在养殖海区相同养殖模式的条件下,探讨不同流速对网箱养殖卵形鲳鯵的影响,为规模化网箱养殖卵形鲳鯵中对养殖海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养殖水域和环境条件
养殖水域选择猴屿、火烧屿、马銮湾和鳄鱼屿4个海区。各海区水温、水流和盐度不同(表1)。
1.2苗种规格和饲料投喂
养殖卵形鲳鯵的苗种体重2~5g/尾,全长2.5~4.5cm/尾。马銮湾、火烧屿和猴屿的养殖时间为2000—2002年,鳄鱼屿为2003—2004年。在4个养殖海区中,养殖卵形鲳鯵均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其粗蛋白含量均为39%~56%、粗脂肪含量为4%~5%、赖氨酸含量为1.9%~2.5%。在同一养殖阶段各养殖海区所选用的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和赖氨酸的含量相同。第一养殖阶段为期30d,每日投喂5~6次(前期每日6次、后期每日5次)。第二养殖阶段为期180d,每日投喂3~4次(前期每日4次、后期每日3次)。
2结果
从养殖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海水流速的加快,卵形鲳鯵个体生长速度减慢、增重减少、网箱鱼总增重也减少,即养殖产量降低,而饲料系数反而增高(表2)。也就是说,网箱养殖卵形鲳鯵的效果与养殖海区海水的流速成反比,流速越快,养殖卵形鲳鯵的效果越差。
第一养殖阶段经30d养殖后,卵形鲳鯵个体增重最多的是马銮湾海区,其个体终末体重比初始鱼体重增加7.7倍,第二是火烧屿、增加6.7倍,第三是鳄鱼屿、增加4.1倍,个体增重最少的是猴屿、仅增加2.0倍;可见生长速度最快的是马銮海区养殖的卵形鲳鯵,分别比火烧屿快14.9%、比鳄鱼屿快63.6%、比猴屿快285.7%。鱼体总增重最多的也是马銮湾海区,分别是火烧屿的1.69倍、鳄鱼屿的2.2倍、猴屿的5.3倍。
第二养殖阶段是在第一养殖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养殖180d,在这期间卵形鲳鯵个体生长最快的还是马銮湾海区,分别比火烧屿快51.1%、比鳄鱼屿快134.7%、比猴屿快190.8%;鱼体总增重最多的也还是马銮湾海区,分别是火烧屿的1.7倍、鳄鱼屿的3.0倍、猴屿的4.0倍。马銮湾海区的卵形鲳鯵经7个月养殖,个体都达到商品鱼规格,可上市销售,火烧屿的卵形鲳鯵只有少部分达到商品鱼规格可上市销售,而鳄鱼屿和猴屿的卵形鲳鯵均达不到商品鱼规格,无法上市销售,必须延长养殖周期。养殖卵形鲳鯵饲料系数最低的是马銮湾海区,只有2.5,火烧屿、鳄鱼屿和猴屿的饲料系数分别比马銮湾海区高出20.0%、52.0%和80.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銮湾海区养殖的卵形鲳鯵生长速度最快、产量最高(鱼体增重最多)、商品鱼上市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养殖周期最短,也就是养殖效果最好;其次是火烧屿、鳄鱼屿第三、猴屿最差。4个养殖海区的水域环境条件,除海水流速不同外,其他如水温、盐度等都基本相同,养殖方式也都相同。4个养殖海区中,流速最慢的是马銮湾海区5~15cm/s,其次是火烧屿15~25cm/s,第三是鳄鱼屿15~30cm/s,流速最快的是猴屿35cm/s以上。也就是说,养殖海区的海水流速越快,卵形鲳鯵的生长速度越慢、产量越低、饲料系数越高,养殖周期越长,养殖效果也就越差。
3讨论
3.1海水流速对卵形鲳鯵的生长速度有较大的影响
马銮湾海区海水的流速最慢,只有5~15cm/s,其次是火烧屿15~25cm/s、第三是鳄鱼屿15~30cm/s、海水流速最快的是猴屿达35cm/s以上,而卵形鲳鯵个体增长最快的是马銮湾海区,个体生长最慢的是海水流速最快的猴屿、不到马銮湾海区的35%。这可能是由于海水流速过快,卵形鲳鯵不得不消耗大量的能量以维持自身稳定和摄食、活动等,也造成饲料的转化率降低,从而影响到卵形鲳鯵的生长率。
3.2海水流速越快,养殖卵形鲳鯵的饲料系数越高
在这四个养殖海区中,饲料系数最高的是海水流速达35cm/s以上的猴屿,比海水流速仅为5~15cm/s的马銮湾海区高出80%,单饲料成本就要增加80%。主要原因是饲料转化率低,以及海水流速过快,饲料流失多、利用率低等造成的。在同等流速下,要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要采取少量多投:即在日总投喂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每天的投喂次数而减少每次的投喂量,以尽量减少由于海水流速过快而造成饲料流失。
3.3海水流速对网箱养殖卵形鲳鯵的产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海水流速的加快,卵形鲳鯵的生长速度减慢,当然其产量也就随着降低。海水流速最慢的马銮湾海区,卵形鲳鯵经7个月养殖,其箱鱼净增重达到265000~344500g,比火烧屿海区高出0.7倍、比鳄鱼屿海区高出2倍、比海水流速高达35cm/s以上的猴屿高出3倍。
3.4网箱养殖卵形鲳鯵最佳环境水流
通过对养殖结果的分析,海水流速在5~15cm/s范围内是饲养卵形鲳鯵的最佳环境水流,这与杨洪志等[1]提出的卵形鲳鯵饲养环境水流为12~16cm/s相近;海水流速在30cm/s以上的区域,不适宜卵形鲳鯵的饲养。
3.5水温对网箱养殖卵形鲳鯵的影响
在养殖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总结了水温对养殖卵形鲳鯵的影响,当水温低于18℃时,卵形鲳鯵摄食量减少2/3;水温低于16℃时摄食量减少4/5;当水温降到9℃以下时,其摄食活动极少;水温骤降到6℃时,卵形鲳鯵会受冻而死亡。
有关水产发展研究学年论文推荐:
3.生态学论文范文
4.生态学论文范文
5.农村发展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