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都市型工业网的形成和发展(2)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区域新的财富创造机制、推进产城融合、协同共进的必然选择。
●世界著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
都市型工业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从纽约、东京、巴黎、中国香港等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看,都市型工业在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城市功能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慈溪而言,依托良好的基础优势,加快原有老工业园区功能更新,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功能的“能性”、 “能级”和“能位”,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发展空间,具有战略意义。
一、都市型工业的内涵和特点
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以都市区独特的要素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符合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特点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具有较高附加值、高技能劳动密集型、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等特点的工业门类。
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二元结构”,既有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又有现代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都市型工业一般要求企业具备“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快速反应能力,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但都市型工业大多从城市的原有产业升级转型而来,使其兼有传统与现代特征。以温州制鞋工业为例,生产领域引入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IMS),适应高端定制消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服务的生产组织要求,同时,又存在简单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适应大规模服务。二是以都市区特有的资源为依托。都市型工业的需求对象大多数是中心城区的消费群体,需要即时将制成品推向市场,要求企业接近市场,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上获取优势,一般在商业中心或CBD附近集聚。三是具有典型的马歇尔式集群特征。都市型工业有接近信息技术等知识要素的需要,对地域邻近性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倾向于在中心城区集聚,以形成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成为产业集群,但在生产资料方面的投人相对较少,通常以小型、轻型、高科技消费类竞争性行业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强调产业联系和企业间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地方植性和网络效应,存在“耐心资本”,有长期的增长和良好的就业。四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和资金技术密集相结合。中心城区的地价较高,且空间狭小,要求都市型工业企业以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依靠外部规模经济获取竞争力。都市区较高的生活成本和较高客户需求品味要求都市型工业转向生产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以适应现代消费需求。五是以零散型产业为主。零散型产业是指有许多企业在进行竞争,没有任何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存在于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中,在服务业、零售业、“创造性的”行业等领域十分普遍。
二、国际大城市都市型工业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世界著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1.纽约的都市型工业
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该市的都市型工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长期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纽约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也充分体现出来,体现在制造业向印刷出版业、服装业的集聚以及这些产业在中心区的集聚上。其中服装业、出版业、食品制造业是纽约都市型工业的龙头,在该市工业发展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其他如化妆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也是纽约都市型工业的重要部门。纽约的都市型工业发展特点如下:(1)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不仅表现在产业部门内,还表现在区域的聚集上。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面积仅约60平方公里,仅占纽约市区面积的7.59%,却集中了75%以上的销售额和60%以上的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内部看,1984年曼哈顿地区的服装业、印刷出版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82000人和8300人,占该地区的制造业就业人口的68%,而两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整个纽约同行业从业人数的69%和88%。两大产业在区域的聚集性可见一斑。(2)都市型工业处于高端环节。以服装业为例,纽约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时装设计非常发达。针对高附加值、个性化、时尚化的时装消费,整个纽约有近8000人在从事设计、模特、摄像和广告宣传工作。仅在曼哈顿区就有超过5100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和8个服装专业学校,其中服装技术学院(FTI)在校生达12000人,是世界最大的服装专业学校。(3)吸纳了相当比例的就业人数。2004年纽约印刷出版、食品饮料、服装、家具等都市型工业部门就业人数超过30万人,占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34%。(4)政府在发展都市型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纽约服装业普遍存在缺乏技术培训和技术提高的问题,纽约市政府于1984年成立纽约服装工业发展局,以提高服装生产者的竞争力、质量控制和迅速反应的能力,此外它还与美国国家发展局一起每年拨款40万美元,在唐人街建立了纽约第一家技术培训中心,每年至少为500人提供技术保障、培训、教育以及管理协助。
2.巴黎的都市型工业
巴黎的重工业不发达,而以精品制造作为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其服装业和化妆品制造业(尤其是香水制造业)是精品业中的佼佼者。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印刷出版业是巴黎都市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黎都市型工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呈现区域聚集的特征。例如,法国的服装业一直兴旺发达,引领着世界时装的潮流,是法国现代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巴黎是法国服装业最集中的城市,全市约有二千七百家制衣工厂,服装业的就业人数占该行业总就业人数的85%。(2)中小型企业是主要的产业形态。服装皮革业、印刷出版业主要以中小型工厂为主, 10人以下的企业数约占90%;家具制造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3人, 10人以下企业占95%,整个行业没有50人以上的企业;就是在日化用品业这样大中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 10人以下的企业也占了68%。(3)就业人员素质较高。就业人员素质较高这一点在整个巴黎大区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体现。1999年工业行业所有职工中,拥有一定资质、资格的人数比例接近70%,技术型职工的比例接近50%。
3.东京的都市型工业
作为日本最大都市的东京,一直走在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前列。二战以来,东京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以机械、钢铁、化工为主的重工业阶段,食品、纺织、印刷、金属和钢铁等多部门共同发展阶段和电气机械、出版印刷、食品和化工为主的制造业三个发展阶段。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以集聚为特征的出版印刷等都市型产业逐渐成为东京第二产业的支柱。2000年,印刷出版业从业人员占整个制造业的26.5%,产值占28.9%,是东京的第一制造业。在制造业向都市型工业集聚的过程中,东京也出现了类似于纽约的现象:都市型工业向中心区的集聚。在东京被称为“都心三区”的千代田、中央区、港区三个区,聚集3005家出版印刷工厂,其工厂数、就业人数、产值和附加价值分别占全东京的21.74%、36.76%、41.87%和47.32%,占都心三区制造业的相关比重分别高达75.07%、86.91%、92.88%和94.58%。
4.中国香港的都市型工业
中国香港是以发展转口贸易起步的城市。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香港开始发展都市型工业,制定了纺织业、制衣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香港开始了工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在成衣、纺织、首饰、印刷等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电子电器和塑料等新兴工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大规模迁往中国内地及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现在,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主要以服装业、珠宝首饰业、印刷业、电子业、钟表业和玩具业为主。中国香港的都市型工业中,中小企业始终占主导地位。雇员人数在50人以下的中、小型工厂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从1951年到1995年,中国香港制造业中,中小型工厂的比重从79.7%增长到95.9%。目前,印刷业已晋身为中国香港五大工业之一,并已发展成为世界排行第四的印刷品供应中心,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印刷品出口亦成为中国香港十大出口产品之一。2000年,全港有印刷厂及相关的公司4904家,雇员44181人,出口值为45.78亿港元。从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产业集群效应突出。中国香港的服装业、印刷业、玩具业和珠宝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2)产业快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中国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信息灵通,能够很快地了解世界产业的变化态势,因而能够尽快地跟踪国际先进的装备水平,通过快速折旧,提升劳动生产率,保证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竞争力。(3)追求动态比较优势,随着环境变化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配置其价值增值活动。早期中国香港相对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与地区存在着劳动力成本低廉、获取资源渠道广泛且方便的优势,因而在塑料花、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许多产业的生产与加工开始大量向内地转移,在中国香港只保留一部分核心业务如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等。因为目前中国内地的劳动力价格在整个世界上来说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中国香港依靠产业转移使其都市型工业获得一种动态的资源比较优势。(4)完全的市场导向。中国香港是一个贸易自由港,但人口密集,因而中国香港的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进入国际市场。正是这种完全市场导向、完全国际导向使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天然形成了最适合激烈竞争的运作方式。
三、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经验总结
通过以上各大城市的经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城市制造业的衰落是一种必然,但制造业并不会完全萎缩,而是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这一点在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1.都市型工业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等一批现代都市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都市型工业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2.都市型工业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作为新兴的现代都市制造业,在本文研究的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从巴黎2004年制造业中各行业的就业人数来看,吸纳就业人数排在前五位的行业,都市型工业占了3个,其中印刷出版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5%。纽约的服装纺织业、印刷包装业、食品饮料业等都市型工业吸纳了制造业中1/3以上的就业人数。
3.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是都市型工业中重要的城市功能产业。在各城市都市型工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各个城市均有其发展较快的行业,而服装、食品和印刷业作为与都市生活需求密不可分的产业占据了重要地位。一般呈现为服装、印刷和食品等两三个行业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特色都市产业集群和较完整产业链,带动了整个城市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4.产业发展呈现区域集聚特征,高增值性业务和制造业业务分别向城市中心和郊区聚集。从世界大都市的都市型工业的结构来看,排在前几位的大多是印刷和服装业,这和大都市特有的环境是紧密联系的。首先,大都市信息密集,城市运行节奏快,而信息的传递除了网络,很大一部分还是通过报纸之类有形的载体来实现的。大都市密集的总部机构需要印刷各种文件,熙熙攘攘的人流也是各种印刷品的直接购买者。而且,出版印刷业的地均产出较高,水电消耗不大,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据测算,印刷出版业的地均产出系数是金属制品业的4倍;耗水系数是输送机械业的1/28,电气机械业的1/7,正好能适应都市地价高昂、水电资源稀缺的特点,因此印刷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呈现向市中心集聚的趋势。服装具有时尚性强的特点,大都市的文化和创新氛围有利于这种创新活动的开展,经常举行的时装展览和展示也是一种推销和交流活动。而且,服装的更新换代很快,为了让最新的设计能够尽快转变成产品,服装设计师通常倾向于就近寻找服装生产商,因而促进了服装工业在都市的聚集,服装设计主要集中于中心区,纺织和制造大多集中于城市的郊区。根据对食品工业绩效的测算,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为0.97,饮料制造业规模效应为1.29,烟草加工业为2. 33。从整体上看,食品工业属于规模效应比较显著的行业,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利润。而大都市土地资源有限且价格昂贵,不太适合大规模生产,所以食品工业在都市的中心区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分布上表现为向郊区集中的趋势。
5.中小企业是都市型工业的主要企业形态。都市型工业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数的都市型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反应迅速,能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的生产,而且越是在繁华的地方生存下来的企业,越是具有创新和小批量生产的特点。为了消除地价不断上涨的压力,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组织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分工合作更加细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世纪90年代后还在向着新型的知识产业综合体转变,依靠中小企业的专业分工和技术创新来应对土地资源的不足。这一点对于我市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6.政府规划、引导和扶持极大地促进了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在以上几个城市的都市型工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对重点行业采取了在政策、资金和行业服务上给予扶持的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主要做三件事:一是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本地区都市型工业行业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如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就邀请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对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发展进行调查,提出咨询意见。二是根据已确定的发展思路及目标,通过两条途径来加以实施。一条途径是通过立法和制定经济政策,加以宏观调控,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大量社会中介组织(如财团法人式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来贯彻政府意图,政府对这些组织拨给经费,授予职能。三是通过财税审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监督。就中国而言这需要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改革发展、转换职能中逐步完成。借鉴国际经验,我市应该做好编制都市型工业相关细分行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工作,在发展都市型工业、进行产业定位时都应有新概念、新思路、新突破。
看了城区都市型工业网的形成和发展的人还看:
4.世界上最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