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传统文化>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

秋梅分享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2

  论中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着手,通过研究对比中西服饰的色彩搭配、纹样运用、以及形神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中西服饰文化不同之根源,并根据国际形势预测中西服饰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西传统服饰;比较;色彩;纹样;文化意味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哲学背景不同,导致了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服饰文化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这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有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色彩关系、纹样形式以及各自形神文化的分析和比较,剖析该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寻找其相同关系和其规律性。

  一、中西色彩审美中的文化等级对比

  自早期人类有能力从自然界中提炼出色彩颜料之始,色彩就一直在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在各民族的精神活动史中,色彩的发展伴随朝代的更迭,被赋予了多重的隐喻与象征,因此在这里就色彩在中西文化中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文化意味进行探讨,显著的表现等级尊卑的方面。

  (一)色彩在中国的所表现出的等级尊卑

  色彩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色彩有严格的区分,不同服饰的色彩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黄色在中国不仅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意味,而且还是古代的帝王之色,代表大地和高贵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性。中国古代帝王的服饰以黄色为重其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首先,与黄帝的称号有关。按照阴阳五行学说,黄帝是统治东、南、西、北四方的最高统治者。因为黄帝处在中央,即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帝即地,对黄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黄土崇拜的延伸。其次,黄色乃中和之色,黄与“中”是融合的,因此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之色。黄龙是皇帝的徽记,皇帝出巡用黄旗,包印绶用黄色织物。黄色意味着高贵、意味着权力。

  周代, 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冠服制度,天子、诸侯、大夫、士在祭祀、上朝、田猎、婚丧、会客、出兵等场合用不同颜色、服饰、款式的衣裳、头冠和足履。夏代尚黑、殷代尚白、周代尚赤。孔子把色彩分为正色、杂色、美色、恶色,这些颜色不能随便混淆,如同君臣、父子有严格的界线一样。他认为纯正的颜色是君子礼服的色:“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二)色彩表示等级在西方的民族中也很突出

  古罗马时期官服的色彩和边饰,在表示阶级上亦有严格的规定:皇帝和凯旋将军的公服,用紫地金线;贵族、僧侣和大臣的服装为白色,饰以紫色的边缘;女性服装平日用橙红色或其它杂色,色调以明朗、华丽为主,紫色只限于上层社会的妇女使用。服装的颜色在古罗马还是区分职业的标志:如哲学家的服装是紫色的,神学家的服装是黑色的,医生的服装是绿色的,占卜者服装为白色,平民阶层的服装只能用土色或本色的织物。

  二、中西传统服饰纹样的对比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区分东西方传统服饰纹样:

  (一)东方传统服饰纹样以线造型,而西方传统服饰纹样则以面造型

  东方传统服饰纹样的造型脱胎于传统绘画艺术的纹样,沿袭了传统绘画中以线为主的造型特点。不钟情于对自然的模仿,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例如变形变色,摒弃色彩关系、透视关系,采用散点透视等,用宏观的方法概括,以微观的形式加强,使装饰图案变得充实、丰富、完美。由于西方服饰纹样是以对自然的模仿为主,所以其艺术效果重点在于逼真的程度。物象的明暗、色彩、体积、空间及物象之间的结构关系等因素都被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达到立体、逼真的写实效果。西方5世纪前后,以《半人半马肯陶洛斯・儿童及水果篮》 为主题的毛圈织物肩挂, 其主色为古典样式经常使用的黑紫,点缀色采用红紫、橙、黄、绿、海蓝等。由于水果在鲜艳的红色中留白,立刻具有了立体感和强烈的感染力,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通过色彩秩序。

  (二)东方传统服饰纹样是意境的表现性,而西方传统服饰纹样是物质的再现性

  东方传统服饰纹样是设计者根据创意和对物象的感受,借助外在的艺术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纹样就成为了寄托创作者情感的媒介,所以东方传统服饰纹样在题材、造型、用色等方面都与西方存在差异。比如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中常出现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它们成为人格道德精神的载体。它们自身的植物特性恰好符合某种人格精神,如竹之劲节、梅之清白、兰之高洁、菊之傲骨,这直接颂扬了中国人共同崇尚的人格精神。

  西方对传统服饰纹样的要求,往往偏重于物质再现性。作为装饰用途的纹样而言,自然中凡是符合西方传统审美情趣的物象都可用作服饰纹样的范本,而评价纹样的标准就是它的逼真程度。另外,西方传统面料的设计师许多都是著名的画家,毫无疑问,他们的绘画风格自然会注入到面料图案设计当中去。这也是西方传统服饰纹样趋向物质而非精神、趋向再现而非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西传统服饰形神文化对比

  西方服饰重“形”而中国服饰重“神”,这种不同,深深根植于中西方不同的宇宙自然精神、哲学思想以及不同的艺术观中。可以说中国服饰文化对于精神内涵的敬仰与西方服饰文化对于人本主义的推崇是造成这种审美理念不同的渊源所在。

  (一)中国的文化结构是以儒、道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重神上而轻形下的特征,中国的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而精神体悟最高境界则是界,通过一草一木去体味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达到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本体的“人”注重此精神,人外在的服饰更是忘我精神的外在物化的直接表现,是这种精神的载体。因此,中国服饰重内涵和重寓意。因此,在中国人看来,服饰并不单纯是服饰,它是人们道德伦理、精神需求等的外在的一种表述途径。表现在外形上是一种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较多运用喻意较强的装饰。

  (二)西方的宇宙自然精神是“主客二分”,人是主体,是世界的主宰,自然是客体,是外在于人的存在物。主体要征服、支配客体,一切以人为中心。因此西方服饰从一开始就追求外形上的美,竭力塑造女性的“S”形曲线,并为此不惜代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对诸神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主神宙斯、太阳神阿波罗,亦或是智慧之神雅典娜,他们可以具有自私、贪婪、嫉妒等一切人类品行上的缺点,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拥有人类所渴望拥有的完美无缺的人体美。

  四、结语

  经过以上传统服饰元素分析,不同的民族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主体性格、心理素质、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及其审美观念和艺术理想等,近几个世纪中西服饰各具特色,又相互贯穿,尤其表现在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机遇与危机极其相似,审美意识与生活习性逐渐接近,中西服饰文化各元素之间相互汇聚、推波助澜,促使整个服饰文化发展迅猛之势,这也是中西服饰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姚尔畅.绘画颜料与色彩指南[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2 .

  [2]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美】麦克康纳尔.人类行为心理学[M].李维编译.福建科技出版社,1989.

  [5]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6]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7]龚晓嵘.中西服饰形神文化之比较[J].装饰,2005.

猜你喜欢:

35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