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高级职称论文范文分享
目前,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高级职称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浅析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及特点
相较于传统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学习者所能够得到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题或者研究项目,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自己去寻找材料和分析问题。研究性学习最终并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某个概念,某方面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自我研究的过程来积累经验,能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再提炼,从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形成新思路。这种学习方式也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再是传授者,而是指导者,整个过程只需要老师提供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以及一定的指导帮助。现在很多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多种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但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法的根本区别之处就在于“研究”二字。
既然称之为“研究”,那么就应该有研究性的内容,这一点的实现需要较强大的资料库,学生要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来自己找寻所需要的资料,加以整合处理之后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对已有技术的再利用,同时又有可能出现技术创新。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等特点。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所提出问题,自我寻找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依靠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来发现并解决问题;自主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也是与传统教育方式最大的区别之处。
自主命题、自我研究、自我解决、自我评价,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身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寻找的材料也不一定是经过加工的理论知识,知识来源具有最大程度的广泛性;学习的过程才是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内容,通过研究学会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储备。
2.现阶段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抽象、灵活思维能力。计算机语言严密性很强,需要按照严格的序列和规则来进行设计。程序设计的过程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在初期的学习中,无法找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来更加直观的认识计算机程序。此外,计算机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会书本知识,不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那就完全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现在很多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都已经明显的出现了这些问题,总结起来问题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过于落后
现在很多教师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上依然是照本宣科,根据这节课所需要讲授的计算机语法,拿几个编程实例进行语法规则的讲授验证。很多学生一堂课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听懂了老师所讲的这几个例子,稍微变换一下内容,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甚至不知道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是同一个知识点。这种只是语法层面上的教学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2)教学方法依然比较传统
传统教学方式只关注单个的知识点,按照教材设计的内容逐个讲解个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所能够实现的最佳教学效果就是学生对于单个的计算机语法掌握的很好,但想要让他们利用这些语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却不可能。因为实际中的问题不可能只涉及到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计算机语法,它需要学生能够将多种语法综合使用,以最佳的结合方式来快速简便的解决这些问题。
(3)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多媒体授课是当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课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授课的负担,能够更加形象的给学生展示具体操作过程。但过分的依赖于课件教学,往往会因为授课速度控制上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难以跟上课堂节奏,影响课堂授课效果。
3.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研究性学习准备工作
因为研究性学习过程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开展,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倘若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相关的理论知识毫无了解,那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更是无从下手。所以,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还是有一定必要性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在学期中间或者末尾阶段开展,以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教材,方便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语法知识。为了改变枯燥的语法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方向,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实例讲解,既紧扣学校教学大纲,又联系实际应用。实例要选取与教学内容联系最为紧密的核心实例,比教材所提供的简短例题更具有说服力,逐步讲解各个知识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强大的资料库做基础,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当中,肯定会碰见很多书本上没有涉及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额外的学习资料,以辅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譬如,加强校园电子图书库以及图书馆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理论性学习资料,学校还要注重与软件企业的合作。很多情况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难以自我通过寻找资料来解决,但他们可以通过与老师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依靠他们的教学和工作经验来快速简便的解决复杂问题。
(3)成立专项课题小组
学校要对教师申请相关项目工作给予各种软硬件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项目课题。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自己所申请的项目课题,结合相应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专项课题小组,分配项目课题中一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部分,让他们去相互协作完成。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关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协作能力。项目课题完成之后,给予专项课题小组一定的奖励,满足学生内心的成就感。
浅谈计算机软件的深度开发应用问题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计算机使用的统一整体。因此,计算机资源应该既考虑硬件资源又考虑软件资源。软件资源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维护计算机的软件,如自检程序、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是主要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软件,如学习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等。从功能上可以认为软件是利用计算机本身提供的逻辑功能,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简化或代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工作环境。因此,不论是支撑计算机工作还是支持用户应用的程序都是软件。在20 世纪 50、60 年代人们是基于手工方式进行软件开发的,人们认为计算机软件就是程序。随着使用化、商品化、通用化、大型化软件的开发,软件设计者逐渐感到要有一定规范的文档以保证程序从设计、调试到运行的成功。这样,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认为软件不仅是程序还包括开发、使用、维护这些程序所需要的一切文档。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从软件工程的概念上更为全面地给软件定义为:计算机程序、实现此程序功能所采用的方法、规则以及与其关联的文档和在计算机上运行它所需要的数据都是计算机软件。
1 软件工程的概念
1.1 “软件工程”概念提出
20 世纪 50、60 年代开发大型系统软件用手工方式进行,其生产效率低、出错率高。这种状态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软件生产的需要,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a。软件复杂性飞速增长;b。软件成本高;c。开发周期长;d。维护工作量大。即出现了“软件危机”现象。为了摆脱软件生产的这种局面, 在 1968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软件工程”这个概念。
软件工程是开发和维护软件的规范化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处理工程问题(如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等)一样的方法处理软件生产的全过程。为了指导这种软件生产的整个过程,产生了软件工程学。
1.2 什么是软件工程学
软件工程学是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当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指导软件的开发,以达到利用较少的投资获得高质量软件产品的目的科学。
软件工程学既是边缘学科,又是一种综合性学科。它包括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人体工程学和心理学等。
2 软件工程的发展
软件工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程序设计时代、软件时代、软件工程时代。
2.1 软件开发的三个阶段
前面讲过用软件工程的方式生产软件的过程类似于机械、建筑工程生产产品的过程。如一个建筑工程(如立交桥、宾馆大厦等)从开始到结束,经历设计、施工和验收三个阶段。软件产品的生产也要经过定义、开发、维护的软件开发三个阶段。
2.2 软件工程与其他工程科学不同之处
从上面建筑工程与软件二种产品开发阶段比较,可以看出:a.建筑工程流程图中,设计蓝图产生之后,往下的每一步没有回溯问题。但在软件开发工程中,每一步都可能经历不只一次的修改和适应的回溯问题。b.软件交付使用后,还有一个运行维护问题,如运行后发现有隐藏错误、运行环境有变化、用户要求的变更等。
3 应用软件开发方法
一个大型的应用软件、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大型仿真训练软件等,需要多人共同完成。为保证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质量,必须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和原则,采用软件的开发方法,使用软件工程提供的图示工具,组织软件人员协调一致地完成设计与开发任务。
现应用的软件开发方法主要有三种:软件生命周期法、原型化方法、自动形式的系统开发方法。
3.1 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方法是从时间角度对软件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有严格的标准(前一阶段的结束就是后一阶段的开始。标准就是每个阶段都应该交出高质量的文档。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六个时期,即六个阶段。
3.2 原型化方法
传统的生命周期法的理论基础较为严密。一般说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定义或预先说明,并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在系统的开发初期就要对整个的功能和信息需求做出全面、准确而深刻地认定。
通常用户给出概括性的软件目标而无法描述详细的输入、处理或输出需求。而软件开发人员也可能尚未确定处理算法的效果、操作系统的适用性及即将使用的人机界面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对事务只有边干边认识,原型化方法就是基于这一主导思想。
3.3 原型的三种形态
3.3.1纸上原型。这种纸张和墨水的模型解释了软件上的一些特征。
3.3.2工作原型。制作所需软件中的一部分功能,让其在计算机上执行,可使用户和开发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即将被开发的程序。
3.3.3现有原型。利用一个可运行的现成程序,完成所需功能的部分或全部,但是有一部分必须在新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改善。
3.4 原型法开发过程
利用原型法开发软件大致经过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阶段、建造原始系统阶段、用户和开发人员的评审阶段、开发人员修改系统阶段。
3.5 自动形式的系统开发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采用第四代技术(4GT)包含的大量软件开发工具,使软件开发者只需说明软件所要实现的内容,而不必说明如何去实现。4GT软件工具根据系统要求确定规范,进行分析,自动设计,自动编码。
结束语
在软件工程中,不应武断地选择某种方法,应当由应用特性来决定所要采用的方法。往往采用以上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可加快软件开发的进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