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电视电影>

中国电影参考论文(2)

秋梅分享

  中国电影参考论文篇2

  浅谈中国电影中的若干意象

  在中国电影的镜头中,有着许多独特的意象构造,它们深受佛教 文化的影响而体现出了浓浓的佛味和禅趣。一种是如寒雪、幽林、曲径、空山、扁舟一类能营造出古典淡雅的审美意境,寄托了创造者清高闲适的审美理想;另一种则是如晨钟暮鼓、油灯、莲花、寺庙、经幡、嘛呢轮、哈达等专属于佛教文化的富于宗教含义的意象,它们大量充斥于中国电影的画面中,既极大地丰富了镜语的表现力,也使得中国电影难得地呈现出了一定的宗教意味。这在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度里确实难能可贵。下面笔者挑选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来加以具体分析:

  一、冷月

  很少有民族象中国人这样对月亮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在 艺术作品中将这种感情加以诗意的呈现。可以说,是月亮的皎皎光辉映照了中国的美学世界。月圆如轮,月弯如牙,月的境界,清冷,神秘,无限幽远。月是佛教中无比重要的一个意象。甚至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国家的名字也与月亮有着直接的关联。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中写道:“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照!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在中国佛教中,月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直观喻象,象征着本体佛性。永嘉玄觉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永嘉证道歌》)佛家著名的著作《指月录)就是以手指比喻借以证悟的法门。而月亮就是如如不动的清静法体。有关月亮的最著名的一个比喻我们可以在《大涅槃经》卷九《如来性品》中看到:‘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忠实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复次善男子譬如满月,一切皆现,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泽水中若井若池若盆,一切皆现。””’经中认为,月本无圆缺,是人由于自身肉眼的局限性和被物所遮挡,才误以为月亮有变化。其实月亮所比喻的如来佛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净不垢的。

  除了本体的比喻。禅门中人也最喜用月来描绘明心见性后不可言说的境界。比如禅宗灯录中记载。唐代宝积寺的一个和尚描绘自己得道后的境界:‘决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另外一个僧人解释这种境界:‘鸞倚雪巢犹可辨,光吞万象事难明。””可见,一轮冷月当空,正是佛家的无可分别而又朗照十方的自在境界。

  禅镜就是诗境。月亮这一美好的禅镜对中国艺术的创作影响深远。不论在 文学作品还是在画作中。可以说无月无以成诗情无以成画意。著名的如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筒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至于禅师们以月来谈佛论道,寄托雅意,那就更是屡见不鲜了。如法演的《送仁禅者》云:“白云岩上月,太平松下影。深夜秋风生,都成一片境。”(《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二《黄梅山东山(法)演和尚语录》)比如三平禅师有颂云:‘害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祖堂集)卷五艾三平和尚》)”’

  在中国电影中,月的意象也是俯拾即是。在追求传统美学风格的作品中,月是体现诤晴画意最好的手段,可谓无月无相思;在有关佛教题材的作品中,月更是作者阐释佛理,挥发佛趣的最好工具,可谓有月方有禅。学者刘书亮在 总结谢晋电影时发现了一个创作规律,那就是“白天叙事,夜里抒情;闹中叙事,静中抒情”。僻静单纯的空间非夜色莫属,而月亮又是夜晚最美的主角。以月光为光源,便可营造出白天所不具备的特殊意境效果。这点连明代的张大复也深谙其道,他在《梅花草堂笔淡》里写道:‘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圆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静;金碧之彩,批之则醇;惨悴之容,乘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藐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木生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在电影的光影世界中,这种‘能移世界’的月色更是被运用的出神人化。曝光控制技术和照明手段的利用,可以使得景物在月光下呈现出单纯化洁净化的审美效果。比如被学者经常提起的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中‘扫街’的场景中,白天的世态纷杂、众声喧哗都隐没在黑暗之中,小镇的青石板街道在月光这一假定光源中被纯化和强化,形成了一个宁静、空灵的“良知的乐园”。

  营造意境的大师无不是利用月亮的能手,蔡楚生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将月亮的意象反复运用,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空里,月亮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但相同的是,月亮都成了创造意境的最好手段。

  在佛教题材影片中,月亮的出现就不仅仅是出于美学氛围的考虑,它充满了强烈的宗教意味。比如《一轮明月)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轨己影片,片名本身就用明月的形象象征了传主高蹈清洁的人格和超凡脱俗、圆融无碍的佛门境界。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生前为弘一法师一生的题词便是:‘‘x尽奇珍供肚眼,一轮明月耀天心。”在片中几次出现的月亮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导演的创作宗旨。其中一处是描写叔同成长时,池塘中一弯月,镜头慢摇,主人公已经长大,琴声不变,时空已经悄悄转换。另外一处是李叔同出家前夕与妻子在:一个房间内,两人分坐在床的两侧,李叔同告诉妻子要出家的决定。这时房间是黑的。从窗外躬进一束月光,照亮了李叔同的身体。月光是蓝色的冷光源,在大面积的黑色中尤其显眼,既使画面风格宁静素朴,也很好的象征了李叔同此时欲冲破红尘、奔向净土的心境。影片最后的画面是,已近老年的弘一法师乘小船,在满是油灯的湖上前行。前方远处一轮明月悬于半天,光辉皎洁,照彻大干世界。令观众再一次感受到了弘一法师那如月亮般光辉灿烂的人生。 二、寒雪

  世界各个民族的^都喜欢雪。雪白,雪净,雪能荡涤尘埃,雪能净化躁气。在中国,雪更是被赋予了 哲学的眼光和宗教的意味。 西国高祖就说:‘雪山喻大涅槃。”比如有位僧人问道于镇州的万寿大和尚:‘如何是迦叶上行衣?”万寿回答说:,鹤飞千点雪,云锁万重山。”又有僧问:‘什么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回答:‘雪落茫茫。”“雪是白的,“白茫茫一片好干净’,因此雪又是无的,是空的。而在这一片虚无之中,又不是一无所有,一个灵动的心灵世界蕴含其中,这又非常符合禅宗的‘真空生妙有’的理论。

  中国诗人喜欢吟雪。在雪中,诗人 体会着永恒的宁静,性情的怡然。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白居易的‘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司空曙的“闭门空有雪,看竹永无人”,这些咏雪诗,无不 是诗人内心清静孤往世界的真实写照。

  中国画家喜欢画雪,中国的导演也是喜欢对雪浓墨重彩,不惜镜头。《早春二月》中,萧涧秋首次去文嫂家,导演便安排在一个雪天。当萧涧秋准备帮助文嫂的愿望实现后,在回家的路上,镜头特别展示了洁净雅素的雪国世界。白雪皑皑如此清新如此干净,正象征了萧涧秋纯洁善良的心灵。在台湾导演李行的《秋决》中对雪景的 应用很是经典。莲儿两次去牢房帮助阔家恶少裴刚都是在雪天。第一次是怀着对养母的感恩之心而去,第二次则是为了去拯救裴刚尚未完全泯灭的灵魂而去。因此当莲儿第二次去时,一身洁白,纯洁的宛若圣女,慈悲的就像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而凄凉的牢房大院也被漫天大雪装点成了一片玉洁冰清,仿佛是一个雪国世界。

  正是对雪国世界的向往,中国的电影创造者愿意将镜头对着那莽莽苍苍的雪域高原。《静静的玛尼石)雪景中的寺庙俨然是毫无装饰的本色世界;《鹰笛天缘》正是在莽莽风雪中诉说了关于轮回和救赎的故事;《云水谣》也将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的一处背景放在雪域,象征了爱情的纯洁美好。

  和中国电影不同,其他国家电影中的冰雪冷世界,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往往体现着一种粗粝的暴力美学,昭示着人心的冷漠和残酷。比如李安拍摄的好莱坞风格的电影《冰风暴》中,天寒地冻和冰天雪地预示了在混乱的性观念的困扰下,美国普通家庭的濒临破碎以及伦理的冻结和崩溃。冰雪甚至直接参与了叙事,邻家男孩就是死于冰雪引起的电击。这场降临在感恩节夜晚的冰风暴更像是一场报应和天谴。而在科恩兄弟的《雪花膏离奇命案》则把拍摄地定在美国中西部的冰天雪地中,那漫天的大雪为暴力的滋生提供了最好的场所。人与冰雪世界的关系不像中国电影中呈现的那样体现出一种融合,反而令人感到压抑、无助。这部影片里的冰雪世界就象征了片中反面人物阴暗残暴的内心世界。

  而在与中国影像风格相近的日本电影中,雪也与超然怡然的超越晴怀无关,更多的是体现了幽玄之美,甚至指向死亡。如在今村昌平导演的《楢山节考》的片尾,阿玲婆被背到槽山上准备丢弃时,天上飘起了大片大片的雪花。阿玲婆则在大雪纷飞中静静的等待着死亡的降临。这时的雪没有一丝一毫的诗意,反而令观众仿佛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三、净水

  “冰”的意象在中国电影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或波涛滚滚,或水光潋滟,或大江东去,或小溪欢漾,‘冰:’与“山”一同构成了充满东方审美特征的山水意境,并负载了一定的 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内涵。在道教中,水被比喻为上德者的人格,水性温柔,水处于卑下位置,水能滋润万物,这些特征被道家推崇为最完善的人格。《道德经》中说:‘工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DtA2_所恶,故几与道。””’,水被老子推崇到了几近于道的崇高位置。在佛教中,则有祛病除疾的大悲水,有醍醐灌顶的甘露水。在平素的佛像供养乃至佛教密宗里十分神秘庄严的坛城前,水都是不可或缺的供养品。水的清净圣洁在佛家被誉为心性和妙法。《无量义经》云:‘鯽口水,能洗垢秽。”《金光明经》云:‘夏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凉法水,以灭是火√’在佛经中,甘露法水比喻为涅槃之法,永生之法。‘为大众说甘露净泼’(《法华经,药草喻品》)。佛法就像甘甜的清泉,为众生洗去烦晒,带来寂灭和快乐。‘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画影视,水这一意象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含义。在青年导演张扬的电影《洗澡》中,水的宗教意味被表现得淋漓至尽。<洗澡肼的是:丧偶的老刘开了一辈子的澡堂,他有两个儿子,大明在深圳 工作,二明是个傻子,跟他生活在澡堂子。大明以为父亲生病,从深州回到家里,父亲和傻弟弟的工作生活已经让他十分不习惯了,就在他要买机票返回深圳时,父亲病故了,他只好暂时留下来照顾弟弟和澡堂子。影片的最后是澡堂子被政府拆除,大明带着二明回深州了。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但其中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撞、人伦亲情的矛盾纠缠非常动人。尤其是里面关于水的隐喻比比皆是,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水的一系列象征。

  澡堂子就像一个慰藉^灵魂的乐园,各仑,^等均在这里匣s息。那些晅沐的老人躺在水里的舒服姿态,让人想到了母亲温暖的子宫;傻子二明在澡堂子里舒展自如,戏水的镜头lLM齬帕冰中傻子竟也00赤子:般天差河爱;顾客张金浩与妻子常年不和,TRL臣自己还患上了阳痿,他的这些危机竟然也是在澡堂子的水里得到消融化解。更有意思的是fQ醃韵容峻常在澡堂于里边淋浴边高歌《我的太阳九可是只要闭掉水阀门,他{甕卜句歌词也唱不出来。以至后来他在广场演出时也站在舞台上失声,这时傻子二咐拿眷叱杉L头浇向他,他的歌声瞰口源源不断的水一样倾泻而出。在这些片段里,水利旦供^去除污瘉茚争身体,还无疑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除了生活中水的场景外,电影还加入了由老刘讲给儿子的有关水的故事:在西藏高原,一个老奶奶带着她的孙女要步行到很远的圣湖去洗澡。她们转着经筒,磕着大头,艰苦虔诚的洗浴之路宛然是一种朝拜,充满了佛教意味。此处仓00堵的意图却十分明显,在他看来,洗浴是一个神圣的宗教仪式,水则是帮助完洲义式的圣物。

  水如此神圣,人们x,lTK的祈祷和寻找也就充满了宗教感。陈凯歌的《黄土地》中,五百个农民光着膀子,跪在地上,唱着虔诚的求雨歌,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吴天明的《老井》中,水无疑是民族赖以升息繁衍的源泉,也是冲洗尘垢、净化灵魂的圣水妙汤。

  电影^熱衷于哟霸咖另外一个原因是,空气会被雨水净化,画面中有了雨,不但色调柔和清新,还会浸丽水中的景物呈现出一定的光感,所谓‘纽呵梱勛范光’。霍硅起的作品《暖濺緹在‘凭边丝南细如憋’中展开叙事,使得影片呈现了迷^的降隋画意。

猜你喜欢:

3263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