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类型的论文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型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型的论文篇1
浅析电影《霸王别姬》镜头语言下的影视叙事
一、电影《霸王别姬》的主要内容
《霸王别姬》讲述京剧的故事,著名导演陈凯歌巧妙借用《霸王别姬》将电影回归到经典的叙事层面。在影片中,两个主角师兄蝶衣和师弟小楼是从小到大一起成长起来的,长大后的他们一起演绎《霸王别姬》,并且在整个京城非常有名,此后他们约定要演一辈子京剧。但后来的小楼娶了妓女菊仙,此后师兄弟二人关系决裂并且不再合作。在“”中,段小楼在造反派的威逼下,师兄弟二人互相揭发罪行,小楼的妻子最终经受不了刺激选择自尽。经过11年打倒_后,这对师兄弟终于重归舞台,最后一次唱响曾经誉满京城的《霸王别姬》。
二、《霸王别姬》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时间
电影《霸王别姬》从历史述说的叙事角度出发,把戏剧舞台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采用它―他者的叙述方式,采用“镜像+字幕”的故事外的叙事方式。影片故事的表层结构讲述了程蝶衣段小楼菊仙的三角关系。
影片以倒叙结构作为影片的开始,以时间顺序作为叙事线索。影片中的时间节点反映出历史背景与意义,影片最开始的字幕时间是1977年,而“”的结束时间是1976年,所以设定1977年是告诉我们“”已结束的影片背景。而后影片倒叙至故事的起始时间1924年的北平,时处北洋政府时期。这时出现关键人物程蝶衣的母亲艳红。此时的女性着装应很保守,而艳红的装扮妩媚,并且嫖客的一句“臭婊子”让我们了解艳红的身份――妓女。而后时间推至1937七七事变前夕, 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有规避历史的嫌疑。这时也是师兄弟二人合作最紧密,唱戏的高潮时期。而后是1945年日本投降到1948年是国民政府离开大陆之前,北平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下,这时师兄弟二人决裂,不再同台。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到1966年北京“”前夕,是电影发展的高潮,经典表现了人物命运与历史时代紧密相连。影片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标注是11年后,又回到影片开篇的时间1977年。
三、镜头语言中《霸王别姬》影像叙事的色彩分析
在影视创作中光与色是并存的,把它们单独研究的理由是影视色彩不仅仅是客观人和物体的自然特征,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叙说的功能。
电影中京剧表演的形式感和华美的服装与舞台给影片以视觉上的支撑,从而建立起绚丽虚幻、充满高度假设性的诸多场景。影片的摄影师顾长卫从用色彩入手来烘托画面情绪,可谓自成一家。电影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人物情境采用不同的色彩基调,影片一开始主人公进入戏班就采用了黑白为主的色彩基调,目的是为了展示幽深长远的回忆,同时也暗示了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使人感到压抑。而后在程蝶衣与袁四爷讨剑的戏中,影片出现蓝色的画面,蓝色给人以清冷幽寂的感觉,画面衬托着人物的内心,表现出程蝶衣内心的痛苦与无助。在那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花满楼相亲戏中,大红色调铺天盖地,几乎要点燃整个荧幕,这是影片中最具有视觉张力的戏份,给人带来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将程蝶衣和袁四爷扮装调戏的场面与清寡阴抑的调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上淡淡的放烟效果,展现了华美迷离的色调。影片将色彩与人物的命运相结合,很容易融于整个叙事环节之中,引起观众的情感上的共鸣,形成了特别的视觉风格。在整部片子当中,色彩的变幻反差不仅具有构成视觉的功能,同时也展现了作为叙述者的叙述与组织功能。
四、影像叙事的符号学分析《霸王别姬》
电影里经常出现的表达方式,就是镜子,透过镜子拍摄人物。由于镜子当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东西,都是得不到的东西。有一个镜头是袁四爷转过身去,透过镜子看虞姬,为什么是透过镜子呢?因为那里面映着的,是让他恍惚了的虞姬,虚无缥缈的虞姬。在小楼和菊仙成婚的那儿晚,菊仙一个人对着镜子自言自语“不要在唱戏了,过着太平日子,生个大胖小子,一下得两,够了。”对着镜子,那里面映着的。是菊仙对未来婚姻虚幻的想象,未来设定的那么好,可这都是菊仙一个人对着镜子幸福的想象。影片结局,程蝶衣在经历那么多风风雨雨之后,却在最后安定的时候选择了结束生命。把微小的个体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么再伟大也是很渺小的。这部电影在历史的细节上挖掘得很细腻,情感也很丰富,对于中国的变迁表现得也很棒。
五、结语
影片《霸王别姬》的成功,可以看出导演陈凯歌对故事、人物的把握及叙述的成熟,可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追寻与发掘。影片呈现出特殊的变幻大时代背景下,透过个体来表现历史,透过历史塑造人物。电影阐释了京剧的辉煌,探及了人性的巅峰;也讲述了京剧的衰老,步入人生的低谷。在情感最为饱满丰沛的时刻,我们仿佛和程蝶衣一起经历跌落万丈深渊的恐惧和绝望。在那些美丽的戏服化为熊熊烈火的时候,我们同程蝶衣一起心碎成灰。作为具有诗人气质的陈凯歌导演,在影片里呈现出对人生、对人性、对文化、对生命所进行的深刻反思与探究,自觉化的文化视角和具有明显的忧患意识则构成了陈凯歌的影片与众不同的特征与风格。
电影类型的论文篇2
浅析经典IP《西游记》在当下中国电影中应用的原因
近来论及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一个常被提及的关键词,即“IP”。另外还有随之而衍生出的“超级IP”,“经典IP”等等。IP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称,IP电影就是具有知识产权的电影,这些电影通常根据小说、音乐、游戏、话剧、舞台剧等改编而成,而“超级IP”则是指深受大众喜爱、传播范围广、流行时间较长的作品。本文将引用“经典IP”这一名称,用来特指那些流传时间久、文化积淀深、被演绎多次却经久不衰、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绝对可以称作是影视剧的“经典IP”。在中国的电影史上,《西游记》算是为数不多的一直被改编的经典IP,其中对当下西游电影影响最深广的当属1995年上映的《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以其颠覆性、反传统的解构和演绎为西游故事的改编开辟了新的领域。近年来,在电影《大话西游》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情癫大圣》、《西游降魔篇》、《大圣归来》、《大闹天宫》等影片。孙悟空是中国猴文化的代表,而2016年正是中国的猴年,这更是为西游题材的电影筹备及上映增添了一大助力。元旦前夕上映的《万万没想到之西游篇》拉开了2016年西游系列电影的序幕,此外还有将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其他正在筹备或拍摄中的影片,共多达十几部。如此多的西游电影,令人不禁感叹《西游记》究竟有何种魅力,使得其故事在荧幕上经久不息?本文将对此做出分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IP转化为电影需要具备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这个IP与电影的媒介属性是否匹配”。就《西游记》本身而言,故事的题材和艺术手法非常适合用电影来表达。《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魔,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西天取经共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一个小故事,可自成一个单元,有很强的故事性,给电影的文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师徒四人的性格色彩既鲜明也具有多面性,可塑空间较大,因此电影在对IP的改编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和表现。如在文本中的孙悟空身上,结合了人性和兽性,使得这个形象既有猴子的顽劣也闪耀着人性中的善,借助猴子天性热爱自由的性格特色,来发挥其为了自由而反抗的精神,最后历经重重磨难,孙悟空逐渐由兽性向人性靠拢,完成了修心的过程。另外,神魔题材一直是电影青睐的对象。由于形象和场景的虚构性,电影在表现这些元素时,会各有特色。《西游记》中浓厚的魔幻色彩,极具画面感,神仙诸佛、妖魔精怪、斗法比武都具有很强的可视性。而这也不仅仅是一部虚构的浪漫主义小说,虽然《西游记》中人物和情节都是超现实的,但故事在发展中也在影射着现实。这种现实和虚幻相交织的特点,能够在电影的创作中得到很大的发挥。
由此可见,《西游记》在电影的改编中是非常占优势的,但是这也并不足以说明影视中的“西游现象”。经典的一大特点是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并能与当下的环境相融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西游记》是中国的经典,在被改编的过程中,它表现出了对电影的发展趋势和当下环境良好的适应性。
IP本身就有商品的含义,因此IP电影的发展会越来越多的展露其商业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IP的可持续开发使以此为根据的IP电影具有极大的商业开发潜力。《西游记》文本采用了直线叙事与环状叙事的结构,主线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中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并且在取经之前,师徒四人都各有遭遇,这些都可单独成为一个故事,作为系列电影开发。同时,《西游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并且是中国古典名著中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每一段故事严肃中又不失轻松幽默,这与大众的审美趣味趋向一致,容易接受也不会轻易产生厌倦。当下已进入数字化观影时代,相应的电影制作的技术、拍摄手段在不断地更新进步,《西游记》以其神魔题材尤其适用于展现电影技术的更新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观众对于电影的消费。
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华语电影的票房长期受到欧美电影票房的威胁,甚至有一段时间,华语电影备受冷落。相对于美国好莱坞已有的许多成功IP电影,中国的IP电影开发尚在初始阶段,如何通过IP电影的开发来彰显中国特色是摆在当下中国电影人面前的问题。《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名著之一,承载了中国的文化意蕴,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而对于经典IP的改编又必然加入了当下流行的元素、融入了当代中国人对于经典的理解,能够将传统与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诉求通过电影来传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