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

秋梅分享

  中国民间美术取材的文化内涵,出发点是受农耕生活实践影响的中华民族宇宙观和人生观,相信人类世界与宇宙天地根本地契合于“道”。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1

  论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民间美术是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乡土艺术、炕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源于人们的原始崇拜、民俗节令等活动,并在民俗活动中被传承,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生活的载体,与民俗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没有民间艺术就没有劳动者的生活。像大年三十贴门神,供人们祝福新年,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一年一更新。在一年里层层叠叠、代代相传。所以民间美术的研究领域较为宽广,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1 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史发展的动力

  民俗是外来词。即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学问。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文字艺术(包括民间美术)是同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更形象地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并通过民间美术与其他民间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中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民间习俗文化。这种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民间美术造型总是贯穿其中。许多民间美术造型直接来源于民俗活动,如风筝的制作,据民俗学者的研究,它就来源于民间的避疫祛灾的民俗活动。人有病或灾,便把这人的灾病写在风筝上放飞天空,然后将拉线割断,任其飞去,象征灾病的随风消失,制作精美的民间风筝艺术品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在每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核心《易经》中讲到:“阴阳相合,生命生生不息。”

  那么人类“生存与繁衍意识与阴阳相合、相生,通天的基本哲学观念是一个统一体”,人类对生命的崇拜以及生命的永生意识是永恒的。民俗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表现各异,从而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区域性,时代性的特点,民间美术受区域的限制在形式、品种上有不同的风格表现,如北方的剪纸简洁粗犷,而南方的剪纸都是繁复细腻。天津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力求生动逼真,风格精致,而河南浚县泥塑则力求抽象和夸张,风格粗犷。其他品类中同样存在质朴与秀丽、个性与程式、诙谐与庄重等艺术风格的差异。

  民俗生活观念影响民间美术的造型。民俗生活观念具有集体性的特征,是集体意识的结晶。黄遵宪(1848~1905)曾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博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题:“生存繁衍”、“求吉纳福”、“功名利禄”等在民间美术造型中都能得到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俗形形色色,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就产生于这些民俗活动中。

  数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长期挣扎于生活的最底层,充满了对人生的希冀以及对幸福的执着追求。他们祈求一年到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渴望老人长命百岁、儿孙满堂、家庭和顺、生活幸福,在一系列宗教信仰、婚丧寿诞等民俗活动中,集中体现着人们对生命繁衍、欢乐、圆满、幸福的良好祝愿。人们以自娱自乐的形式,丢掉一切烦恼,祈愿美好生活。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观花灯,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得以充分展现、交流和发展。周而复始的岁时节令和由生到死的人生礼仪,给民间美术造型赋予了血液和生命,纵横交错地织成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民间美术作品因此充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民间美术就是民俗活动或民俗文化的一种有机构成,是民俗文化的物化与载体,它本身就已成为一种民俗。

  2 民间美术丰富了民俗文化

  在中国漫长稳定的农耕文化形态中,民间美术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它本身,它已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情感基础,成为民众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祈求生存繁衍、吉祥平安的重要 心理依托。民间 美术渗透到民间习俗的各个层面,充实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情境;也可以说许多民俗活动,因有民间美术而丰富了内容,扩大了影响。从总体来看,它是紧紧围绕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造和 发展的。

  民间剪纸、年画、墙头画、门相画、檐画、炕画、床头雕刻等等都是围绕住的方面,并依靠各种居住形式和 建筑格局而发挥民间的创造才能的。民间的印染、织绣 艺术离开穿着服饰、枕被帐帘,几乎无法表现。陶纹釉画、编织雕楼,离开民间日常生活用具,其展现的程度也会受到限制。饮食用具、缝纫的针担线盏,以及婚嫁喜寿用品,无不与家庭食住的需要相 联系。其美学价值正寓于实用价值之中,这种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结合,正是民间美术创作的一大特色。

  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传承性,民间美术从古到今,世代相传,它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改造和发展,并且留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它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 社会所需要中不断地进行创作。就剪纸这一民间美术表现形式来说,它大多是某 一家族的女长者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美术行为,是一种土生土长的 文化现象,并且在农闲时传给下一代。她传授的不只是民间剪纸的表现技巧、造型特点,更多的却是这一较为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地生活中的风俗时令、人生礼仪。所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都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在民众中代代传承。可以说民间美术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文化,它还最为真实而又形象生动地记载着民间习俗,展示、维系和丰富着民俗文化,并为民俗文化活动增添亮丽的色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和领会到鲜明浓郁的中国情调和东方韵味。

  3 结束语

  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间美术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们与多方面的民俗文化活动紧密地联系着,是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得以视觉显现的形象元素。不难看出,一方面民俗文化产生了民间美术,并制约着它的发展;另一方面民俗活动以民间美术为表现形式,反过来也传承、延续和强化着民俗文化,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2

  试论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民间美术作品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关键词:现状 发展 创新

  民间美术是属于劳动者的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创作,并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是我国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从历史上看,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从现代来看,民间美术则是相对于专业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它在各族人民中产生、流传、发展,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术家们所吸取。

  二、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底蕴丰富,是我国文化与艺术的巨大宝库。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民间美术便不断发展演变,虽然历经时世变迁,但是他仍然得到很好的传承且不断得到繁荣壮大,然而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不断改变,他蕴藏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主要有绘画类,如年画、版画、农民画、灯笼画等;雕塑类,如泥塑、面塑、石雕等;玩具类,如泥玩具、纸玩具、陶瓷玩具等;刺绣染织类,如蜡染、土布印染、刺绣等;服饰类,如民族服饰、嫁衣、绣花鞋垫等;家具器皿类,如日用陶瓷、木器、竹器、漆器等;编织类,如草编、竹编、柳条编等,还有很多其他的种类。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把民间美术视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并且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着。

  三、民间美术的分类及其特点

  1.民间美术的分类。

  从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民间美术可分为八大类别。即:①衣饰器用;②环境装点;③节令风物;④人生礼仪;⑤抒情纪念;⑥儿童玩具;⑦文体用品;⑧劳动工具。这些切近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有些甚至就是生活本身的许多民间美术类型,他们相互关联又各具特点。

  2.民间美术的特点。

  在上述民间美术的分类中,我们看到民间美术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因此,对于民间美术特点的认识,就要从多方面多视角去审视去把握。从民间美术分布的地方来审视,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民间美术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四、如何发展和创新民间美术

  1、搜集、整理、发掘传统民间美术精品,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学术研究。

  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搜集、整理、开发及学术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建立一座专门的民间美术博物馆,系统地收藏民间美术精品,为全国的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应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从民艺学、民俗学等层面入手,研究民间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传播方式与存在环境,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对濒临消失的民间美术品类的抢救、保护、搜集与整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

  2、加强民间美术与市场的联系,使民间美术的商业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充分体现。

  民间美术处在艺术、生产、生活的交汇处,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民间美术工艺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民间美术工艺产品的市场开发纳入我省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中来,在旅游景区开拓民间美术工艺品市场,不但可以达到旅游产业与民间美术工艺品产业的“双赢”,而且对我省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民间美术传承体系。

  千百年来,在以“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封建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民间美术传播体系,极大限制了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交流。因此,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民间美术,使之融入现代生活,就必须建立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传承体系,培育民间美术生存的新环境。笔者认为,应将民间美术教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中来。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意韵、图腾样式及表现形式都是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流传下来的,对艺术设计及专业创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在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中小学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还可以使学生从小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抓教育的同时,要保护好民间老艺人,发掘民间美术流传歌诀,广开民间美术传播途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

  总之,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民间美术,它的审美思想、造物原则、造型方法极大的丰富了现代中国的美术发展。在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图形、色彩、式样等局部的、典型的采用,就是找到了传统审美与现代意念的契合。让我们继续努力把民间美术的优秀文化同现代先进思想融合起来,创造出更好的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来。

猜你喜欢:

    35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