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探讨论文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社会稳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方面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小企业融资探讨论文范文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论文导读:我国的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方法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根据央行界定的标准,我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论文参考。中小企业在就业与经济增长方面贡献巨大。与此相反的是中小企业占用的社会资源却非常有限,贷款额只占银行贷款总量的30%左右。中小企业用较少的社会资源,创造了较多的社会财富,并且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障碍,特别是融资难成为其首要问题,如何去寻找新的融资空间,壮大自己的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多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虽然国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但由于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没有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统筹和创新,没有在政策和法规上有所突破,进而没有勾画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总体思路,因此,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是造成其融资困难的内在因素。中小企业一般自身积累较少,资产规模较小,而且大部分经营管理不规范,经营效益低下,使得其在间接融资上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
一些中小企业往往有两本甚至三本账以应付不同部门的检查。这说明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不可靠,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所以财务风险与大企业相比要高得多。此外,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生产运营管理以及售后服务都不太健全,也是导致其融资难的症结所在。
(二)信息不对称
1、与银行信息不对称导致从银行贷款难
因为中小企业往往不愿披露所有的信息,使银行往往处于信息的弱势,无法甄别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因此,银行为了保证资金安全,防范风险,“惜贷”和“慎贷”也就不难理解了。
2、与担保机构信息不对称导致寻求担保难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果担保物不足,担保机构对融资信贷的担保就会非常的慎重。论文参考。同时也会减少担保机构的利润,结果是担保费率的上升,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
3、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导致直接融资受限
(三)融资渠道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发行额度和上市公司选择受到规模限制,中小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所占份额几乎为零。至于发行债券,由于大都带有政府主导垄断的推动型色彩,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这一投资领域。而刚刚起步的风险基金规模有限,退出机制尚不完善。
(四)中小企业融资辅助体系缺失。
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信用支付体系尚不健全。首先是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其次是中小企业资信调查体系发育程度很低。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构建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网络,在企业信用信息的登记披露等方面很不规范,使银行难以准确地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当前我国按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担保中介机构很少,担保能力也很有限,远不能满足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需要。
(五)政府政策和支持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有许多的不公平,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
(六)宏观金融体系方面的原因,缺乏专门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体系与经济体系多层次对应关系出现断层和错位。与经济的多层次相对应,金融机构体系也应是多层次的,然而这种对应关系在我国却出现了断层和错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同时,各商业银行实行“审贷分离”、“贷款风险终身责任制”,加之内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对称,信贷员普遍缺乏拓展信贷市场的积极性,基本上放弃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论文参考。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
1、强化信用意识,提升信用等级
建立完善的会计报表账簿体系,整顿企业财务纪律,积极清偿银行债务和拖欠其他企业的款项,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以赢取各界信任。
2、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发展动力。
企业内部要坚持科学民主管理,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最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
3、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
对中小企业而言,即使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信用担保,建立投资基金,设立证券市场,银行贷款等融资形式,能够取得资金支持的企业也是少数。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中小企业应考虑到自身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创新出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融资手段。比如吸收创业(风险)投资、票据贴现融资、融资租赁等。
(二)改善融资大环境
1、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我国的中小企业所有制构成比较复杂,而企业法和有关的政策又主要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制定的,这就使得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处在不同的竞争起跑线上,不利于企业更快地发展。因此建议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将中小企业视为统一的整体,以2002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尽快制定配套的法规和政策,把规定的各项法律制度落到实处,使中小企业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使我国中小企业立法形成一个科学、完备、有序的体系。
2、完善资金支持体系
(1)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
一是发展股票市场。在鼓励中小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存托凭证等方式募集资金的同时,尽快完善二版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造血功能。二是发展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中小企业敞开大门,逐步放开债券发行市场,允许其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2)改善现有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应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在短期内不妨可以对四大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提出一些硬性贷款的规章,以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另外,要整合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民营银行。政府部门应加快对现有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改组和整顿。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信用保证制度支持中小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做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互助担保体系,商业担保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郎洪波. 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4,(2).
2.杜迎新.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4,(1).
3.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4.汪玲,姜雪涛. 设立创业板市场:构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战略选择[J].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2004,(67)37-41
5.邱华炳. 中小企业融资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中小企业融资探讨论文范文二: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
论文导读::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目前,关于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资本结构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居于主导地位,该理论主要侧重于定量研究。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则更侧重于从动态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不同融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对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期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
一、引言
从理论溯源上来看,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运用微观的定量方法来研究企业融资理论的,而马克思主要是运用抽象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的。马克思的企业融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之上。他认为,随着信用(尤其是银行信用)的发展,中小企业会逐渐被大企业所兼并,资本会不断趋于集中,直至走向垄断。产业革命之后,资本集中的趋势比以往更加强烈,因而马克思也未对中小企业进行具体研究。尽管这与现实中少量大企业与大量中小企业同时并存这一现象不相符合,但马克思关于企业融资的思想对当今中小企业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在现代经济学中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虽然其研究对象多以大企业为主,但对中小企业融资也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不同融资需求,在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资本结构理论
为了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往往需要寻求最佳的融资结构。由于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净收益、税收以及债权人对企业所有权的认可程度等存在差异资本结构理论,在给定投资机会时,企业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来选择相应的融资方式,以实现最佳的融资结构,进而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融资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时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产权分配、治理结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企业融资理论,亦称资本结构理论论文范文。[2]西方主流的企业融资理论主要是围绕如何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而展开的,其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如果企业只采用权益资本和负债两种融资方式,那么总资本成本率就是权益性资本成本率和债务性资本成本率的加权平均成本率。而企业的目标又是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由此可见,在企业息税前盈利既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时,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了最大值。因此,衡量企业是否实现了最佳的资本结构,主要是看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否最大或资本成本是否最低。
杜兰特(D.Durand,1952)[3]将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折衷理论)。依据该分类方法,上述三种理论的内容大致如下:
1、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是以权益资本总可以获取一个固定不变的收益率且企业总能以一个固定利率筹集到所需的全部债务资金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通过负债融资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可以降低总资本成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这是因为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均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负债程度多高,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根据该理论,当企业负债率达到100%的时候,即可满足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到最低,并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是100%的负债。很显然,该理论过分强调了财务杠杆的作用,但并未意识到财务风险等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2、净营业收益理论
净营业收益理论是以总资本成本率和负债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资本结构理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不发生任何变化,即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不相关。这是因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时,会加大权益的风险,进而增加了权益资本成本,而投资者对此所要求的补偿是根据负债增长率来提高权益资本化比率,财务杠杆产生的收益刚好被权益资本成本率的上升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仍保持不变,企业的总价值也保持不变。根据此理论,最佳的资本结构并不存在,也就不存在资本结构的决策问题。
3、折衷理论
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极端理论,而折衷理论是介于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债务成本率、权益资本率和总资本成本率均可能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只要没有超过一定的限度,则权益成本的上升就能被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成本会随着负债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企业市场价值会有所提高并可能在此限度内达到最大值。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债务的低成本将不足以抵消权益成本的上升而使加权平均成本增加,且债务成本也会随着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上升会更快,而企业的市场价值将会下降。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并不独立于资本结构之外,企业确实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即在加权平均成本由降低转为上升的那一个拐点上,且此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来实现。[4]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在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中,折衷理论看起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该理论并非依据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而是根据经验判断得出的,因此在实际中往往会产生偏差。而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资本结构理论,则将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论文范文。
1、MM定理
1956年,Modigliani& Miller在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了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5]。后经修改,该论文又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他们在论文中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MM定理,这是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奠基石。MM定理是在净营业收益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该定理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它们所采取的融资方式无关,即不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发行债券,对企业的价值没有任何影响,故该定理又被称为资本结构无关论。MM定理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的:(l)公司只有长期债券和普通股票,债券和股票均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交易,且无交易成本;(2)投资者个人的借款利率与企业的借款利率相同,且无负债风险;(3)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由息税前盈利的标准差来衡量,若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同,则所属的风险等级也相同;(4)投资者可按个人意愿进行套利活动,且无公司和个人所得税;(5)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平均营业利润和风险的预期都是相同的;(6)不考虑企业增长问题,即息税前盈利固定不变,所有利润全部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7)各期的现金流量预期值为固定值,且都是永续年金,包括企业的利益、税前利润等。由此可见,该定理是建立在资本市场有效运作且没有破产风险、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基础之上,假设条件比较苛刻,与现实情况明显不符。[6]
后来,Modigliani & Miller(1963)[7]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把公司所得税的影响纳入了原来的分析之中,并得出与先前相反的结论:负债会因利息的减税作用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企业的负债率是越高越好。修正后的MM定理认为,负债对企业价值和融资成本是有影响的资本结构理论,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企业的价值就会实现最大化,即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是债权融资。由于该定理将债权融资放在了企业融资的最优先位置上,与现实情况也是不一致的。
Miller(1997)[8]建立了一个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他认为,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减税作用,但在正常税率的情况下,负债的利息减税利益并不会完全消失。实际上,Miller的结论与Modigliani & Miller对MM定理进行修正后的结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将负债融资放在企业融资的最优先位置上,并认为负债率越高越好。由于他们都过分强调负债融资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负债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的增加,因而与经济现实不相符。
2、权衡理论
MM定理只考虑了负债带来的税收优惠,而忽视了负债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权衡理论将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等因素纳入到研究之中,并在MM定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权衡模型。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以罗比切克(Robichek)、梅耶斯(Myers)、考斯(Kraus)、鲁宾斯坦(Rubinmstein)、斯科特(Scott)等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负债的增加可以使企业获得无形中税收优惠的好处,但这并非是无限的。随着负债率的增加,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企业的各种费用和风险累计成额外成本,进而降低了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对利息减税收益和破产风险进行权衡,也就是说,负债企业的市场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市场价值加上负债减税收益所增加的企业价值并扣除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而得。
负债比率
VU表示企业无负债的市场价值,VD表示企业有负债且无破产和代理成本的市场价值,VD-VU表示负债的减税收益,FA表示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V表示企业有负债且有破产和代理成本的市场价值。A点对应的是企业破产风险值得注意的临界点,B点对应的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具体来说:在负债比率到达A点之前资本结构理论,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负债的减税收益起决定性作用;当负债比率超过A点时,企业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随负债比率的提高而增加,负债的税收利益也会被破产成本部分抵消论文范文。但只要边际负债的减税收益大于边际破产成本,企业的市场价值还会继续增加;当负债比率达到B点时,边际负债的减税收益与边际破产成本刚好相等,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值,并实现最佳资本结构;当负债比率超过B点后,负债的税收利益将不足以弥补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将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而不断下降。也就是说,根据权衡模型,企业可以通过对资本结构进行管理,找到B点,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进而使股东利益最大化。[9]
综上所述,权衡理论引入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等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分析,使MM定理向现实性迈进了一步。但由于没有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及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而仍存在很多局限性。
(三)新资本结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在MM定理和权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信号理论等,并深入到企业内部和制度方面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展开了研究。
1、代理理论
在Fama & Miller(1972)的研究基础之上,Jensen & Meckling(1976)[10]提出了代理成本说,即以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企业融资结构的学说。Jensen & Meckling把代理关系解释为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而同时又要求代理人为其提供利益的服务关系。如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引起的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就属于代理关系。由于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权),经营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担了全部成本却只能获取部分收益。而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却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却只需承担部分成本。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来采取行动的。也就是说,经营者将不会努力工作,却热衷于在职消费,这将导致企业的价值小于管理者为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资本结构理论,简称股权代理成本。在投资总量和个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将会增加经营者的股权比例,进而降低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但债务融资又会引起另一种代理成本。因为,作为剩余索取者,经营者将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项目。如果成功的话,经营者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败,他便借助有限责任制度将失败的损失推给债权人。经营者的这种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就是债权融资带来的代理成本,即债权代理成本。在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Jensen & Meckling认为,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当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的时候,使得总的代理成本达到最小,进而企业便可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11]
2、信号理论
迈可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最先把信号显示引入到了经济学中。他认为,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仍可实现潜在的交易收益。Ross(1977)[12]最先将非对称信息论引入到资本结构理论中,放松了MM定理的完全市场信息假设。信号理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了解是不对称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内部信息,而投资者却无法获取企业的内部信息,只能通过资产负债率或企业债务比例信息间接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论文范文。Ross认为,由于破产概率与企业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率正相关,外部投资者会把较高的负债率看作企业高质量的一个信号,负债率上升表明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传递了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进而使投资者对企业也充满信心,进而使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增大。相反,质量差的企业就有一个低的债务融资水平,外部投资者会把较低的负债率看作企业低质量的一个信号,而使投资者对企业丧失信心资本结构理论,进而使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减少。此外,这种信号还会促使企业尽可能少用股权融资,因为企业发行股票会给市场传递一个其经营前景不佳的信号。[13]
3、融资次序理论
Myers(1984)[14]通过统计观察发现,企业在需要资金的时候,首先会选择内源融资,而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时,企业便会发行债券,最后才会发行股票。这种现象被他称之为“啄食次序假说”(Pecking Order Hypothesis)。Myers & Mujluf(1984)[15]从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发,解释了“啄食次序假说”。他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融资次序会向市场传达关于企业运营质量的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当企业采取股权融资方式时,外部投资者往往认为企业发行新股是因为资金短缺,便会低估公司的股票,致使公司股票价格下跌。此外,股权融资的成本也比较大。而内源融资或无风险债券则不会面临价值被低估的风险。因此,企业在为新项目筹资时,应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来依次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即融资次序理论),也就是说,企业应先考虑内源融资,再考虑外源融资,而在外源融资中,应先考虑采取间接融资方式,再考虑采取直接融资方式(在直接融资中,应首选债券融资)。
综上所述,融资次序理论提供了以下启示:企业如果通过内源融资或无风险债券融资,则不会影响其现有股票的市场价值;企业的新项目一般比较倾向于内源融资或无风险债券融资;企业如果采取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其现有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如果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企业新股发行的规模越大,则其现有股票的市场价值下跌的幅度也越大。[16]
4、控制权理论
控制权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经营者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讨了资本结构问题,主要反映了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结构的选择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程度。该理论认为资本结构理论,企业融资结构在决定企业收入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融资结构的。哈里斯和雷斯夫(Harris & Raviv,1990)[17]主要探讨了Jensen & 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分别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说明了经营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因而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他们认为,债务融资有利于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阿洪和博尔顿(Aghion & Bolton,1992)[18]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到融资结构的分析框架,并对债务契约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在多次博弈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这样的话,资本结构的选择问题也就是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持有者之间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此外,伯格洛夫(Berglof,1995)还从公司资产的性质(如流动性和稳定性)入手,并结合控制权问题研究了资本结构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传统资本理论被现代资本结构理论MM定理所取代,而MM定理只有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才能成立,与现实并不相符。权衡理论将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等因素引入到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之中,并对MM定理进行了修正,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对资本结构进行管理,找到税收收益与破产和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点,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也使MM定理更加接近现实论文范文。Ross将非对称信息论引入资本结构理论后,便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税收、破产等外部因素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的局面,并开始从企业内部因素入手展开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将先前融资结构理论中的权衡问题转化为结构或制度设计问题,把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19]
三、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以MM定理为研究主线,且是西方关于融资结构研究的主流思想。然而资本结构理论,主流资本结构理论并没有考虑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融资特点,也没有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其资本结构安排有何影响。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主流资本结构理论这方面的不足。
Weston & Brigham(1970)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并将企业的成长周期分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后来,Weston & Brigham(1978)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将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即创立期、成长阶段I、成长阶段II、成长阶段III、成熟期和衰退期,并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显性特征说明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来源情况,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规律(见表1)。
表1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来源
阶段融资来源潜在问题
创立期创业者自有资金(C1)低资本化
成长阶段IC1+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租赁(C2)存货过多、流动性危机
成长阶段IIC2+来自金融机构的长期融资(C3)金融缺口
成长阶段IIIC3+证券发行市场(C4)控制权分散
成熟期C4保守的投资回报
衰退期金融资源撤出:企业并购、股票回购、清盘等下降的投资回报
资料来源:Weston & Brigham(1978);转引自张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Berger & Ude11(1998)[20]对Weston & Brigha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即将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并引入到他们所构建的企业融资模型中,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融资安排。如图2所示,Berger& Udell(1998)描述了美国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对应的不同的融资需求。
资料来源:Berger & Udell(1998);转引自张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图2 美国中小企业成长与融资来源
具体来说,在企业初创期,因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缺乏相关业务记录且企业信息是不透明的,致使中小企业很难获取外源融资,而该阶段其资金主要来源是业主及所有者的资金;在企业成长期,企业的抵押资产增加、具备了一定的商业信用且信息透明度有所提高,中小企业可通过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形式等渠道获取资金,该阶段其资金主要来源是风险资本和金融机构贷款等;在企业成熟期,企业的业务记录和财务制度等不断完善,并逐渐打开公开市场上的可持续融资渠道,债权融资比重下降资本结构理论,股权融资比重上升,该阶段其资金主要来源是企业留存收益的再投资、非正规金融市场和公开市场的外源股权融资等。此时,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将会成长为大企业。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后,中小企业进入衰退期,企业原有产品或服务逐步被市场上新的产品或服务所淘汰。而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随着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其融资渠道和融资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即在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外源融资约束较大,融资渠道较窄;在企业的后期发展阶段,外源融资约束较小,融资渠道较宽。
由此可见,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和渠道,也就是说,该理论将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Gregory等(2005)[21]利用美国954家中小企业的数据对该理论进行检验,其结论与该理论基本吻合。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这样一个发展较快且具有较强生命周期特点的群体,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无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是从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的演变入手,运用抽象的方法对企业融资展开研究的,其思想对当代的中小企业融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溯源而言,马克思的企业融资理论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适性。但马克思认为,随着信用(尤其是银行信用)的发展,中小资本会被大资本吞没,资本趋向于集中并走向垄断论文范文。而实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地区),构成其企业群体的基本上是两类企业,即数量不多但规模庞大的大企业和规模较小但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22]因此资本结构理论,尽管马克思的融资思想对当今的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关于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观点难免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而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则是从融资方式的选择对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值的影响等角度出发,比较微观地分析了企业的具体融资行为。但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是建立在对大企业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框架。如西方的现代企业融资理论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 & Miller提出的MM定理。该定理认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融资结构选择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这一结论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质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理论主要适用于在完善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并无直接的指导意义。“新资本结构理论者一反旧资本结构理论者只注重税收、破产等‘外部因素’对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影响,试图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信号’、‘动机’、‘激励’等概念,从企业‘内部因素’来展开对资本结构问题的分析。这样就把传统资本结构的权衡难题转化为结构或制度设计问题,从而给资本结构理论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诠释。”[23]从理论上来说,新资本结构理论中Myers的融资次序理论的分析框架比较适合用来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分析,但融资次序理论仅局限于对企业融资问题的静态分析,而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征,即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因此,融资次序理论在分析企业的融资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则可以弥补融资次序理论的静态性缺陷,并能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规律。因此,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在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等方面更具有适用性,在考察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方式和渠道选择等方面无疑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俊:《马克思的企业融资思想——从信用制度演变的维度探析》,《经济师》2005年第5期。
[2]陈很荣、范晓虎、吴冲锋:《西方现代企业融资理论述评》,《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8期。
[3]David Durand, Cost of Debt and EquityFunds for Business: Trends and Problems of Measurement, Conference on Researchin Business Financ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ew York, 1952,p.215-247.
[4]王铁军:《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88~90页。
[5]Modigliani, F. and Millier, M. H. , The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58, vol.48, no.3, pp.261-297.
[6]王俊:《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7]Modigliani, F. and Millier, M. H. , Corpporate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A Corre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 vol.53, no.3, pp.433-443.
[8]Miller, M. H. , Debt and Taxes, Journalof Finance, 1997, vol.32, no.2, pp.261-275.
[9]王凤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金融支持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83~84页。
[10]Jensen, M. C. and Mecking, W. H. , Theory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vol.3, no.4, pp.305-360.
中小企业融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3.中小企业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