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大全>励志书籍>

人生励志书籍《三体》(3)

若木分享

  回到故事里,《三体2》最后一节:

  我可以谈谈条件吗?罗辑仰头看着三个球体问。

  你先把枪放下,然后我们可以谈判。

  这些字仍是在三个球体上同时显示的,字迹发出红色的光芒,极其醒目,罗辑看到字行在球体上没有变形,是整齐的一行,以至于看上去既像在球体表面,又像在它们的内部,他提醒自己,这是在看高维空间在三维世界中的投影。

  这不是谈判,是我继续活下去的要求,我只希望知道你们答应还是不答应。说出你的要求。……

  三个球体中的两个消失了,剩下的一个显示的字迹也不再发光,显得黯淡阴郁:我们还是失败在计谋上。

  这是作者对《三体2》基本伦理问题的回答,结论是:“落后文明可以通过谋略的长处,补技术落后之不足,从而成功抵抗先进文明”。《三体1、《三体2》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历史部分结束,《三体3》开始对未来的展望。

  3、

  读《三体》前两部,一直有一种紧张感,“三体入侵”就像头顶上晃来晃去的石头,随时会砸下来,但到了《三体3》中,紧张感消失了,故事分散成六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单元,即全文的六部,跳跃性很大。有网友评论《三体2》故事已经终结,《三体3》情节松散,大结局有些多余。其实这是《三体》三部曲整体结构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三体》12主要是对近代史的回忆,历史是唯一的,因此故事的叙事严谨,情节紧凑,但“救亡图存”的历史压力消失之后,时间却并未终结,中华文明还要向前发展,就出现了很多可能性的岔路。作者站在”当代”这个时间点上,展望中华文明的未来,因此《三体3》的基本伦理问题是:“在通过威慑取得国家安全之后,中华文明的未来是什么?”可以说,《三体3》才是真正的对未来的幻想,也是历史性隐藏最深的一部。

  我们不妨做个思想实验:各位刚刚读完历史,先是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的百年耻辱,然后是几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顽强抵抗,现在中国已经完成了“两弹一星”工程,国家安全有了保障,近代史的百年耻辱已经过去,让我们展望未来,比如100年或500年之后,中华文明是个什么样子?

  可以想象,首先,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像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那样唯一,这就是《三体3》“情节松散”的原因,作者要照顾各种不同的可能。

  其次,大多数人的答案里,都会有历史的因素,但不是近代史,而是古代史,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如果一个中年人展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必然有早年生活的印记,比如幼时贫困,必然希望晚年富足;或者一个人对自己子女的未来进行规划,必然强调自己今生最成功的一面,比如高考跳过龙门的,会鼓励子女读书,当年逃学下海发财的,则会鼓励子女创业。个人如此,文明亦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文明的未来有多远,取决于它的历史有多长,历史积淀有多么深。

  《三体》三部曲的全剧情像是一张沿着时间折叠的纸,12“历史篇”在纸的一面,3“未来篇”在纸的另一面,折痕就是“当代”这个时间点,也是历史和未来的交界处,也可以说,《三体3》中的发生在未来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倒影。因此,《三体3》的基本伦理问题“中华文明的未来是什么?”,又可以换成等价命题:“什么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传之永恒?”

  下面我们来看作者给出的答案,前面的剧情大体是铺垫,表达理想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全书的最后两章,即第六部第三、四章。

  第一个珍贵记忆来自第六部第三章,程心和关一帆进入了云天明送给他们的微型宇宙:

  “程心和关一帆再次进入时间真空。……他们沿着一条石块铺出的小径向前走,周围所有复制世界中的他们也同时走动。一条小溪把小路切断了,溪上没有桥,但抬腿就能跳过去,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里有1G的正常重力。他们走过那几棵树,来到白房子前,发现房门关着,窗子被蓝色窗帘遮掩。这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尘不染。它们也确实是崭新的,时间在这里刚刚开始流动。在房子前堆放着一些简单原始的农具,有铁锹、钉耙、筐子和水桶等,虽然形状有些变异,但完全能看出它们的用途。最引人注目的是立在农具旁的一排金属柱状物。它们都有一人高,光滑的外壳在阳光下闪亮,每个上面都有四个金属部件,可以看出是折合的四肢,这些金属柱可能是关闭中的机器人。”

  引一段古文,做个参照::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两者的情节甚至文字,都有惊人的相似性,关键词“新世界入口”、“自然”、“田园”、“农民/机器人”,几乎如出一辙,这是《三体3》中的第一个理想化的历史元素:“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作者在原文中称之为“宇宙的田园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华文明经历了数十个王朝的兴替轮回,已经产生一种看透历史轮回的淡然感,《三体3》的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三体12》中“文明的先进和落后”的层面,而是进入一个更高的视角。模仿作者的说法,“先进和落后”只是历史的一个维度,超越这个维度,就会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觉景象,就像三维世界的关一帆进入的四维世界后看到的那样。因为当兴亡已经成为轮回的一部分,文明的毁灭就是小事一桩,又何必分什么先进和落后、三体和地球、西方和中国,“正如长老所说,在宇宙中,你再快都有比你快的,你再慢也有比你慢的”(第五部第一章)。文中的“歌者”文明虽然叙事上没头没尾,却毫无突兀的感觉,因为这符合中国历史的长线逻辑。

  这种超越“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哲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叫做“道家思想”,在道家学派看来,兴盛和衰亡是必然的,因此也不再成为关注的重点,他们思考的是在忽略成败之后,什么是文明的本质?答案就是文明最原始、最初级的东西,就像生命的繁花盛开衰败之后,留下的一粒种子。因此道家主张“出世”,所谓返璞归真,“桃花源”就是道家思想在文坛的代表。

  小说里,“宇宙的田园时代”中,仅存的两个地球人在做什么呢?

  647号宇宙中的一年过去了。田里的小麦收获了两季,程心和关一帆两次看着翠绿的麦苗慢慢变成金黄的麦浪,旁边的菜地里也一直充盈着绿色。这个小小的庄园里有着完备的生活用品,所有的用品都没有商标,显然是在三体世界制造的,但在外形上与人类的产品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异域特征。程心和关一帆有时到田里与机器人一起干农活,有时则在小宇宙中散步。散步时只需要一直走下去,只要不注意自己上次留下的脚印,就有穿过无穷无尽的小世界的感觉。

  中华文明的根是农业文明,因此田园时代的宇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农业,放弃了复杂的工业技术,只保留最基本的需求,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种子。

  除了种田,多余的时间做什么呢?

  但他们更多的时间是花在电脑前。在小宇宙中的任何位置都能够激活一个终端窗口,但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电脑主机在哪里。电脑中有大量地球人类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大部分是广播纪元之前的,显然是三体世界收集的人类世界的信息,遍及科学和人文的所有领域,但更多的信息是三体文字的,数量巨大,浩如烟海,这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连同前面一段,“田园时代”的小宇宙生活可以用一副对联(尤其是下联)形容:“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道家的“出世”和“反技术”是有选择的,文明的根基不能放弃。古代中国是一种文明,而不仅仅是个农夫的国度,我们有热爱知识的优秀传统,四大发明的一半是关于读书的技术(造纸术、印刷术),不是吗?

  再插播一个细节,怎么读书呢?

  在电脑中找不到把三体文字翻译成人类文字的软件,于是他们开始学习三体文字,智子成了他们的老师。但他们很快发现这极其困难,原因在于三体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与人类的表音文字不同,与语言无关,直接表达含义。人类在远古时代也出现过表意文字,比如一部分象形文字就是表意的,但后来消失了,人类的阅读习惯完全变成了表音的习惯。不过,他们发现这种困难只是在开始时存在,越往后越容易。他们经过艰难的两个月后,进步逐渐快起来。与表音文字相比,表意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阅读速度,这种文字阅读起来比表音文字至少快十倍。

  又是一个中华文明无法割舍的内核元素:表意的方块文字。作者这里给中华文明开了一个小小的后门。

  4、

  但是全文并未以“田园时代”或者“汉字文化”告终,因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虽然安静,却让时间停止,只是在太多的战乱中才显得弥足珍贵,技术性的因素更不是重点。道家学说也并不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作者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微宇宙的故事结束后,全文的大结局的第六部第四章则是另一个故事:“程心相应“清零者”的号召,将小宇宙的物质返还大宇宙”。

  这是《三体3》中程心第三次重要的选择,前两次分别是:1、担任执剑人,在三体打击来袭的时候,选择放弃威慑计划。2、维德研究光速飞船,不惜掀起一场星环城的叛乱,作为星环城的最终决策人,选择放弃叛乱,也因此放弃了光速飞船计划,(并导致维德被处死)。《三体3》故事枝节虽多,三次选择是最主要的框架。

  故事中,第一次选择让地球差点被三体消灭,第二次选择让人类失去了宝贵的几十年研究光速飞船的机会,除两个人外全部被二维化,这两个剧情都靠程心之外的力量才得以延续故事,她的第三次选择的成功与否,故事没有明示,但也只能说成败的几率各半。问题是,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排程心进行失败的选择,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伦理取向?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程心的选择是失败的,是因为使用了一把称为“功利”的尺来衡量,成为善,败为恶——近代史上巨大的历史挫折感,使得中国人的价值标尺向“功利”方向严重偏移,对“道德”则感到隔膜,对程心的选择也不甚理解,甚至有人说“‘程心’就是个‘成心捣乱’的”。但刘慈欣的眼光显然更高一些。全文的最后,他抛开历史的急功近利,把中华文明最值得我们珍惜、因该永远传之子孙的基本文明元素,定格在“我们的传统道德原则”上。这种道德原则或与“田园梦”并称,韦伯谓之曰“儒家和道家”。

  那么什么是“儒家伦理”或“传统道德原则”?

  这可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使不受西学影响的古代,儒家自身对其最高道德原则的表述也不是一句话的事。我们还是从程心的三次选择入手进行归纳,问题是:“如果将程心的三个选择归纳成一个共同的道德原则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应该是什么?”

  我曾在前几天用状态提出过这个问题,回答五花八门,甚至对程心持负面评价比正面评价还要多,(和功利主义价值尺度是对应的)。大家的回答归纳起来,总体上正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词,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

  “仁”。

  “仁”的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影响的如此深远,以至于即使是负面评价,不少人也在使用这个概念,只是加了个负面定语“妇人之仁”,(或“圣母心”)。

  “仁”是《论语》中孔子提出的概念,共出现过六十几处,内容深刻而复杂,大致可以对应现代伦理学中的三个概念:“爱/博爱/平等”、“责任/牺牲/守法”、“权利/自由”。不过用现代伦理学概念分析儒家思想,颇有些表达不周,我还是喜欢用《论语》中的原文分析程心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放弃威慑计划,是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程心以推己及人的平等之心理解三体文明,相信三体文明也是善良的,宁可冒着自己文明毁灭的危险,也不愿意让三体毁灭在自己的手里。

  “第二次选择”星环城投降,是因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和“不好犯上作乱者,……其为仁之本与!”,出自《论语•学而》。仁者不好犯上作乱,愿意遵守法律,光速飞船是让极少数人逃生的东西,已经为法律所禁止,因此程心宁可选择和大家同死,也不愿一个人违反法律而独生。(作为对立面,维德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代表,很多信奉功利主义的三体读者也喜欢讨论如果维德成功了会怎样,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展开。)

  “第三次选择”回归大宇宙,则是因为“仁者爱人”,出自《论语•颜渊》。大宇宙面临质量亏损的危险,程心还是选择牺牲自己的小宇宙,帮助大宇宙重新回到乐园。

  《三体》三部曲中,绝大多数故事都是黑暗的,一片丛林之中弱肉强食的景象,功利和竞争是时代的主题,道德和仁义则被压制在角落,前面分析过,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投影。但到了全书的结尾处,“功利”的乌云终于散去,“道德”的光芒如清水般撒落人间,阳光照亮了黑暗森林,作者终于将中华文明最内核的元素亮了出来:程心前两次选择的失败,正衬托出第三次选择的伟大——刘慈欣对《三体3》中的基本伦理问题的回答是:“对“爱”的渴望、对“责任”的坚守,对“自由”的向往,才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传之永恒”。

  因此,“程心”不是“成心捣乱的”,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为孔子的自谓,同样是出自《论语•宪问》。

  以上就是学习啦网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学习啦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内容哦! 学习啦,因你而精彩。

12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