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励志书籍《三体》(2)
近代史上的“拯救派”也有五花八门的原型,同样在三十年代的中共内部,“拯救派”就对应毛泽东等“根据地派”,众所周知,毛泽东不好读马列,好读《三国》和《资治通鉴》,主张“农村包围城市”,反对苏联模式的“城市武装起义”;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则是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全盘西化。(熟悉党史的人应该知道,三十年代的邓小平就已是“邓、毛、谢、古四大毛派之首”,毛邓的思想继承性远大于差异性)。这些人虽然也属于最早接触到“高级文明”的先觉者,但并不以毁灭“落后文明”为理想,而是试图寻找平衡:“拯救派在对三体文明抱有宗教感情的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态度远没有降临派那样极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能够使主在三个太阳的半人马座星系生存下去,避免其对太阳系的人侵,是两全其美的理想结局。”这种平衡可以简称为“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现在也仍然是中国政治的重大主题之一。
作为“拯救派”的领袖,刘慈欣对叶文洁的评价非常微妙,大部分读者都认同叶文洁是《三体1》实质上的一号主人公,而不是形式上的主人公“汪淼”。虽然是叛军首领,但作者对她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叶文洁的原型是作者熟悉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这类人物原型有三个元素构成:个人和家庭的悲剧(小说中和历史中都是“”),对先进文明的向往(小说中是对三体,历史中是对西方文明),勇敢的牺牲精神(小说中是和三体通讯,历史中是向西方学习/对外开放)。刘慈欣对此感同身受,对叶文洁的塑造寄托了很强的个人感情(原因下详)。
《三体1》的结尾,叶文洁重新登上雷达峰的一段描写:
“叶文洁的心脏艰难地跳动着,像一根即将断裂的琴弦,黑雾开始在她的眼前出现,她用尽生命的最后能量坚持着,在一切都没入永恒的黑暗之前,她想再看一次红岸基地的日落。在西方的天际,正在云海中下沉的夕阳仿佛被融化了,太阳的血在云海和天空中弥漫开来,映现出一大片壮丽的血红。”
大致对应中国传统文人的心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叶文洁面对本文的伦理主题,也就是侦查员提问的“一个科学高度昌明的社会,必然拥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准吗?”,回答是一声叹息和“我不知道”,现在仍然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两难心态。
另外两个主要配角也分析一下:
警长史强,他没什么专业知识,不属于“先觉者”,而是传统文明中的反抗者,原型是中国反抗西方侵略的战斗中的一线战士。史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入侵的外来文明毫无畏惧,这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史强做事不拘泥教条,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种类型的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抗战题材小说(如《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等)很常见,化身为各种身怀绝技的“武工队员”、“游击队长”。直到现在,某些网络文化(比如“星辰大海”)中,仍有这种被简称为TG的人物的影子。当然,在大框架下,史强类型的人物不可能当作第一主角,第一主角只能是掌握先进文化的“拯救派”毛委员们。
三体执政官,他是“先进而不道德”的力量的领袖,原型是西方文明的首脑。全书对三体执政官的描写很模糊,(原因下详),情节主要见于《三体1》第32节“监听员”,基本类型是一个残忍而专制的独裁者,这和红色年代中政治话语下的“(美)帝国主义”是对应的。(很多年龄较小的读者可能对那一时期的政治话语不熟悉,当时中国自称“人民民主国家”,而美国则被斥为“专制独裁”。)
刘慈欣给三体执政官设计的最大的缺点,是他缺乏对落后文明的尊重,或者说是赤裸裸的蔑视:33节的结尾,三体文明发送给地球文明的一段话:
就在常伟思说完这句话的三秒钟后,三体世界与地球叛军之外的人类进行了第一次交流,这以后,他们就中断了与地球三体叛军降临派的通讯,在所有与会者的有生之年,三体世界再也没有发来任何信息,这时,作战中心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那个信息,就像汪淼看到倒计时一样,信息只闪现了不到两秒钟就消失了,但所有人都准确地读出了它的内容,它只有五个字——你们是虫子!
这是鸦片战争到建国前的整个近代史中,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基本感觉,甚至直到现在,也是很多中国留学生第一次出国后对外国的第一感觉。
相应的,则是全文的结尾处史强的一段话:
我只想请二位想一个问题:“是地球人与三体人的技术水平差距大呢,还是蝗虫与咱们人的技术水平差距大?”
这个问题像一瓢冷水泼在两名醉汉科学家头上,他们盯着面前成堆的蝗虫,表情渐渐凝重起来,两人很快就明白了大史的意思。“看看吧,这就是虫子,它们的技术与我们的差距,远大于我们与三体文明的差距。人类竭尽全力消灭它们,用尽各种毒剂,用飞机喷撒,引进和培养它们的天敌,搜寻并毁掉它们的卵,用基因因改造使它们绝育;用火烧它们,用水淹它们,每个家庭都有对付它们的灭害灵,每个办公桌下都有像苍蝇拍这种击杀它们的武器……这场漫长的战争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现在仍然胜负未定,虫子并没有被灭绝,它们照样傲行于天地之间,它们的数量也并不比人类出现前少。把人类看做虫子的三体人似乎忘记了一个事实: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战胜过。”
太阳被一小片黑云遮住了,在大地上投下一团移动的阴影。这不是普通的云,是刚刚到来的一大群蝗虫,它们很快开始在附近的田野上降落,三个人沐浴在生命的暴雨之中,感受着地球生命的尊严。丁仪和汪淼把手中拎着的两瓶酒徐徐洒到脚下的华北平原上,这是敬虫子的。
在这里,作者明显表露出落后文明对‘先进但不道德’的文明的反抗精神的赞美。反抗行动本身并未在《三体1》中展开,故事进入《三体2》。
2、
《三体2》大致相当于建国后到现在的中国现代史,情节虽然复杂,但历史原型相当简单: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反抗过程。其伦理问题可以概括为:“如果确定要反抗,落后文明靠什么战胜先进文明?”
《三体2》开篇即划定了两个文明的优势和劣势。序言中有如下对话:
伊文斯(沉默良久):我明白了,主,我明白了。……你们的思维对外界是完全暴露的,不可能隐藏。……
字幕:计谋和伪装是什么?
伊文斯:……
字幕:人类的交流嚣官不过是一种进化的缺陷而已,是对你们大脑无法产生强思维电波的一种不得已的补偿,是你们的一种生物学上的劣势,用思维的直接显示,当然是效率更高的高级交流方式。
伊文斯:缺陷?劣势?不,主,您错了,这一次,您是完完全全地错了。……
字幕:你是对的,现在回想那些文献,我有些懂了。
伊文斯:我的主,你要真正弄懂人类的那些东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甚至怀疑,您最终是否有可能弄懂。
字幕:是的,真的是太复杂,我现在只是知道了自己以前为什么不理解你是对的。
伊文斯:我的主,您需要我们。
字幕:我害怕你们。
这是作者对两个文明优劣的基本设定:三体/西方有先进的科技,地球/中国有高明的谋略。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看待西方:美国有高科技,我们有《孙子兵法》,或者更简单点:美国技术发达,但人比较傻。这种“中华文明擅长谋略”的想法在通俗小说中很常见,如金庸《鹿鼎记》36回“韦小宝助俄罗斯公主苏菲霞政/变夺权”一回,结尾处的作者评论为:“中国立国数千年,争夺帝皇权位、造反斫杀,经验之丰,举世无与伦比。韦小宝所知者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些皮毛,却已足以扬威异域,居然助人谋朝篡位,安邦定国。”即是上述心态的典型反映。
此项设定是《三体2》剧情的基本前提,因此,全书情节大致是“落后文明利用计谋的长处,战胜科技发达的先进文明”的故事。《三体2》中的有些故事桥段,比如星际舰队的覆灭,有“甲午海战”的影子,细节不再一一展开,但其最内核的情节,如全书题目所示,即《三体2》用了很多篇幅和概念介绍的“黑暗森林理论”(两公理、猜疑链、技术爆炸等)。这个命题其实是博弈论的一个展开,类似命题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历史中曾有现实版,被作者替换到了中西文明对抗上。
全文的最后结局:罗辑根据自己研究的“宇宙社会学”,用“黑暗森林理论”,对三体星系进行威慑,从而实现了地球的安全,其原型就是当今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基本战略:核威慑战略。中国目前在常规武器方面仍然比西方落后,但是我们掌握了让双方同归于尽的核武器,就取得了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自五十年代“两弹一星”计划实施成功后,这种共同毁灭的战略一直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并在各种场合始终直言不讳:从1957年的“中国有六亿人口,核战争中国准备牺牲3亿人”(毛泽东),到2008年的“我们中国人准备好西安以东的城市全部被毁,但美国人也要准备好数百个城市被我们摧毁”(朱成虎),话虽然说的夸张,但战略非常清楚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