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生活小常识>

广东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浩然分享

广东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推荐给大家采纳。而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那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广东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欢迎查阅。

广东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一、拴五色丝线

拴五色丝线是端午节的独特习俗。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丝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丝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带五彩丝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二、画额头

画额头,现在也很流行。《河曲县志》亦载道:“端午饮用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可却病延年”。意思是在端午节,需要饮用雄黄酒,还要将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额头,两手以及足心上,可以祛除病痛、延年益寿。

值得一提的是,小孩额头上要用雄黄酒画“王”字。因为雄黄酒可以驱毒(这是古人的普遍认知)。而“王”则代表着猛虎,猛虎在古代森林中是近乎无敌的存在,借猛虎之势来去除灾邪,饱含人们的祝福。

三、驱五毒

人们认为五月端午这一天,五毒会出没,五毒分别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为了提防五毒进入家门,人们会在家里各个角落里撒上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等,与此同时,还要打扫家中各个地方,清理堆放已久的垃圾。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四、挂菖蒲与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寓意消除疾病、驱除晦气、招福,让家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好运气。

艾叶里面含有大量的艾油,气味非常独特,对于防止蚊虫有不错的效果,而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

五、佩香囊

端午节戴佩饰香囊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有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除了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用。因为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全国普遍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其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因舍不得贤?屈原投江死去,许多?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五?划龙?以纪念之。

端午节最常见的习俗有哪些

一、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经典的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种类也很多。甜粽馅料有枣、豆沙、花生等、咸粽有鲜肉、火腿、蛋黄、香菇、栗子、花生等多种馅料。吃粽子是端午节最经典的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种类也很多。

二、划龙舟

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起源于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故事,许多人划船寻体。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便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借此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三、游龙舟水

你是否发现,在端午节当天,泳池、海滩都会比平常更热闹呢?因为大家也会趁这个特殊的日子“游龙舟水”。跟划龙舟类同,人们都相信游龙舟水可以带来好运,再加上到了黄历5月,游水也有助消暑,使得游龙舟水成了大受欢迎的端午节活动。

四、驱五毒

有谚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

五、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被称为续命绳、百索子、长寿绳五色源于五行,将金木水火土聚为一体,有祈福避灾之意。

古时候端午节的一些趣味习俗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192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