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永城十大考古发现
永城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灿烂文化。关于商丘永城十大考古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丘永城十大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商丘永城十大考古发现之作者简介
李俊山,永城市酂城镇人,1953年12月出生,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汉画研究学会会员、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原永城市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出版《永城石刻》一书;与人合著出版《商丘汉画像石》和《芒砀山西汉王陵详解》。
商丘永城十大考古发现之永城文物漫谈
永城自古以来皆被誉为膏腴之地,土肥水美,人口聚居,留下的遗迹遗物实在太丰富了!龙山文化遗址之众多;汉代王室陵墓群之宏大;汉画像石雕刻之精美;这些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声望。本文即是以个人的亲历见闻,把建国以来永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列述下来,以飨读者。
1961年3月,河南省博物馆派周到、王与刚等文物专家来永城,在茴村公社固上村发掘了两座画像石墓(编号Ml、M2)。两墓东西相距8米。一号墓门向南,有斜坡墓道,墓道长2.86、宽2.48米。墓道两壁用小砖平卧错缝砌成,墓室为石结构,青石板铺底并砌成四壁,顶部用由大逐小带有斜面的石条叠砌内收成覆斗式顶。墓室分前室和左右两后室,后室长3.90、宽2.12米。该墓出土画像石刻于门楣、门扉及墓室横梁上。二号墓墓门朝东,斜坡墓道长3.64、宽2.42米。墓道两壁也用小砖平卧错缝砌成。墓分前后两室。前室略呈正方形,长1.66、宽2.1米。后室长方形,长2.18、宽1.62米。四壁及顶部砌筑构造方法与一号墓相同。画像刻于门扉、门楣、门柱,前室南北两壁、后室(除门之外)的三壁上。两墓共出土画像石29块:有朱雀铺首衔环、白虎铺首衔环、双凤穿环、百兽率舞等。从出土王莽时期的钱币和随葬器物的形制,以及墓葬结构和画像石的雕刻特点判断,这两座墓均属东汉早期。
这是建国后在永城第一次重要的考古活动。由于两墓均遭早期盗掘,故随葬器物所剩无几,但遗留下来一批精美的画像石较为珍贵。其中“伯乐相马”和“双凤穿环”画像国内罕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早在1971年12月,地方政府在保安山北峰西北角约300米处建芒山石灰厂时,用推土机推出小型汉墓一座。出现了国内外考古史上罕见的奇迹!一个小型竖穴土坑汉墓,其形体之小、之简陋,连当时普通人的竖穴土坑石棺墓也不如!但它却出土了芒山汉梁王诸陵,乃至国内古代帝王陵考古中所见最为精美的金缕玉衣。小玉衣片全用和田白玉琢磨而成,这标志着制作的玉衣用料好,做工复杂档次也就最高!文物出土时被当地围观群众争抢一空,商丘及永城文化部门派员前往清理时,当地政府配合召开群众大会,经说服动员,征集收回玉衣片700余枚,透雕白玉璧2枚,大型画像铜镜1枚(残)、贝币l枚、白玉环1件,漆奁盖上的铜朱雀器钮l件,以及其他文物。其中画像铜镜残块按同心圆方法复原后,直径达到50多厘米,也属于同类镜子-之中的王者了。穿着最美的玉衣,陪葬极漂亮且最大的画像镜,但义埋在寒酸的小土坑墓内,墓主人究竟是谁,因不见印信,已成千古之谜了!从墓室位于梁孝王李王后墓北侧300余米处的山坡上,陪葬品漆奁、画像铜镜凸显女性特点,金缕玉衣规格之高等情形推测,墓主人有可能是梁孝王的一位贵妃。因为梁孝王死的早且突然,该贵妃受到略强于高祖钟爱的戚夫人的待遇,落了个豪华全身而去,只不过小土屋太简陋了,以示李王后对其生前得宠的惩罚吧!村南高台取土时,发现一处砖石结构的地下建筑物。靠台地南侧顶部有一个直径60厘米的盗洞,洞口下方一颗白色的人头骨及骨架令人毛骨悚然。据后来参加发掘的考古专家推断,这是一个参与盗墓者的遗骸。当他把所盗之物全都托举递给上面的同伙,探头就要出洞时,同伙举起砖头狠狠砸在他的天灵盖上,然后用泥土掩封了洞口,带着本该两人均分的宝物,趁着夜色从容离去。
1973年12月,都城公社韩楼村群众在
发现该墓的信息逐级呈递,直送至河南省文化厅革委会。省博物馆立即派文物专家杨肇清、李京华先生等来郧发掘。经清理可知,这是一座四墓合茔的大型东汉画像石墓,合葬有四对夫妇,共有29个墓室,其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堪为国内之最,前所未见。该墓门朝西,东西进深7.02米,南北宽15.32米。四个门楣石均雕刻二龙穿璧,双扇石门上刻朱雀铺首衔环,室内立柱上刻双龙嬉戏,伏羲女娲。前后左右隔墙过梁上雕刻珍禽异兽,有苍龙、应龙、翼虎,三首人面兽,四首人面兽。还有降牛伏虎、羽人升仙等,共57块画像石。
此墓由于早期已遭盗掘,贵重的金属随葬品被劫掠一空。所余部是一些陶器。有陶楼房、猪圈、鸡、狗、仓、灶、井、厕、盘、磨、勺、耳杯等。最为珍贵的是遗留下来一批内容丰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这是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事后,画像石全部运往商丘博物馆,墓砖被郧城公社用来建成5间高大宽敞的办公室。
1977年5月,在我省考古专家郑杰祥和永城文物专家魏自亮先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陈胜墓的位置。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复,拨款5000元,以每亩70元征购后窑村土地6亩,植柏树300株,为陈胜墓修筑高5米、直径15米的石圈墓冢一座,树石碑一通。当年,文化馆派人前往北京拜见郭老,郭沫若先生在医院病榻上书写了碑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河南省永城县革命委员会立,一九七五年五月一日”。此碑文是永城县革命委员会事先拟好的,所以郭老没有在落款写上自已的名字,成为以后几十年来永城的一大憾事!每次上级领导来永去芒,我们地方陪同介绍时还要加上一句:这碑文是郭老写的。事后,县里领导安排文化部门,在碑上加刻“郭沫若”三字。但这事要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请示。我们专门报告河南省文物局,批复是:“尊重史实,保持原貌。”类同的事出现多次,但终究未改。近几年重新立一巨碑,才加刻郭沫若三字。不知九泉之下郭老作何感想!想必不会生气,也是一笑了之!
1977年春、秋二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洛阳队,来永发掘黑堌堆、王油坊两处古文化遗址。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考古发掘的全过程。经钻探确定发掘布方后,我被分配跟着屈恕忠师傅清理一座战国墓。有人告诉我:屈师傅原是盗墓者出身,解放后为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忠诚工作,得到大家的好评和拥戴。大量文物出土后,赵芝荃队长又让我清洗包装那些陶片。黑堌堆、王油坊两处遗址发现的数万片陶器残片,均经我手洗刷干净后又写上编号。对陶片的亲密接触,为我一生所从事的文博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1936年12月初,前中央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员韩维周、李景聃等,在前往发掘黑垌堆遗址途中就发现了王油坊遗址。1976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为了解夏商文化及其渊源问题,到此调查。1977年3月底至4月底和同年1O月中旬至11月中旬,社科院考古所河南二队在队长赵芝荃及郑光先生的带领下,会同商丘地区文管会、永城县文化馆两次发掘该遗址,共开探方25个,探沟4条,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基20座,灰坑44个,石灰窑3座,墓葬14座,并获得大批陶、石、骨、蚌器。王油坊遗址涵盖河南龙山文化早中晚三期,在我国考古学界影响很大,并称其为王油坊类型。
该遗址上发现有装满石灰的园坑,还发现了石灰窑,是研究我国石灰起源的主要资料。房基已使用夯筑和土坯砌墙技术,是我国建筑史上新的资料。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实验室对王油坊遗址出土的木炭进行放射性碳元素c14测定年代为:上层距今4000年,下层距今4500年。说明我们经常讲永城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有科学根据的。
该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研究我国建筑发展史;研究我国阶级社会的形成等,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2006年5月25日,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的酸甜苦辣,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可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深入的文普工作!当时,我县文物普查小分队有文化馆副馆长魏自亮带领,成员有刘永信和我以及龙岗公社杨楼村的文物保护员王玉军。各自骑着自已的自行车,每人一条长2米、宽1.2米的白色厚帆布,包裹着被褥,能防点小雨,夜里又可当席子用。魏馆长骑车亲自带路,刘永信背着海鸥120相机,黑白胶卷每卷可拍12张照片。我和王玉军顺着车大杠各捆一把长约3米的洛阳铲。就这样走乡串户,风餐露宿。夏顶烈日,冬迎寒风!走遍永城的田野、村落,山山水水。春夏宿街头、野外;秋冬住牛屋,拱麦秸窝。偶而在天黑时赶到公社驻地,享受一回自带铺盖的招待所待遇算是最好的条件了。为了节约开支,中午的一顿主餐每人5毛钱。两毛钱买俩烧饼,3毛钱一碗最低档次的杂烩菜。为了填饱肚子,魏馆长每次点饭时都安排大师傅:多添碗水,不用好肉,加点肉皮、杂碎、丸子,弄实惠点,每人再多给俺喝碗菜汤。说实话,年轻人一天到晚奔波又干体力活,这样吃也就是个七、八成饱。后来,我们三个年轻人在背后总拿魏馆长的“多添碗水”开心一笑!至今想起当年的情景如在眼前,如闻其声!可惜这位诚实能干的老领导、老同志太早的离我们而去!令吾辈深为痛惜和遗憾!他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多么好的老人啊!
经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奔走,我们调查登记古文化遗址267处,古墓葬64座,古碑刻41通,以及其它石雕、古建筑等文物共500余处,为永城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1979年4月,县文化馆派刘永信和我前往太丘,抢救清理太丘一号汉画像石墓,该墓位于老君堂基址下,经调查此处应是东汉墓群。发掘前当地群众取土已揭开了墓顶盖石,这是一座石砌多室夫妻合葬汉画像石墓,由前室,左、右两个中室,左、右两个耳室以及两个放棺的后室组成。墓壁嵌有精美的剔地浅浮雕画像石16幅。墓室内积水深约30厘米,无法排出,那些文物都是刘永信我们两个从水中仔细探索摸捞出来的。有陶猪圈、彩绘陶盘,陶人物俑、鸡、鸭,石灯台,石猪以及铁刀、铁剑等文物近百件。最令人惊叹的是出土17件青瓷壶和罐,这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所罕见的!在汉墓中有这样精美的青瓷,一些大牌文物专家看后也为之唏嘘不已!前段时间鉴宝专家毛晓沪、黄鼎、王敬之见到这批青瓷器时,都表示:若不是你们亲自从汉墓中发掘得到的,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批汉代的东西!
1978年到芒山普查文物时,我们住在芒山供销社招待所内。这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见到山,心里高兴又激动。刚转战到芒山时,天已黑了。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沿着曲折婉延的小道,一口气跑上了芒砀山主峰之巅。后来我们终于踏遍这10来个小山头的每个山洞及墓顶,对芒砀诸山的文物详细登记造册。在僖山东头调查时,我和刘永信观察到山顶断崖上正中有一个近似“U”形缺口,断定此处应是一个墓道口,就上报省文物局。后来省文物局安排省考古所派人过来发掘。但考古所认为这是一个被盗的墓葬,不会有什么东西,就委托商丘文化局文物科和博物馆来清理。1986年4月17日至7月19日,商丘文化局、博物馆在永城县文化部门配合下发掘了僖山一号汉墓。谁也没有想到,竟出土有金缕玉衣片1000余枚。还有玉璧70多枚,堪称国内一绝的玉戈,以及玉板、玉圭、玉钺、玉佩、玉璜、玉贝、玉环、玉舞人、玛瑙珠、水晶珠等数百件之多。
另有陶器壶、罐、豆、瓮、钫等。铁器灯、锤、镬和生活、生产用具,及刀、剑、镞等兵器。铜器有鹤足灯、环、剑饰,鎏金熊形器座、鎏金朱雀器钮、弩机等。收获令人震惊!这是迄今为止,芒山汉梁王墓群中出土玉器最多、最精美的一次。因为是商丘主持发掘的,出土文物也全部收入商丘博物馆囊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得知此情况后悔不迭!出土的玉衣、玉戈、玉舞人大家已熟悉了,选两幅很少露面的玉剑饰、玉佩供同志们欣赏。
柿园壁画墓所在位置1985年是属于柿园村民赵德友的采石塘。实际上他已经把墓门上方五、六米高的带有整齐凿痕的石壁打掉。行内人一看就知下方是墓口。但具体还有多深才能到墓门尚不可知。直到有一天他的钻头钻破了门洞顶部,
他找准了墓门,顺着历史上的盗洞钻了进去。这事很快传播开来,得此消息后,我与魏馆长立即前往。我带着手电进入墓内看情况如何!先看到鲜艳如新的壁画,心中按捺不住的激动与震惊!后仔细观察各个小室,均空无一物,也不见搬动器物留下的遗痕,确如赵德友所说:里面啥也没有。但他破坏古墓,擅自入内,亦属违法。后被有关司法部门判其拘留15天,罚款200元的处理。
洞门已开,我们报请河南省文物局批准,于1987年9月7日至10月10日;1988年5月4日至16日:1989年8月16日至24日;1990年6月21日至7月30日;1990年10月7日至12月19日,分五期对柿园壁画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商丘市文化局、文物队、博物馆、永城县文管会、商丘县博物馆、虞城县博物馆抽出业务骨干参加发掘工作。发现墓门前蓄水坑内有一钱窖,出土汉代“半两”铜币225万枚,重约3吨。墓道西段封石下面清理出骑兵俑和侍女俑43件,有分属20辆车的鎏金、鎏银及铁质车马器饰,还有弩机、承弓器、铜镞、铁剑、带扣、带钩等器物10000余件。这些陪葬品全部为明器,约相当于实物的三分之一大小。该墓中最重要的发现当属绘于主室顶部的巨幅彩色壁画。画面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有异议)四神为主题,四周配以绶带穿璧和缭绕的云气,龙腾虎跃,栩栩如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此墓的发掘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以前见诸各宣传品上的壁画,多是在复制后拍摄。这里上一幅在原画面上拍摄的让诸位赏之!效果可能还不如复制后拍的,但终究是原作,在文物膺品充斥的时代,大家不是都追求真实吗!
1982年至1984年期间,商丘地区行政公署和永城县人民政府各拨款1万元,由文化馆副馆长魏自亮带着刘永信和我长住芒山,在芒山公社抓文教的周西山同志协助下,对梁孝王墓、汉高祖斩蛇碑、文庙等古迹进行维修。在维修梁孝王墓时,我去请杜敢文先生题写“梁孝王墓”四字,杜先生写了好几遍,放在一起,比较哪个字更好看,可见杜先生办事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重立“汉高断蛇之处”新碑时,残缺的明代碑文由闰树梅老师进行补充。闫老师学识渊博,自幼爱习碑文,他凭借记忆填补缺字,我帮着抄录整理,反复推敲确定。成文后我们邀请芒山最有名的石雕大师晏鸿钧先生刻制。刘永信和我一起去茴村请来郑效治先生前往书写碑文,经过县城时,我们陪郑先生在招待所吃了一顿大餐,又买了一盒百寿牌香烟,足足花去5元多钱。碑立好后,刘永信和我又陪芒山公社建筑公司刘怀勤经理一起远赴曲阜,购买了建碑亭所用的硫璃瓦及脊、角饰构件。碑亭建好的第二年,就发现了惊动全国的刘邦幻影事件!这是后话,全国人民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