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资讯>历史记录>

2015年考古新发现(四)

穗嘉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分别为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关于2015年考古新发现(四)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5年考古新发现(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5年考古新发现(四):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 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

  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英墩、莲子湾、桥山3种全新的、文化内涵各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首次建立的英墩早期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框架,为构建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在桥山遗址发现了海南首座史前墓葬,并出土了人骨,为研究海南先民的体质特征、DNA信息等提供支持。英墩和莲子湾遗址出土了丰富的贝壳等水陆生动物遗存,为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计方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专家点评:“系列完整、年代明确、特点鲜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用12个字概括了这项史前新发现。它与广东大陆地区的史前咸头岭—台山新村—高明古椰文化序列、广西顶蛳山1期至4期的序列有联系但不相同,具有其独立的特色。该遗址可放到东南亚和南岛语系等更大的视野中做进一步考察。

  2015年考古新发现(四):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 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

  良渚文化墓地的上层墓葬

  该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区,发掘面积共3500平方米。目前共清理良渚时期墓葬278座、房址8座、灰坑110余个,以及水井、灰沟等其他遗迹,出土玉、石、陶、骨等遗物近1200件。遗址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多样,一次葬与二次葬并行。该遗址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也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认为,首先,该遗址地理位置特殊,位于良渚文化核心区偏北部,相比较于陆庄遗址和花厅遗址,蒋庄遗址的良渚文化因素更加纯粹和鲜明,其发现填补了良渚文化空间分布上的空白。其次,完整地揭露了一处人骨保存状况良好的良渚文化墓地,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再次,蒋庄遗址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极大丰富了良渚文化社会的资料。

  2015年考古新发现(四):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

  周原遗址发掘的车马坑

  周原遗址出土的铜器

  考古人员对该遗址的普通居址墓葬区、大型夯土基址及铜轮牙马车进行了发掘。发掘显示,大型夯土基址平面呈“回”字形,四面为夯土台基,中间为长方形庭院,占地面积约2180平方米,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西周建筑遗址。在庭院中发现了一处特殊的立石和铺石遗迹,基址外围出土了金箔、绿松石、原始瓷器残片等珍贵遗物。新发现水网系统淤土遗迹1处、沟渠11条。周原遗址内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进一步强化了以往发现的诸多重要遗迹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了以往对周原遗址聚落扩张过程与水源关系的认识,与丰镐遗址的“昆明池”等池渠一起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

  专家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周原遗址第一次发现的西周时期特殊立石遗存,除了用于社祀,可能具有其他用途。墓葬中腰坑比例高,而腰坑是典型的商人习俗,可初步判定为殷遗民墓地。遗址内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有助于从整体布局上对一些重要遗迹的性质进行新的思考。

  2015年考古新发现(四):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遗址: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

  北魏洛阳宫城中枢区遗址位置图(上为南)

  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始建于曹魏时期,由居中的太极殿主殿和两侧略小的太极东、西堂组成,三殿东西并列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3座殿基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外围还辅以回廊、院墙、宫门等附属建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由此确立的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单一宫城形制以及都城单一建筑轴线,以太极殿为大朝、东西两侧并列的东西堂为常朝的“东西堂制度”,在中心正殿前设三道宫门、宫城三大主殿南北纵列的“五门三朝”制度等,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室制度及都城布局的一个新时代。

  专家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认为,中国讲究“中”,“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择中而立”这一思想被历朝历代沿用。可以说汉魏洛阳宫城太极殿遗址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制度的新纪元,不仅被后代沿用,甚至传播至其他国家,现存北京故宫太极殿和明清北京城建筑布局均脱胎于此。

  2015年考古新发现(四):江西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

  海昏侯墓

  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该墓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其规模宏大、椁室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明确,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等级的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出土的1万余件遗物,形象地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紫金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的一系列重要遗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遗址,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专家点评: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信立祥认为,海昏侯墓不是单纯地发掘墓葬本身,而是将墓葬发掘与大遗址保护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借展示和利用的契机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条件。在发掘过程中,文保专家与考古人员共同合作,提出合理预案,运用实验室考古、套箱提取等方法,有效地保护了脆弱和埋藏情况复杂的文物。同时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反映的墓主生前性格特征和日常爱好等,对其深入研究或可改变史料对海昏侯的记载。

  2015年考古新发现(四):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确认为北洋水师致远舰

  “丹东一号”发现的57毫米口径炮弹

  “丹东一号”发现的锅炉配件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辽宁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中。其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启动于2013年11月。截至本年度工作结束,共揭露出船体长60余米,宽9米至10米。船体外壳用钢板构造,使用铆钉连接,内垫木质船板。此次调查共清理出水文物计60种150件,涉及船上构件、武器、个人物品等,另有60多枚清代铜钱。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舰船制造档案和海域当地人的口述史料初步判定,“丹东一号”沉船应为致远舰。考古发现的沉舰穹甲结构、方形舷窗、鱼雷引信、11毫米十管加特林机枪、152毫米口径炮弹、带有“致远”文字款识的制式餐具等,则为判定其为致远舰提供了确凿证据。

  专家点评: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说,“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是历年来时代最晚的六大发现。该遗址的考古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考古中综合运用旁侧声呐、磁力仪等多种科学手段,为日后的水下调查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它还将对近现代大型军舰考古积累了经验,对近代军舰考古工作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